立德树人视野下的高职学生德育量化管理

2018-02-09 02:20:07吴轲威
镇江高专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吴轲威

(江苏开放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引导大学生崇德向善的使命,道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和重要基础,贯穿于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近年来,各地各级各类高校按照党中央和教育部的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依托共青团组织,运用网络新媒体,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

杜威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1]28。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青年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就需要教育者坚持不懈地进行道德教育。开展道德教育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使道德教育既坚持社会主义的主导方向,又具有多样性[2]155-156。

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对其进行道德教育愈加重要。在目前的实践中,高校道德教育中更多地采用量化管理的模式。德育量化,就是用数字定量评价的方法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应用在高校德育管理中就是德育量化管理[3]。德育量化管理以校园规章制度为核心,以德育学分制为手段,以考核与奖惩为形式,以此对学生的道德水平进行评价。

1 高职德育量化管理调查的数据分析

为深入了解高职学生德育量化管理的现实状况、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以南京某高职院校为例,对该校近几年学生道德建设实践进行经验梳理和成效总结,对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实施与进展情况、德育量化管理的现实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和实证分析。笔者于2017年4月对该校2015级、2016级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200人构成样本,其中,男、女学生各100人,2015级、2016级学生各100人。发放问卷2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83份,回收率为91.5%。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德育成绩量化情况普遍较为关注。问卷中,在对“你是否在乎自己的德育量化最终成绩?”的调查中,仅有15.8%的学生选择了“不太在乎”或“完全不在乎”。德育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各种评优评奖的最终结果,可以说德育成绩评定工作与每位学生息息相关。然而,现行的高职学生德育量化管理存在问题,亟待改善。

1.1 学生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不高

现行的高职学生德育评价以量化考核为主,对学生思想、品德、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考核完全量化成分数,以单一排序为手段,缺乏科学性。问卷中,在“对品德、思想、能力等进行分数量化是否合理?”的调查中,60.8%的学生选择了“不太合理”或“完全不合理”。可见学生对德育成绩完全量化不太满意,这样做容易导致学生为了提高德育成绩而参加志愿服务、义务劳动、社会实践等活动,渐渐形成为了加分、为了评优评奖而参加活动的不良风气。这种将德育完全量化,将所有项目、指标都量化的做法,会使部分学生急功近利、盲目跟风,实则背离了道德教育的初衷。

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相较于本科生而言,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4],有更大的心理压力,加之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会产生偏差,更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

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时期,对物质、知识、实践、理论的需要更为强烈。他们需要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认同、鼓励与指引。将德育成绩完全量化使德育考核只针对学生的具体行为,只关注学生的行为而不关注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只关注学生行为规范达标和外在行为习惯的养成,因其规范性和强制性特征而倾向于把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限定在较低水平上,培养出的只是“看起来有教养的学生”。

1.2 德育活动等同于德育成绩,不利于高职学生个性化成长

当前“95后”大学生个性张扬、注重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表达。然而现行的德育量化管理指标过多地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特别是在德育考核中,指标制定者们潜意识中简单地以参加活动的多少决定德育成绩的高低,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德育加分而一味地服从,不加选择地参加活动,二者简单挂钩显然是不合理的。参加活动能够展示才华、锻炼能力,但并不一定能够提升一个人的品德。问卷中,在对“你认为目前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多吗?”的调查中,49.8%的学生选择了“很多”或“较多”,只有1.6%的学生选择了“很少”。可见大部分调查者认为目前的德育活动开展得较多,但参加德育活动不等于道德水平的提升,应注重实效性。

1.3 德育量化管理标准与社会、用人单位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问卷中,在对“你认为德育量化管理标准与社会对学生道德要求是否一致?”的调查中,39.4%的学生选择了“有些不同”或“相差很远”。在对“你认为德育量化管理标准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道德要求是否一致?”的调查中,41.6%的学生选择了“有些不同”或“相差很远”。目前社会与用人单位越来越关注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学校应努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加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抗挫力。

高职学生在职场中应严于律己,真诚待人,协调好人际关系,深入了解用人单位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价值观念,严格遵守用人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尽快适应职场角色转换,按照用人单位对员工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然而,目前的德育量化管理仅仅从学校需求出发,与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德育量化成绩并不能充分反映毕业生道德的真实情况,更遑论职业道德教育了。

1.4 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了过程性评价

高职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可塑性较强。现行的德育量化结果往往以静态的终结性评价为主,每学年或每学期进行一次,忽视了动态的过程性评价,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德育目标无法细化、精准化,难以获取学生真实有效的信息,难以最大程度地贴近学生,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不同的育人主体各自为政,无法形成道德育人合力,学生主体性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采用动态的过程性评价能够关注德育的整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知、情、意、行等多要素协调发展,充分体现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尊重以及主动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觉地把德育要求内化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并在日常生活中外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德育成效[5]。

因此,应当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德育过程进行动态分析。以学生自评为主,兼顾教师评价、家庭评价、同学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等。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这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道德状况,也有助于教育者根据结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与帮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主体性。

