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楠
南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江苏 南通 226019
曾几何时,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合并,高校办学规模急速膨胀,“新校区”“多校区”成为高校建设和管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热词之一。近几年虽有所降温,但高校“圈地运动”、扩校扩招带来的现实问题依然摆在那里,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去认真面对。
一般来说,高校为扩大办学规模和提高综合实力,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将多所学校合并,异地办学、数校并存,体量变大、快速增肥;二是通过“圈地运动”扩张建设新校区,形成新旧校区的格局。不论是哪种途径,都有一个多校区办学的问题。高校规模大了、校区多了,自然给教学和管理也带来诸多问题,其中作为为全校教育信息化提供保障服务的教育技术机构首当其冲。
文章基于系统论视角,以江苏N大学的教育技术机构改革为例,探索高效务实、理想状态的多校区高校教育技术机构模式,实现行政上的块状管理,业务上的条状管理,条块结合,高效运行。
要厘清高校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技术支持,首先必须搞清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历史和教育技术的演变历史。
我国的高等教育,从建国以来就一直处于改革当中:如1952年的高等教育院系大调整,1958年的高等教育“大跃进”,十年“文革”的高校停招,1990年起高等学校大合并,1999年起高等学校大扩招等[1]。那么在60多年的高等教育改革中,教育技术曾经充当过什么角色?现在的高校又需要教育技术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在高校,教育技术机构一出现就是一个辅助性服务机构,在传统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规模,这一定位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教育部出台88(05)号文件,强调教育技术机构属教学单位,参与和支撑教育教学改革,才大大促进了高校教育技术工作,但同时也带来了教育技术手段取代传统教学的大跃进式思维[2]。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以及美国教育技术的引入,教育技术走向了多元化发展阶段,教育技术机构也政出多门,相继衍生了高校计算中心、网络中心、信息中心等类似机构。直至今天,这一多元化的、多头型的架构状态在不少高校依然存在[3]。
那么,在走向智慧化校园、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今天,高校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技术支持呢?
综合起来看,新时期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存在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指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硬件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它不仅包括校园网建设、多媒体教室建设、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系统建设、安防监控建设,还包括校园音频、调频等传统教学系统的升级改造和扩容建设等。
二是知识资源建设。也就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建设,不仅包括计算机课件的编制,而且包括建设特色数据库,建设专题学习网站,开发网上精品课程,为教学、科研服务,以形成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资源保障体系。
三是动态信息和知识的管理与整合。信息资源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经过无数次的整合可以产生新的使用价值。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凭借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优质的资源、强大的加工队伍优势,通过合理化的管理,及时对动态知识、动态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与整合,进行二次开发、重组,实现保值与增值,从而形成新的知识资源[4]。
四是组织建设与制度完善。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有系统内部的协作和工作管理,还有外部的协作、协调工作,这就需要完善的组织、完备的制度来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
五是教育技术根本属性的实现。教育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已显而易见,它的终极目标是提升教育生产力。但要发挥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要提升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水平,还有好多工作需要教育技术机构来做。一方面需要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技能进行培训,另一方面需要普及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5]。
高校教育技术机构正面临“适者生存,强者发展”的考验,它的职能定位要与时俱进;一般的综合性大学的教育技术机构应该是肩负建设、服务、管理、科研、教学五大职能的综合性教学和管理机构;五大职能中建设与服务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发展的立身之本,是基础;教学与科研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发展的强身之路,是两翼;管理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发展的价值体现,是龙头。需要五位一体,均衡发展[6]。
那么,重新起步后经过近40年建设和磨砺的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究竟能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什么样的支持呢?
新时期高校教育技术机构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合理有效开发和管理学习信息资源,保障运行信息技术环境。不管是何种组织架构,教育技术中心的功能不外乎四方面:第一,补充与充实课堂教学。我国高校教学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教育技术初衷是为了补充和充实课堂教学,补充传统教学的不足,革除传统教学的弊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第二,满足个别化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体系是由多种媒体组合的系统,输入、输出手段多样化,使其具有很强的交互能力,让学生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完成自主学习;第三,促进素质教育。信息时代知识的膨胀,传统的课堂教学传播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新的传播手段和方法,发展更多、更新的模式,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发挥自身特长,成为一名素质型的复合创新人才;第四,资源共享功能。建设学校的学习资源中心和信息传输网络,达到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的目的[7]。
那么,基于这样的现实需求,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技术架构组织呢?
