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圣
清晨水边晨练,傍晚湖边发呆。湖,融入了漳州人的生活,成了漳州人的脸面,人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五湖四海”,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一城花海半城湖,城中有林有花有湖,作为中心城区,芗城区围绕“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发展定位,持续探索“生态+”模式,推进“五湖四海”、九龙江畔“百花齐放、百树成荫”绿化工程等建设,努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
古城文化、林語堂文化、陈元光文化……芗城是座历史文化名城,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芗城璀璨的文化与文明。在当前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里正焕发出新的活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增进民生福祉,建设富美芗城,不仅是内在需要,更是时代要求,这已成为近60万芗城人的执着追求。
“生态+” 西湖南湖西院湖香蕉海四季花海成为城市绿肺
以西湖工地为舞台,以福船山为背景,2017年12月23日,“手拉手 心连心 军民融合”西湖湖心联欢会在西湖生态园湖心工地盛大开演。红旗招展,锣鼓喧天,联欢会在渡头村少年和部队战士热烈欢庆的《西湖战鼓》表演中拉开序幕。紧接着,歌伴舞《美从西湖来》、舞蹈说唱《十九大精神领航向》、相声《美丽西湖大家创》、表演唱《战斗宣言》、诗歌朗诵《中国啊,我们一起梦想》、军歌对唱《为了谁》、歌伴舞《五湖四海迎宾朋》、军民大歌舞《我宣誓》等精彩节目陆续登场,歌唱颂扬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航向,娓娓讲述在龙江大地上演绎的鱼水情深感人故事。最后,全场大合唱《歌唱祖国》把联欢会推向高潮,气势磅礴的歌声响彻西湖上空,祝愿漳州明天更加美好。冬至刚过,在西湖湖心,在梦想开始的地方,这场简朴而喜庆的联欢会,犒劳每一位为梦想流下汗水的人们。
2017年12月10日,漳州市委书记檀云坤在芗城区委书记侯为东、区长吴洪池的陪同下,调研西湖建设情况,强调要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要求,在推动发展中做实十九大精神,更快更好推进项目,做优做美生态环境,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五湖四海绘漳州,军民携手战西湖。在火热的西湖建设现场,来自五湖四海的部队官兵与芗城区干部群众一道参与西湖建设,演绎了军民融合发展的“速度与激情”,100多台挖掘机器设备,300多个技术人员,用4个月的时间,推动千亩主体湖面展现眼前。
2017年9月,一个总规划面积达7500亩、水面超过1500亩的西湖生态园正式开工建设,将打造成“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样板工程。西湖生态园作为芗城区“保护古城、提升老城、建设新城”的重要一步,地位特殊、关系重大、影响深远。项目涉及6个行政村、2个工业区。为此,芗城区坚持实行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问题在一线解决的“一线工作法”和“一线考察干部”的工作机制,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造景后出让、先配套后开发、先地下后地上等“四先四后”原则,实行“统一规划、整村搬迁、连片开发、集中配套”,着力将西湖生态园打造成为“重大民生工程”“城市建设提升工程”“和谐征迁示范工程”和“干部成长培养工程”,建设成为漳州市海绵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示范区。
在上海工作6年之久的李先生是名高级机电工程师,平时半年才回一次漳州,这次回漳办事,他惊呆了,儿时经常偷跑去玩的“荒郊野岭”,现在变成了南湖、西湖,美不胜收。他毅然决定,春节后回漳创业,好好享受这难得的城市“绿洲”。
在南山文化生态园,沐浴着冬日暖阳,穿过南星桥,人们徜徉在一丛丛三角梅及美人蕉中。作为南山文化生态园重要组成部分的南湖,秀色美景,碧波荡漾,湖光粼粼,湖岸的美人蕉等亲水植物依依袅袅,蓝花楹、凤凰木、垂柳等日渐郁葱,绿意盎然。漫步于横跨在湖面的两座观景虹桥,可赏堤岸花开、树影摇曳、碧水默香的悠然美景。这里将山、江、湖、寺、桥相融合,成为集休闲健身、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城市新空间。
碧水环青山,花海拥古刹。南湖原来是千年古刹南山寺边上的放生池,多年来垃圾堆积如山,2017年经过整治拓宽、水位提高,与周边水系贯通,如今湖水清澈、岸绿景美,通过建设,把生态和历史文化融合起来。南湖与漳州古城仅一水之隔,通过飘带天桥、南山桥廊桥连接,形成古城、古桥、古寺相连通的格局,漳州千年文脉将连绵延续下去。
