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是一场深刻变革”

2018-02-08 19:27姚玮洁
财经国家周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军品智勇国防科技

姚玮洁

难在利益协调,也重在利益协调。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这一重要部署,明确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目标任务和根本要求,为新时代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重大战略问题。当下,中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的外部制约、发展阻力、安全压力相互叠加,迫切需要国防实力有一个大的提升;同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也需要更好发挥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拉动作用。

就如何看待新时代的军民融合和国防工业发展,国家发改委国防动员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毕智勇日前接受了《财经国家周刊》专访。他认为,军民融合需要建立一种常态化、制度化的公平竞争和激励机制,推动军民双方主动融合,最终共赢。

“民参军”的公平竞争环境

《财经国家周刊》:如何看待目前“民参军”面临的挑战?

毕智勇:现在民营企业对进入国防工业领域的积极性很高,政府层面也创造了很多条件,加大了民营企业参军的市场空间和开放度。市场准入逐步放开,新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减少许可审批范围,许可项目由过去的1988项减为755项。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所需资质不断简化,已由传统的“四证”简化为“三证”,并将继续简化。

但也不可盲目乐观。首先,国有军工企业在其专属领域深耕多年,需求信息获取渠道完整,任务分工明确,已形成比较完备的产业链。

其次,我国的民参军企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涉军产品大多以生产元器件、零部件为主,涉及关键分系统的不多,承担总体装配集成的更少,尚不具备进入核心军品领域的能力。因此,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民营企业与国有军工集团之间与其说是竞争关系,不如说是合作关系更为准确。

最后,政策支持力度上的差异使民营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国有军工企业不仅可以优先获得军品订货,还可以得到政府在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支持。民营企业只有在明显的技术优势和成本控制优势下才有机会。

《财经国家周刊》:民营企业希望尽量扩大市场份额,如何才能实现?

毕智勇:这就是第二个问题。客观分析,和平建设时期,军品市场规模有限,以2017年中国国防费预算10444亿元计算,其中武器装备建设费占三分之一左右,考虑市场规模,不超过3500亿元。而且军品生产具有技术水平高、质量要求严、后续保障时间长的特点,对企业的信誉和稳定性具有很高的要求。

到2016年底,具有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资质的企业可能有3000多家,有资质的民营企业估计有1100多家,已占到三分之一还多。但是民营企业实际能拿到的军品订单很少,绝大部分还是被国有军工企业拿走,民营企业可能不到10%。

我们要支持“民参军”。民营企业参与军工生产不仅是技术支持和产品支持,更重要的是引入追求规模化生产、最大化效益的成本控制理念。经济性也是未来武器装备发展应当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民营企业本身来说,通过参与国防科研生产,可以完善自身的产品质量体系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为企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这种意义可能要大于单纯扩大市场份额。

“军转民”的有效激励机制

《财经国家周刊》:“民参军”的另一面是“军转民”,目前的情况如何?

毕智勇:国防科技工业既是我国国防科技发展和武器装备保障的根本力量,也是国家工业体系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力量,承担着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重任。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实现了单一军品结构向军民品复合结构的战略性转变,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迅速,成为辐射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现行的管理体制、绩效考核体系以及国防科技成果转化不畅,产业促进带动效应难以发挥。“军转民”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内在动力不足,激励措施和政策不到位。

首先,军工集团长期习惯于在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环境里运行,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尽管在军转民初期占有技术和人才的优势,但经营理念较弱,一旦产品进入市场,很快暴露出其竞争力的不足。

其次,国防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由于体制机制等问题,国家投入大量人、财、物等创造出的国防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优惠政策在军工集团内部有待落地,直接影响到一些民用前景广阔的成果服务于社会。

《财经国家周刊》:从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开始,“军转民”其实也推进了很多年,如何实现更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收益?

毕智勇: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国家战略为先导,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引入社会力量,破除封闭体系,吸纳社会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同时,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在航空航天、核能利用、电子信息、海工装备、高性能船舶等优势领域做强做大,聚焦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两用技术领域发力,有效发挥新时代国防科技工业的先导带动和溢出辐射效应。

深度融合需要机制创新

《财经国家周刊》:如何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目标?

毕智勇: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这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军民一体化的战略能力是将军民两大体系的力量资源集成为一体,同时支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但又不是简单的两大体系相加,而是聚合在一起,实现信息、技术、人才、资本、设施等各类要素在两大体系之间最大限度地共用共享和优化配置。

《财经国家周刊》:实现上述目标,如何起步和发展?

毕智勇:军民融合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变革,也是一次力量重構,难在利益协调,也重在利益协调。当前,要以打破封闭为突破口,以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制度建设为重点,破除制度藩篱和利益羁绊,运用法治思维和手段推动军民融合,聚焦重点领域、重大工程、重点任务,重点放在国防科技工业,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最大限度释放和激发企业的内在动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军品智勇国防科技
回忆类文创设计系列
小议国内军品市场特点与营销策略
兔子哪里跑
MES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军品生产中的应用
中考题中的整式
浅析军工科研单位的成本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