架构1:条状架构—条理清楚,特色鲜明
江苏N大学是2004年由当地的3所本科院校合并组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分设4个校区。合校初期,校领导集体就从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局出发,高屋建瓴,全面整合资源,科学合理规划,组建了大型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中心下设教育技术教研室、网络技术部、信息资源部、教学技术部、计算机公共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中心、校园卡管理中心、广播电视部,另有内设机构办公室和考试培训部共10个部门,在4个校区分设相关机构。
这样的架构设置是否合理?运行管理是否高效?回答是一分为二的。可以说,合校初期,这样的组织架构是合理的,功能是强大的,管理和运行是高效的,尤其是对于多校区而言,条状管理有许多优点,比如部门分工明确,业务专一,责权清楚,运行通畅。但是,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原有的架构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诸如分工过细,缺乏配合,人手不足,劳逸不均,工作职能交叉,责权范围模糊,执行力衰减,工作绩效打折等。
架构2:块状管理—划分区域,责权明确
所谓块状管理就是以工作性质和各个校区为单位,设置相应的教育技术机构。江苏N大学在2015年进行了教育技术机构的全面改革,设置了教育信息化办公室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两个机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即综合科、信息管理科、教研室(考试培训部)、技术服务部、网络资源部及数媒中心。其中,面向全校教学科研服务的技术服务部整合了原计算机公共实验室、网络技术部、教学技术部、一卡通4个部门的职能,在4个校区设立分中心,为相应校区服务。
架构3:条块结合—交叉协调,高效务实
N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架构分为条和块,块状管理主要指4大校区,条状管理主要指业务指导。综合科、信息管理科属行政机构,履行学校教育信息化办公室的行政职能,规划和管理全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实施。教研培训部、网络资源部为现教中心的整体运行发展提供科研策划和运行保障支撑。技术服务部下设的4个校区的4个分中心,内部各自含有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教学技术及校园卡管理四方面的工作。在分中心内部设立有各方面工作的小组,平时工作既有分工也有协作,一人多岗,一岗多人。术业有专攻,工作多面手。数媒中心服务于学校相关学院的数字视频实验教学工作。
中心机构改革后设立的技术带头人,是基于学校发展、中心发展、个人发展而设立的,一方面为中心的各项建设和服务提供技术保障,提供技术咨询,在各个方面培育专家能手;另一方面负责指导和督查4个校区的各项工作,为中心领导的决策和管理及时提供来自工作一线的民情和资讯。技术带头人的成长一是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二是本职工作、基本技术;三是前沿理论、技术创新。
条块结合架构的有利方面在于:
第一,从整体来看,既保持了现教中心原有的大型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优势和特色,又形成了机动灵活、高效便捷的运行机制,基本体现了块状的行政管理和条状的业务指导相结合的管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原来组织架构分工不同、缺乏配合、人为壁垒、劳逸不均的弊端,为未来的机构改革、权力下放打下了基础。
第二,从人员结构来看,三校合并后经过十年的运行,现教中心这支队伍已经日渐成熟,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水平大有提高,日趋合理,但离建设学习型中心、研究型中心、服务型中心仍有距离。现在是十年一遇的机会,必须珍惜和抓住这次机会,完成组织机构的优化和调整,改变和遏制疲沓低效的工作风气和管理弊端,尤其是完成对部门负责人的优化调整,通过竞争上岗,把一批知识结构合理、学历职称优化、责任心强、工作主动的年轻干部选拔到部门领导岗位上来。
第三,组织机构调整后,对各部室及分中心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立工作岗位,在全中心内部进行岗位设置摸底,做出规划,为以后的精兵简政、定编定岗、竞争上岗、一人数岗、同岗同酬、高效运行的绩效管理奠定基础。
第四,调整后的机构比原来机构数减少了4个;部门负责人数也大为减少,优化精简了干部队伍,敬岗敬业,高效运行。
新架构有待解决的问题在于:
①原来三室五部二中心的架构,其优点是工作条理清楚,条状管理一贯到底,工作不存在交叉问题。调整后的二科二部一室一中心的架构,机构划分不够统一,既有根据工作类型设立的部门,也有根据校区设立的部门。表面看来不如原来十部门的架构整齐划一,不容易彰显大型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特色。但这只是形式上的差异,从管理和工作效益的实质上来说,应该是新机构利大于弊。
②块状管理虽有诸多优势,但要把原来单一的工作变为网络技术、教学技术、校园卡三方面工作的组合体,需要统筹和协调,需要工作磨合。
③调整后原来一些中层管理人员需要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即使设立了技术带头人岗位,仍然不能完全满足需求,需要妥善消化处理,化解矛盾。
④各校区各岗位的人员配备也是一道难题,由于工作条件的差异和居住距离等因素,需要因材调配,重新组合和协调。
⑤教学技术部门下的4个分中心既有校区分工,也应有一盘棋观念,否则随着二级部门权力的扩大,容易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出现运行不畅、校际失衡问题。
系统论有一条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只有合理化的结构才能实现功能的最大化[7]。高校教育技术机构要实现从教辅部门向教学资源管理甚至教学设计部门的转变,成为教育改革“制高点”的专业部门,必须在结构上有重大调整和变化。这个调整转变包括组织结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三方面的调整转变。教育技术人员观念的转变,是最根本的转变。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首先要体现现代教育观,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机构要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深刻总结过去学校电教工作一直未能真正融入教学的历史教训,从媒体中心转变到“技术变革教育”的学习资源中心和教学改革中心[8]。唯有如此,高校的教育技术机构才有生存壮大的基点,才能实现其不可替代性。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转变不完全是单位属性的转变,更大意义上是工作职能的转变。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教育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使得教育技术所具有的现代高新技术的特征更为明显。