2 高职学生德育量化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重刚性,轻柔性

一直以来,学生德育量化管理普遍以传统的制度化刚性管理模式为主,利用综合素质测评、德育学分制等进行“硬”约束,通过监督、强制等手段实现刚性管理。这种刚性手段,尽管可能在当下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压抑了学生个性,忽视了学生心理需要、情感需要、社会需要,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的要求。这种以堵为主的管理模式,空洞的说教多,有效的沟通少;消极被动压制群体性事件的多,主动积极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少;急于眼前“灭火”的多,关注学生长远需求的少;充当管理者、权威者的多,担当朋友、服务者的少。德育量化管理过程中重刚性,轻柔性,德育效果不理想。学生的道德教育不仅有压服,还应当有赞赏;不仅有惩罚,还应当有鼓励;不仅有晓之以理,更应当动之以情,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最终实现知行合一。

2.2 重管理,轻教育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工作中以较多的精力从事事务性工作,疲于应付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各种活动,重管理,轻教育。以管理代替甚至等同于教育的模式,特别是在德育管理中,管理者成为发号施令者,学生成为制度遵循者。这往往偏离了高校学生管理的正常轨道,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仅仅停留在表面,忽视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教育,这与道德教育的初衷南辕北辙。

人的道德具有潜隐性、持续性、长期性等特点,不容易完整地表现出来,而当评价成为一种衡量人、比较人、区分人的工具和手段时,它获取的信息往往会呈现虚假性[6]。

2.3 重眼前,轻长远

德育量化管理使教育者把管理和德育等同起来,把常规管理量化考核与惩戒作为德育的主要手段,对学生品德的评价随意片面,以“管”代“育”、以“分”代“育”、以“惩”代“育”[7]。这反映部分高校学生管理者重眼前,轻长远;重表面,轻内核;重显性,轻隐性。

在实践过程中,一些学生管理者对学生道德教育的逃避与恐慌,使德育陷入尴尬的境地,德育沦为学生评优评奖的工具与手段,参加活动赚取德育分,德育分高者评优评奖优先,在这种功利性导向下,部分学生变得短视而浮躁。一些专业课教师对于道德教育“事不关己”的态度,会抵消学生道德教育的成效,甚至带来负面的影响。学校开展的一些德育活动纷杂而零散,具有突击性、临时性、随意性等特点,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3 立德树人视野下德育量化管理理念革新

3.1 德育管理柔性化

在实践中,要把学生发展作为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培养人的终极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学生,由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生思想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也日益增强,学生道德教育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教育管理者应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将柔性管理理念运用到学生德育中,针对学生思想变化情况,有效地进行德育管理。

道德教育柔性化理念要求在道德教育中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切实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加强主体意识,提高主体能力,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切实为学生考虑。要针对“95后”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新情况新形势下,因势利导,不断调整和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注重人文关怀,尊重个体价值,满足个体需求。既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广开言路,倾听他们的心声;又要引导他们面对困难与问题积极应对并解决,时时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

3.2 德育管理量化与质性结合

道德的本质是调节、教育、认识,以此来纠正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有序运转。德育的本质是精神教育,这也就决定了德育难以用客观的数字直观表现出来。德育量化很容易陷入“规定即否定”式困境[8],在量化管理的基础上,还必须辅之以质性评价,否则只会助长功利化倾向。在德育管理中,只有降低德育成绩在学生综合测评成绩中的比例,使学生不再为了德育成绩加分而急功近利地参加各种活动,才能最终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需要强调的是,德育的潜隐性、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使德育的实效性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显现出来,这就更加需要教育者沉下心来,使学生从内心认同学校的德育管理,最终外化为学生的道德需求。

3.3 德育内容职业化

当前高职学生德育内容的重点在集体主义精神的培育,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德教育为着力点。但存在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育力度不够,内容不够系统深入,形式较为单一,效果不佳等问题。应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更多地听取企业专家、社会人士的意见,针对不同专业将所需的职业道德内容融入高职德育范畴。在德育实践中避免出现目标抽象化、空洞化、模式化、形式化、脱离学生的现象。让学生在针对学生需求、贴近学生兴趣、反映学生职场要求、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的德育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切实提高思想境界。

3.4 利用大数据进行德育评价

大学生是新媒体使用最活跃、最广泛的群体,大数据成为高校掌握学生第一手资料、串联信息、准确预测学生行为、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依据。

将大数据与德育评价深度融合,树立大数据理念,强化大数据意识。把网络监测到的学生到课率、图书馆活动时间、宿舍卫生、夜不归宿情况、班级(团支部)经费开支情况、学生奖助学金评定、违纪违规情况、食堂消费情况等数据及时汇总、分析,使思想政治教育者特别是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信息。这些数据成为进行德育的第一手资料,如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食堂就餐数据的深入了解与挖掘,如果发现有高消费行为及时关注,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预警系统等[9]。对学生事务情况进行监测,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对突发事件做出准确的评判,将其控制在萌芽中等。大数据为德育评价提供了一个思路——在合法范围内,运用大数据全面掌握学生信息,实时了解学生动态,对学生进行多元个性化评价,为德育管理提供技术保障与服务支持。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新教师(2023年12期)2023-03-14 10:11:29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