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万红幼儿园 黄亚玲
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及源于社会对教师专业素养长期以来的审视和责问,面对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要和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现状,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20世纪70年代欧美学者提出的立足学校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理论,被认为是既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又经济简便的方式之一。因此,带着浓重乡土气息、旨在解决教学一线实践问题的园本教研活动逐渐被重视和频繁地运用,沙龙、游戏、观摩、讲座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让人目不暇接,而在诸多的园本教研活动中,哪些理论真正深入人心,真实有效?哪些方法便于操作,能与实践对接?哪些内容需要后续支持和跟进?这些问题是值得学校中层管理人员思考和探究的。在实践中,我们针对大部分教师在专业能力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进行研究,开展了多次教师专业能力的专项园本教研活动,也从教师的反馈中发现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教研思路和方式。现以“观察记录培训”为例,谈谈园本教研活动中的“摸排挖疏”之道。
每学期,幼儿园均会对现阶段教师专业培训和教研活动内容做好初步的设想,培训目标大到儿童观、心理学,小到区域材料观摩、家长工作研讨,每个内容都经过精心挑选,而后再加以实施,旨在通过多样又全面的培训活动,逐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然而,在精心策划的同时,这些培训内容是否真正符合教师的现实需要,受教师的欢迎,值得商榷。诚然,从管理本位出发的教研活动固然在方向引领上有较大的借鉴意义,然而当教研内容不适宜教师的需求,或高于教师的现阶段发展需求,那么就会出现供需对接错位,无法达到预期的教研活动目标,从而堵塞教师发展需求的获取通道。
解决策略:“摸”清发展瓶颈,寻找教研主题
从教师工作的本质、特点和现实需求寻找教研主题。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是为了服务儿童的发展,对幼儿需求的了解、对儿童行为的解读、对儿童发展的支持与服务都取决于教师的观察。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在教学中,第一是观察,第二是观察,第三还是观察!而美国“高瞻课程”也特意开发了观察儿童的评价工具,旨在让教师观察幼儿在主动学习过程中从自我计划到自我实施过程中的特点,做到合适支持幼儿。在对教师进行的访谈中,我们也发现许多教师在每天的观察记录、学习故事等文本材料上花费了较多的精力和时间,而往往语竭词穷也无法尽如人意地进行高质量的记录和反思。究其原因是缺少对儿童进行有效观察的方法和能力,因此不管是从管理本位,还是教师本位,教师观察能力和水平无疑是一个两者兼顾的教师专业要素。它不仅是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也是园本教研工作获得实质性成效的基石,教师只有在最基础的专业能力上获得提升,才有可能向其他方面的发展拓展。因此,园本教研主题的确定,更多的可以通过教师自选菜单、教科室私人订制等方式,选择和确定符合教师需要、有益于幼儿发展的、服务课程实施的教研内容。
在确定了教研主题后,教研的方向已经清晰,而教研内容的确定就如同浪里淘沙般艰难。与教育专家的深入浅出相比,园本培训理论的本土化之路往往因为入得深而讲不明、理不清、出不来,反而堵塞了教师理解理论的通道,造成反效果。因此,如何用理论书籍中晦涩难懂的要点搭建出整个教研活动的内容框架,需要我们既抓住要点,层层剖析,又注重实用,深入浅出。
解决策略:“排”出关键技术,理清主要内容
从观察目的入手,排出关键技术。观察,是为了发现儿童独特的特点;去看看儿童能够做些什么,怎样接近问题,怎样尝试解决问题,儿童的自得其乐;了解他们已经达到的水平,更好地理解儿童做某事的原因,强化我们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用儿童的视角去看事物,评估他们的需要;最后通过提供活动、资源或支持,拓展经验,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从为什么要观察?能看到什么?能了解什么?怎样帮助他们?这四个核心问题,我们将幼儿的观察分为了四个要素,即目标、实录、分析和支持。以专业为切入口,从目的、实录、分析和支持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和学习。
1.目标的确定。凭思维导图确立观察目标。我们将幼儿在活动中会涉及的能力、情绪、经验、学习品质等主要表现进行导图式呈现。然后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指南》(以下简称《指南》)5个领域、11个子领域、32个学习和发展目标,引导教师确定合适的观察目标。
2.实录的方法。从客观、细致的叙述性描述到快捷、高效的表格式设计,充分发挥教师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你想了解怎样的观察实录方法”“你见过怎样的观察实录形式”等问题入手,结合多个观察记录实例,帮助老师们了解和掌握似曾相识确又知之甚少的实录方法,从而引起老师跃跃欲试的愿望。
3.分析的层面。有了精准的观察目标和有效的观察实录为积淀,根据幼儿现有能力发展水平、个性特征(行为特点、兴趣倾向、学习风格、学习品质等),结合《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以及各教育理论家对儿童学习和发展研究的内容,从认知能力、社会性发展、动作发展、学习品质等方面展开分析和判断,这对教师而言就显得有理可依,有据可循。
4.支持和策略。支持和策略是教师帮助幼儿提高相关能力的路径。从环境和材料的增添和创设、经验和技能的获得、教师的介入等方面来支持,通过集体教学、区域活动、生活活动、家园共育等活动来实施,从而真正地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相联系。在这样的体系中,教师习得和提升的不仅仅是观察记录的方法和能力,更能树立起有高度、有广度的儿童观和课程观。
互动,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行为是园本教研活动中供需双方相互依赖的行为过程,而只有实现一定的有效互动,才能使供需的主客体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一个有效的教研活动,除了在教研的主题和内容上有所考量,在互动模式上的探究往往决定着教研全过程的有效程度。灌输式、一言堂的教研形式既枯燥乏味,也不符合人类学习的特点,导致链接通道堵塞,不能建立有效的共通,因此我们从教研模式上进行了多种尝试。
解决策略:“挖”掘多种样式,促进多层研讨
从分组形式上尝试改变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单一分组模式。按年龄段分组,将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进行拆分,给予老师们一份年代归属感,在同样的年龄层次中他们畅所欲言,互诉衷肠,所表达的观点也较容易统一。骨干结对分组,通过将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自由结对,形成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研讨小组。将骨干教师的老经验和新教师的新方法进行打散后重组,形成更加完善的方式方法和观点。
每一次教研活动结束,都会是一项工作的首发。培训后,老师们获得的宝贵经验如果不及时加以实践和练习,很快也会生疏。因此,如何帮助教师在工作中实践和运用所学所感,需要行政管理人员通过后续支持的一些方法和工具作为辅助。
解决策略:“疏”理主要工具,搭建成长支架
梳理出主要的学习和观察工具,帮助教师在后期实践中更加自如地运用多种观察记录的方法。我们将幼儿发展目标和主要关键经验进行罗列,为教师提供常用的检核表格以及分层次的观察记录表格,从而让教师在观察记录的实践操作中做到脑中有思想、心中有标准、手中有工具。同时,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在教研环节中让老师们小试牛刀,加强体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世人多用这两句来比喻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源头活水也必然是在畅通无阻的沟渠之中方能融会贯通,因此解决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症结,以“摸排挖疏”之道通经活络,才能真正让园本教研活动为教师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