西院湖园内水鸟翩翩,层林叠翠,绿意盎然,孩童在花丛中追逐嬉戏,年轻人在步行道、自行车道上跑步、骑行,老人在木栈道上悠闲行走,享受着优美自然环境带来的惬意,一种“慢”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
西院湖生态园位于漳州城西的芗城区西院村,之前这里是一片荒地,杂草丛生,附近居民乱搭乱盖,可谓“脏乱差”。2017年2月初,西院湖生态园动工,8月底建成开放。生态园一期占地200亩,将滞洪区打造成集城市泄洪、生态保护和休闲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绿色海绵体、市民多彩聚集地”。接续启动的二期同样进展顺利,仅用39天就完成全部建筑物和土地征收签约工作,征迁总建筑物面积达15.38万平方米。
远望圆山、近临水畔、身处绿野。“月湾寻迹”“栖居水畔”“疏林碧水”“绿林映岸”四个景观节点区,落落大方地展现优美姿态。家住附近的李小倩和三岁的儿子便成了西院湖生态园的常客,“这里空气好,花多树多,景色美。”除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醉人景色,李小倩感受最深的是,以前想带孩子到公园玩,得费劲地往城东边跑,现在公园就在家门口,自然更愿意多出来走走。endprint
蜿蜒的栈道桥宛如一条长龙,伸入青翠欲滴的万亩蕉园,直抵林语堂纪念馆。芗城区天宝镇珠里村漫山遍野满目苍翠的香蕉海,每个双休日都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信步在珠里村的观光木栈道上,绿意盎然的蕉林和清幽宜人的环境尽在眼前。
珠里村背靠天宝山,南向九龙江,万亩蕉林环抱,是2300多位蕉农的共同家园。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村庄,因漳州“五湖四海”的建设而容光焕发,将打造成集农业观光、文化旅游、休闲养生于一体的生态文化园区。如今,蕉园里2.65公里长的木栈道蜿蜒其间,将林语堂纪念館、林语堂台北故居仿建工程、天宝玉尊宫等村中原有景致串联成片。“整个村建设得比公园还漂亮!”珠里村村支书林炳南说,随着香蕉海名气的不断提升,前来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不少村民惊喜地发现,不用出村就可以“坐地生财”。“许多游客来游玩后,经常顺道买香蕉,价钱也比较好。”村民林古锥说。
此外,位于市区战备大桥南端、佰翔酒店西侧的三角地带,是“四季花海”的项目之一,占地13亩;南山文化生态园8个子项目之一的南山寺西侧花海项目,全部用地50亩;四季花海中的南星片林公园2017年5月就已基本完成,对市民开放。这些,无不在释放着生态红利,使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区委书记侯为东介绍说,未来,芗城将始终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紧扣“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发展定位,不断延展“生态+”效益,力促“四生”融合,重点是全面加快西湖生态园、南湖、西院湖生态园二期、天宝香蕉海、四季花海等重大项目,推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打造绿城、花城、水城、历史文化名城,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古城文化千年文脉中品味闽南风韵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首《雨巷》是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如果您来到漳州古城,随便走进一条古街小巷,都会恍若回到民国,想去结识一个诗中所说的丁香般的姑娘。
唐宋古城、明清街区、民国风貌、闽南韵味……漳州是一座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这里名胜古迹众多,历史底蕴深厚,闽南文化灿烂。经过保护建设,漳州古城业态日臻完善,焕发出新时代的生命热度。
来到位于漳州中山公园边的漳州古城,就进入了明清历史街区,而这街区,以台湾路和香港路最有看头。
台湾路古称府前街,也叫府口街,有“残石牌坊”“天益寿”“徐氏家庙”等历史建筑,具有闽南特色和明显的中西合璧风格。台湾路全长近300米,沿街140间店面,整条街充满“古街古店红瓦花窗木门”的古韵。其走向为东西向,上世纪初,这里雨伞店云集,专卖雨伞。台湾路的中段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一派“南洋风情”。西段是闽南风格民居,有天益寿老药铺、大同文具店、金可行布鞋行等各类老字号。