技术性强、知识更新换代快是教育技术的一贯特点,新时期更是如此[6]。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全面推进,学校必然会加大软硬件建设的力度。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统一制定规划、实施建设和监督管理,这个部门非教育技术中心莫属。新时期多校区高校理想的教育技术机构,应该是能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智慧校园建设、“双一流”工程建设、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以及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技术保障的全方位服务的机构。概括地说,应该由信息化策划与建设、网络与资源开发、教育信息化运行保障及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这四大板块构成。分解到具体部门,可设置信息管理部、网络资源部、教学技术部及教研培训部这四大部门。
信息管理部:信息化策划与建设板块,作为学校各部门信息化推进宏观政策制定及管理协调机构,作为教学环境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的基地,首先应建立综合高效、协作和谐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负责全校信息管理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同时规划和管理学校各部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
网络资源部:网络与资源开发板块,负责精品课程平台、网络教学平台、视频点播系统、教学录像、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开发、建设和管理;负责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中心的建设、运维和管理;负责学校网络信息安全和舆情监控工作[9]。同时,作为学校教学信息资源库和教育资源网站的建设与管理基地,要处理好与学校电子图书馆的关系。教育技术机构与电子图书馆之间存在着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都包含和渗透着对方的因素或属性,在资料的搜集、管理与利用,设备运行与维修、服务、培训方面等都是互相渗透的。电子图书馆以大众化的、固定的、公开的资料为主要的信息资源,教育技术机构则是以前沿的、个性化的、特色的资料为主要信息资源。
教学技术部:教育信息化运行保障板块,负责建设、管理和维护校园网、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语音室、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外语调频广播电台、校园广播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大型会议系统、安防监控系统、智能交通系统、能源监管系统等教育技术和信息化基础设施[9]。作为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技术支撑基地,要为全校各专业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和教学改革试验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作为多媒体教学资源中心,为全校各院系教师的课堂教学服务。同时,还要做好常规教学媒体的维护和服务保障工作,巩固常规媒体阵地,开辟常规媒体新的功能,充实常规媒体的科技含量,扩展新的生长点。
教研培训部: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板块,组织、实施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对全校教师、管理人员进行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的培训[9]。要面向全校对各科一线教师进行有计划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工作实践中践行和证明教育技术是提高教育生产力的根本属性。面向全校学生、尤其是师范类学生,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第二学位、辅导班、短训班等,因为教育技术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是当今社会复合型人才的必备技能。
高校教育技术机构体系是一个以学习为目的、以信息为流动元素的不断自新发展的活动体系,该体系的运转有自身的规律[7]。这个规律一方面来自于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层面,另一方面来自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层面,还有一方面是来自于教育技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三方联动,暗流涌动。研究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架构职能和发展机制问题,就必须正视来自这三个层面的需求,把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发展问题置身于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大系统中统筹考虑。在当前教育技术调整融合、走向教育信息化新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地位和作用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尤其是教育信息化办公室的设立,信息办与教育技术中心的合署办公,更彰显出其教学部门与职能部门的双重属性[8]。应该说,在教育信息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教育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迎来了新的难得的发展机遇,教育技术经过重新起步、快速发展、突飞猛进、回顾反思、螺旋上升等阶段以后,已经进入到有序合理、科学发展的良性发展时期,只有搭好框架,找准位置,才能更好地发挥建设、服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五大职能,才能高效运行,持续发展。江苏N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把握学校发展大局,围绕学校重点工作,秉承建设“服务型中心、学习型中心、研究型中心、创新型中心”的发展理念,确立了以“建设和服务为立身之本,教学与科研为强身之路,科学管理为工作龙头”五位一体的信息化发展道路,建立了“分层培养、分类考核”的人事管理制度以及“主动服务、优质服务”的信息化服务VIP制度,着力培养管理干部和全业务技能型人才两支队伍,形势看好,后劲十足[6],被南国农先生称誉为“南通模式”。这一模式尽管还有诸多亟待完善改进的地方,但为新时期多校区高校的教育技术发展开辟了一方天地,值得分析研究和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