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巢鹊梅花娇 大寒拥雪又一年

2018-02-08 00:35水木
知识就是力量 2018年1期
关键词:尾牙祭灶三候

水木

小寒是入冬以后的第五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285度时,意味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来了。中国气象资料显示,此时东北地区的平均气温低至零下30℃,秦岭淮河一带在0℃左右。这段时期,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小寒几乎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在个别年份,大寒气温才会低于小寒。

物候特征

传统认为,冬至之后,阳气开始回升,动植物也能感应到阳气的生长。小寒三候中,“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大雁感觉到阳气的回升,向北回飞,到立春后回归北方;喜鹊开始筑巢为来年做准备;最后五天,雉鸟雌雄响应,开始鸣叫。小寒的花信风是梅花、山茶和水仙。

人们从小寒的冷暖情况来预知未来的天气,如“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等。根据农事需要,人们认为,小寒的天象与未来节气的天象也有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小寒暖,立春雪”“小寒寒,惊蛰暖”“小寒蒙蒙雨,雨水还冻秧”“小寒雨蒙蒙,雨水惊蛰冻死秧”等;地域的不同,人们的认知也有明显的差异,如湖南人常说“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山东人常说“小寒无雨,小暑必旱”等。

民间习俗

小寒常在腊月,这时年味渐浓,人们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准备迎接春节的到来。饮食上,涮羊肉火锅、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为小寒时尚。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调养身体的做法。

小寒时,土气旺,肾气弱,饮食上要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广东人讲究早上吃糯米饭,将糯米和香米混合,把腊肉和腊肠切碎,加上花生米和葱白,拌在饭里一起吃。江浙一带喜欢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

而在北方,人们喜欢熬制八宝粥,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加上栗子、红豆、红枣、莲子、桂圆、松仁等,常常熬制一宿。陕北高原地区,还讲究把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和果树上,驱邪避灾,期望来年获得大丰收。

孩子们则喜欢跳绳、踢毽子、滚铁环、斗鸡,或者靠在一起相互拥挤来帮助活动筋骨,锻炼身体。如果遇到下雪,则更是欢呼雀跃,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会全身暖和,血脉通畅。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每年一月下旬,太阳到达黄经300度时,为“大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讲:“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寒潮南下频繁,呈现出冰天雪地的严寒景象。

物候特征

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这是说,春暖将近,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等高飞的鸟,常盘旋于空中捕食,以补充能量抵御严寒;大寒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冻得最厚最结实,儿童们可以尽情溜冰。大寒的花信风为瑞香、兰花和山矾。

人们以大寒气候的变化预测来年雨水及粮食丰歉情况,以便于及早安排农事。如“大寒天若雨,正二三月雨水多”(广西)“大寒见三白,農民衣食足”(江西)“大寒不寒,人马不安”(福建)“大寒白雪定丰年”(贵州)等。这时,北方地区多忙于积肥堆肥,或者照顾牲畜防寒防冻,南方地区小麦等农作物还在田间生长。而广东岭南地区这时作物已收割完毕,平时看不到的田鼠窝多显露出来,因此,当地有大寒联合捉田鼠的习俗。

民间习俗

大寒往往赶上小年祭灶或除夕迎新。秦汉之后,人们常在腊月祭灶,到了宋代,祭祀仪式基本成型。北方多保留着祭灶的风俗。人们准备糖饼、糖瓜等拜祭,有的地方还要为灶王爷扎上编制好的马或轿,准备草料和水,撒上青豆等,恭送灶王爷,希望他在天上的玉帝面前多讲自家的好话。祭祀完毕后,糖果等物由家人分食。

南方多讲究过尾牙,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农历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是“尾牙”。人们在这天要做春饼吃,生意人往往设宴,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据说鸡头对准谁,就意味着来年解雇谁。在新的一年到来之前,这一顿宴席是吃的“担心酒”,所以做尾牙有“面忧忧”之说。现在的尾牙已变成企业的年终聚会,还会发放福利和年终奖金。

有的地方,人们在大寒时上街争相购买芝麻秸,讲究“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人们将芝麻秸洒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踩岁”,寓意“岁岁平安”,求得新年好彩头。这也使得大寒驱凶迎祥的节日意味更加浓厚。endprint

猜你喜欢
尾牙祭灶三候
节气与物候
节气与物候
祭灶节
———二十三,糖瓜粘
祭灶节——二十三,糖瓜粘
以尾牙之名,论服务之道
圈里事儿
立冬,原来“冬”是这个意思!
关东糖
闽人祭灶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