在古时,台湾路叫“府前路”,顾名思义,是因为这条街位于古时漳州府衙前而得名,如今街区内的众多遗存,见证了这里的百年繁华,时至今日,台湾路仍是漳州老城区的商业黄金地段,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仍以经营百货和文具为主。
台湾路上最吸引人的还数各式各样的百年老字号,这些老字号经风沐雨,至今仍保存完好。台湾路141号的老字号店铺天益寿药店创建于清末年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药店创始人姓陈,系漳浦县赤湖镇人,14岁来漳,义和团时期,在青年路天宝堂药店做伙计,后娶店老板的女儿为妻,另立门面,创办天益寿药店,主要销售片仔癀、龙胆丸、药酒及中西药。陈老板去世后,其4个儿子秉承父业,认真经营,使药店生意逐渐红火,后出资投建崇成、崇进学校,现芗城区实验小学。抗战后,与金可行布鞋行合资投建光明戏院,今大众电影院。1949年初“天益寿”公私合营,后为国营企业药店至今。
如果说,台湾路主要是民国西洋风格建筑,各种装饰、民国街区牌匾、铁艺窗花别具特色,那么,骑楼则集中体现在香港路,两种风格相得益彰,诠释了漳州民国时期的建筑风貌。
与台湾路交叉的第二条路就是香港路。从唐宋一直到明清时期,香港路一直是整座漳州城的城市中轴线。优越的市中心位置,与九龙江水运相去不远的优越交通条件,使香港路成为当时漳州城内繁华、热闹的商业街。香港路沿街两边全是上为住宅、下为商铺的民居,在建筑风格上最具特色的是“骑楼”式建筑样式。
香港路是古城漳州有名的闹市,20世纪20—40年代,有几家老字号如“泰义方药店”“南园酱油店”,茶行“颜裕美”,海产干果店如 “协美”“德发”“荣美”“祥美”等,银庄“均通”,当店“泰来”,纸铺“逢源”“颜锦源”以及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颜锦华木版年画》。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香港路始终是漳州小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烟、酒、糖等副食品和肥皂、洗衣粉等日用品。
台湾路和香港路,古风古韵,保存完好,有多部电影、电视剧慕名来此拍摄,说不定您哪次来游览的时候,没准还会碰上摄制组,碰上影视明星千百年的时间过去了,这里的每一幢建筑,这里的每一块石板,这里的每一片瓦砾,都有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
“走在漳州古城,就像穿梭在时光隧道,重现了不同历史朝代的昔日风采。”台湾游客邓先生说,漳州的老街不仅富有历史底蕴,还让人觉得特别亲切,很有生活感。在这里,值得花上大半天的时间走走看看,在畅享慢生活的同时,发现另一个自己。endprint
漳州古城一期于2014年底启动实施,累计投入23.45亿元,完成入口广场、文庙泮池等示范片工程,保留和传承了布袋木偶戏、芗剧等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漳州古城入选“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奖”、福建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
林语堂文化“世界语堂、语堂故里”
“我要一小块园地,不要有遍铺绿草,只要有泥土,可让小孩搬砖弄瓦……我要房宅附近有几棵参天的乔木。”
——摘自林语堂《我的家园》
芗城区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学大师林语堂的家乡,来到这里,既可以领略万亩蕉园的风光、品尝最香甜的香蕉,又可以感受文学大师的乡愁魅力。
走进天宝大山,在万绿丛中,一座红瓦白墙的中欧式建筑格外显眼,隐隐展露出一种温润而随意、雅致而洒脱的独特韵味。这里就是天宝林语堂台北故居仿建工程,于2017年7月启动建设,共为两层,建筑面积400.4平方米,其建筑风格、结构以及内部装饰等基本与林语堂台北故居相似,按一比一的比例复制,2018年元旦开放。
为何在此处仿建林语堂故居?漳州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挂职芗城区委副书记的张其扬给出答案。天宝镇五里沙村是林语堂先生的祖籍地,他的父母都墓葬于此。晚年的林语堂因为思念家乡一直想迁居漳州,但因种种原因无法回乡,只能选择定居台湾,与家乡隔海相望。此次芗城区建设林语堂台北故居仿建工程,目的就是为了圆林语堂先生的家乡梦,也让群众近距离地感受到林语堂台北故居的容貌。
台北林语堂故居坐落阳明山腰,建于1966年,由林语堂先生亲自设计,白墙、瓦当、回廊、植被、鱼池,是一派中式风格;西式拱门、西班牙式螺旋廊柱、圆角窗棂,又是一派西式风格。林语堂先生曾描述到“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树中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
林语堂台北故居仿建工程选址于天宝镇珠里村,与林语堂纪念馆直线距离为290米,与天宝阁直线距离为122米,阳台朝向为西偏南约30度,视野十分开阔,可俯瞰故乡五里沙的村貌,感受香蕉海之秀美,与台北林语堂故居类似。
