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舆论研究

2018-02-08 07:02陈愿伊
新媒体研究 2017年17期
关键词:微博自媒体舆论

陈愿伊

摘要 随着网络社会已从Web1.0时代进入了内容更丰富、交互性更强、工具性更明显的Web2.0时代,以SNS平台、微博、微信等应用为代表,媒体与新兴互联网技术结合的平台已经由“cllent server”转变为“web services”。由此,传播内容的缔造者也由专业人士向普通用户拓展,从而“自媒体”一词应运而生。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源,参与信息的传播,通过媒体发出声音,这使得舆论环境特别是突发事件背景下的舆论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掌控。以微博作为切入点,聚焦上海踩踏事件,对此事件在微博中的舆论生成与发展过程进行分析,以期了解自媒体是如何对舆论产生影响,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媒体影响舆论走向。

关键词 自媒体;网络;微博;舆论;上海踩踏事件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可以说意味着对传统媒体垄断话语权的消解。在自媒体平台中,信息源可以是任何组织和个人,信息内容也随着信息源的多元变得几乎无所不包,导致了媒介组织提供的信息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使其影响力随之下降,而大众发布的信息比重明显增加,影响力也逐渐提高,这些变化意味着大众传播中信息的多元化,让“话语权”从高度组织化的媒介组织分散到了每一个公众。移动互联网是对传统互联网的一种“补偿性转移”,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了人与互联网的无缝连接。“网络就是在至少三个元素、节点或单位之间的联结。”在Web2.0时代,个体可以参与内容的创造,信息的传播,但是信息流不能主动推送到其面前,信息传播过程仍旧是一个非即时的过程,而到了即时网络、自媒体时代,则真正实现了信息的实时生产、发布、流通和互动。

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左右,全国正值跨年夜,很多游客市民为迎接新年聚集在上海外滩,黄浦区外滩从陈毅广场进入的人群和退出的人群发生对冲,继而发生踩踏事件。此次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是一场有重大伤亡和严重后果的公共安全责任事件。事件发生后,网友们在微博中发布讯息、发表意见,迅速引发了舆论爆炸。

1上海踩踏事件微博舆论聚焦

在上海踩踏事件发生后,微博成为事故的发布和进展以及网民发表意见的最重要场所,在这个低门槛低成本且可以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上,引发了社会舆论的瞬间爆炸,迅速形成了以下現象。

1)网民的讨论。事件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病毒式的传播模式下,现场图片和视频快速扩散,社会舆论激烈地沸腾起来。据人民网舆情频道的网络监测显示,自当天出现关于上海踩踏事件的零星资讯后,关于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舆论在次日大规模爆发,当天相关的原创微博数量约有87 979条,论坛帖数量约有3 229条,博文约有481篇,并同时无数人的微信朋友圈中传播着。在微博上,#上海外滩踩踏事故#迅速成为微博热门话题,阅读量达到32.3万,讨论量18.8万以及2.6万粉丝。在一些媒体以及官方微博账号的新闻、通告之下聚集了大量网民的评论,如@上海发布2015年1月3日发布的“外滩陈毅广场踩踏事件36位遇难者名单全部公布”的微博下有4 626条评论和3 581条转发量。

2)各家媒体展开调查。事件发生之后,舆论迅速聚焦,各大媒体也各尽所能发挥作用,进行调查与发布信息。媒体评论人@中青报曹林发声,对事件的各种草率说法提出批评,认为这是“另一种舆论踩踏”。《浙江日报》调查披露事故当天,黄浦区部分官员在高级餐厅就餐。

2上海踩踏事件中,微博在舆情演变中的角色和影响

上海踩踏事件发生发布后迅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在微博中,舆论对于事件发生原因的探究,出现了“撒钱说”“阴谋论”等说法,以及对于事件真相的探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无法忽视的一点是,自媒体本身的“草根”特性也使得其探寻的结果并非真实权威,且容易造成公众舆论危机,谣言四溢。

由于各种声音都在微博发声,加上自媒体把关环节弱化,缺乏理性等缺陷,微博中主要出现了两大谣言:其一,“美金”引发事故——事件次日,微博中一张机场公安正在进行“人员布控”的照片被传开,舆论立即把矛头指向当晚发布微博称“有钱任性撒钱开心”的网友;其二,“35人定律”——官方发布伤亡人数后,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就会有所谓的“神秘35人”谣言又再一次甚嚣尘上。个别网友还总结并附上了从1993年到2008年各大事故中曾被媒体报道的死亡人数为35人的统计表。除了两个主要的谣言,其余的还有“上海党报事件冷处理”“大叔阴谋论”等,踩踏事件的舆情在各类谣言和留言的影响下迅速沸腾,当日内的网络报道量超过13 700篇。在此之后,在官方调查和媒体澄清的双重强力干预下,相关的辟谣信息得以传播,接近失焦的舆论泡沫得以压缩。

3上海踩踏事件发生后舆情的变化状态及特征

1)反应迅速,总量巨大,传播爆炸性特征明显,衰减急剧。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发生在“跨年”这个特殊时刻,事件一发生便产生了爆炸性的传播效果。从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可以观察到,此次舆情事件的传播爆炸性特征非常显著,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1月1日到1月7日,新闻报道数量相对平稳,而微博发布数却急剧下降。以1月4日12:40为节点,以微博的微指数为例,热议热评的走势均有下降。

2)舆论引导主体特征:亲和力强,但公信力不足。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中,除了对传统媒体的报道内容进行两级传播,同时还传递许多草根声音。在这种大型灾难事件中,大众往往接收到的是非官方的个人或组织的言论。官方要经过严谨调查和确认之后才能发声,且需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而草根用户发布消息的成本很低,这就使得在突发事件中官方消息的时效性落后于草根,造成受众受到非官方的声音影响对事件的判断。受众参与报道也成为弥补信息缺失的一种有效途径。但也是由于这些草根声音,才造成了事件中“撒钱说”等谣言肆虐。

3)参与力、聚合力强,情绪表达多,理性思考不足。在此次事件中,微博中的舆论呈现出明显的“跟风”和“易操控”特点,比如“撒钱说”,网友们在听闻此种说法时并没有等待官方证实和理性思考,当即就把矛头指向“撒钱说”当事人,对其进行攻击和谩骂,以及对于“35人”说并没有过多思考,否则只要对以往数据稍加查询,谣言便不攻自破。

4)对舆论的衍播力强,但控制力弱。突发性灾难事件的信息传播模式是从人际传播延伸至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呈现传播趋势的多元化,传播范围更大,速度更快,用户通过类似的方式也可以放大舆论传播效果。

4结束语

自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舆情演化是一把双刃剑,在为舆论引导和事件处置方面打开方便之门的同时也使得官方对于舆论的监管更加棘手。自媒体在突发灾难事件中扮演“信息传播筒”和“情绪宣泄处”的角色。在面对和处理突发灾难事件的舆情的过程中,要让具有社会化特征的媒体成为资讯传播的平台和情绪宣泄的渠道,并利用好它引导民众思考、判断、理智看待灾难事件中的言论和观点。

猜你喜欢
微博自媒体舆论
传统媒体所办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分析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