这个林语堂文化园项目是芗城区贯彻落实“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并被纳入全市郊野公园22个重点项目之一。园区以“世界语堂、语堂故里”为设计主题,融入语堂文化、香蕉观光、玉尊朝圣三大元素,规划建设“一带六区”(“一带”为蕉园观光栈道带;“六区”为语堂纪念区、生命享受区、生活享受区、文化享受区、故里游览区、玉尊朝圣区),总占地面积1680亩,总投资约1.9亿元。
早在2012年,芗城区采用BT模式融资6500万元,建设蕉园(一期)观光栈道带,仅用10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2650米的木栈道、1480米的登山道、1500米的翠竹园步行道以及天宝阁、悠然亭、和乐园、心月湖等16处景观节点的建设任务,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优美的生态环境、独具匠心的景观设计,打造了一个集名人瞻仰、玉尊朝圣、休闲养生、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文化园区。“不用去台湾,就可以在天宝看到林语堂故居了,真好。”一位游客开心地说。
陈元光文化“闽南文化的缔造者”
在漳州市区北郊浦南镇的石鼓山,“唐开漳陈将军墓”静静矗立在这里。在海峡两岸的信众眼里,这里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和灵魂的依托。退休干部老吴是这里的“守墓人”,他说,每逢农历十一月初五陈元光祭日,来自两岸的陈元光信众都会齐聚这里共同祭拜。作为漳州设府置郡的创始人,“开漳圣王”陈元光戍闽开漳的功德政绩受到了后世的尊崇和敬仰。
陈元光,人称“圣王公”“陈圣王”“威惠圣王”。1300多年前,陈元光随父陈政带领87姓府兵及家属近9000人,入闽平定“蛮獠啸乱”。陈政病逝后,陈元光子袭父职,继续开疆辟土,创建漳州府,成为漳州首任刺史。
治漳的43年间,陈元光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引进中原地区先进农耕技术,屯田垦荒,兴修水利,改变闽地刀耕火种的落后状态;重教化,兴庠序,讲礼仪,推动河洛文化在闽南生根发芽。为保一方长治久安,各民族和谐共存,陈元光对“蛮族”恩威并施,主张“汉蛮通婚”,化解族群矛盾,改善民族关系。陈元光战死后,其子孙及部将继续经营漳州,泉潮间由“几疑非人所居”,成为“扼闽粤之吭,开千百世衣冠文物”的八闽名邦之一。陈元光开漳功绩得到后世认可,乾隆追封其为“开漳圣王”。
这几年,漳州成立“开漳圣王文化学术研究会”,举办多届海峡两岸开漳圣王文化节,加强对台湾的民俗文化交流,打响“开漳圣王文化”品牌,漳州市、芗城区两级政府加紧启动陈元光文化公园的规划建设步伐。
漳州陈元光文化公园在2015年被列为漳州市“东西南北中”五大景观带的“北郊文化生态观光带”的重点项目,目前,核心区708亩朝圣文化区概念规划方案、地形测绘和选址意见书已完成。陈元光文化公园将陈元光定义为“闽南文化的缔造者”来组织项目的建设内容,以陈元光开漳历史为主线,集中展示漳州的历史、漳台同根同源史、闽南文化史、漳人开台史。整个园区规划总面积约1.1万亩。公园以陈元光墓朝圣中心为核心,沿龙湖水系的发展带和沿九龙江北溪的江滨发展带展开,形成陈元光墓所在的千年风水轴和连接入口区交流广场、威惠庙和陈元光雕像的朝圣拜祭轴线。芗城区按照市委、市政府“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将把它建成以朝圣祭祀为主题、以开漳文化为内涵、以旅游休闲为外延、以闽台文化交流为纽带,集寻根朝圣、文化展示、旅游观光、生态休闲为一体的5A级风景区,使之成为闽台文化交流新平台。
在芗城区,一座盛唐遗迹记录着漳州教育的发端,它就是松洲书院。松洲书院是中国最早以书院命名的一所学校,也是福建省最早的书院之一。如今,松洲书院又名“松洲威惠庙”,是民间纪念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其部将的重要庙宇,2005年被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浦南镇邀请福建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对松洲书院进行修缮,2012年浦南镇投入80万元启动一期修缮工程并于2013年4月份通过省文物部门验收。目前,浦南镇已启动松洲书院二期修缮项目,总投资240万元。
陈元光及87姓府兵的后裔在闽南地区落地生根,成为日后漳州、泉州、潮汕地区的主要人口成分。唐以后,开漳后裔不断向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地区迁徙,落籍当地的同时,也带去了开漳圣王信仰文化。从此,开漳圣王成为两岸共同信奉的神祇。
目前,漳州地区已登记在册的开漳圣王宫庙有251座,台湾地区则达380余座。每年十一月初五,来自海内外的陈氏后裔、漳籍同胞咸集于芗城浦南镇石鼓山开漳圣王陈元光陵园,祭拜这位先祖与神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