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我国国家图书馆、大部分“985”、“211”高校、其他高校及公共图书馆已经开通了移动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服务是为了满足用户多渠道便捷地获取图书馆服务,将移动通信技术与图书馆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1]。目前由于移动设备的特殊性,人机界面呈现的信息量有限,用户需要频繁地操作。若有良好的导航可以控制移动界面的内容,那么用户获取资源的速度会大大提高。
在数字媒体作品范畴,从广义上讲,从一组信息向另一组信息转移的过程,就称之为导航。导航在用户初次使用时往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可帮助用户迅速地了解系统的功能,另一方面可引导用户使用每一个功能,发挥系统的作用。
1.用户定位不精准
移动图书馆的用户定位不清晰,就很难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资源推荐。多数移动图书馆将目标用户定为了大众群体,并没有为主要的用户群体(比如大学生群体)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降低了系统的功能。
2.缺乏引导作用
导航系统要帮助用户建立空间感才能避免信息迷航,用户在不了解系统进行操作的情况下,需要系统设置一系列的导航内容来引导用户去获取信息,但传统导航更多的只是将系统功能呈现出来,并不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比如部分图书馆系统并没有在检索导航和恰当位置提供用户的检索记录和浏览记录,不便于用户使用和记忆。
3.视觉效果不佳
视觉功效是指图形、颜色、文字等搭配设计直接传递给用户视觉感官的感受。比如某些图书馆将功能按钮集中放置在主页面,使页面呈现的资源信息过少,不利于用户理解系统,同时会对用户造成一定的视觉干扰。
移动图书馆平台,需要拥有数量庞大的资源,还要自动地存储、记录、监测和追踪用户需求,确保用户能够根据实际动态,查找、调整、编辑或选择内容,基于此实现内容个性化[2]。
个性化导航区别于传统导航,其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用户的个性化特征来改变导航的原有结构,形成适用于用户的导航条,导航内容包括系统推荐的、用户浏览过的、用户喜好的信息标签。其外在表现形式是固有的,遵循传统导航设计的规则,内在是由系统的服务器自动计算、生成的,它提供传统导航无法提供的个性化推荐服务。这是个性化导航与传统导航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个性化导航的特色之一。
个性化理念和用户从不同视角体验为个性化导航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个性化是用户对移动学习的基本需求,用户体验极大地改善了移动图书馆的设计效果。
1.个性化
在移动图书馆导航的信息组织中,导航的不同层级构成了它的深度,每一层级的菜单个数组成了导航的广度[3],起初导航的层级都是由系统后台的工作者们设计好的,用户只能浏览系统准备好的内容,导航的深、广度受到极大地束缚。个性化是在收集和存储访问者信息之后,通过信息分析为每个访问者提供用户需要的内容。系统在后台替用户创建个性化导航,能够缩减用户的操作步骤,有效地促进深度和广度的延展,更好地帮助用户建立空间感。因此,将个性化的理念运用于导航设计,同时良好的导航设计为用户的个性化作支撑,可以设计出更高效的导航。
2.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主要是由个人的认知特点决定的,其主观、个性化因素更多。移动图书馆的主要用户是高校师生,其学科特征、专业背景及个人兴趣各有不同,在碎片化的阅读时代,高校师生的阅读行为主要呈现自发性、零散化、片段式的特点,图书馆需要对用户的移动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进行认知干预,发挥高校图书馆引导读者读书、向读者推荐好书的导读功能[4]。以用户运用手机图书馆搜索学术论文为例:如果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用户更容易将注意力放在有吸引力的论文标题上,假设用户的目标是找到某一篇论文,我们就需要让用户寻找目标时排除其他论文的干扰,减少用户的外部认知负荷。
导航设计的原则要遵循界面设计的部分原则,包括减少用户的认知负担、保持界面的一致性、界面友好性等。个性化导航的设计需要能够更快速地引导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其原则如下:
1.能够提供分类清晰的检索导航
移动图书馆通过数据整合技术对馆内外的中外文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专利等各类文献进行了全面整合,用户能通过搜索导航输入相关的书目或关键词进行搜索,所以检索导航要分类清晰,方便有不同需求的用户尽快找到图书。
2.能够高度定位用户的位置
用户需要知道自己在网络信息空间当前所处的位置,因此导航系统要帮助用户建立空间感。比如按照报纸出版地的分类方式进行分类,方便快速定位;区分报纸名称检索和文章检索两类不同的需求,并分别设计。
3.能够提供人性化的外部表示
信息和可视化技术,可以用于表示大量的数据,用户能够依赖外部表示提供的线索,与系统进行交互。通过更为人性化的视觉优化、更具识别性的图标及其他元素、建立界面与用户的动态互动等设计,也能大大减轻用户的记忆负担,使学习者能够舒适、安全地进行移动学习。
人们在使用移动图书馆时,需要经历从未知到熟悉的认知过程,导航系统不只是为用户提供图书检索的结果,而是要尽量辅助用户的认知,减轻用户的负担,并有效地促进用户与系统认知的融合。文章把个性化导航的设计策略分为个性化特征的分析、过程性数据的挖掘和个性化导航的生成三个阶段。
个性化的导航设计在传统导航设计的基础上,借助个性化推荐系统,将用户的个性化特征组合在一起,将信息知识表面化,使用户尽快理解系统的运作;开发不同类型的可视化信息,以便用户解决某个问题,扩充和增强认知能力,设计更快速更高效的导航,并能充分迎合用户的体验和需求。其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1)从策略上先定义目标人群,移动图书馆的核心用户是高校师生,还包括其他大众群体。对于高校师生群体,将其划分为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通过标签来描述师生的不同专业背景和偏好,重新定位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并建立具有代表性的用户模型。
(2)从功能层设计上,使用简单的语言来阐述导航条,定义核心场景。其核心场景包括①个性化推荐的数据场景,比如:“我可能喜欢的”、“我的朋友正在读”、“读过本书的人还读了什么”等;②管理功能场景,比如:“我的收藏”、“我的历史”、“我的借阅”;③浏览的历史场景:“我读过哪些”、“我上次读的位置”、“我搜索过的”,通过这些场景可引导用户进行移动阅读。
(3)从结构上要完成信息架构,确定主导航。主导航,提供整个应用分类内容的快速跳转,要保持其简约和易用性高,主导航一般采取线性排列的形式,遵循人们从上至下、从左到右的阅读习惯,当导航条过长时,用户不需要翻至其他页面,而直接通过手指向左右滑动来查看更多内容。
(4)从框架上梳理好每个主界面的内容与布局。布局是将导航的各个元素(图标、文字、图形等)之间进行排列和组合,多采用相对布局的方法,需要考虑移动设备的多种类、屏幕尺寸的多样性、操作系统的各异性等多重因素。
(5)从表现层上涉及图标、配色、大小、尺寸等内容,设计时遵循传统导航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传统的信息检索技术致力于从海量的数据资源中过滤用户想找的信息,而近年来成为人们研究热点的数据挖掘技术,它是通过分析每个数据,从大量数据中寻找到规律,将它运用到移动图书馆中,就可以从海量数据中过滤掉用户不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提升导航的性能,节省用户检索的时间。
1.用户模型的建立
用户数据的挖掘首先需要建立用户模型,用户模型是由包含用户资料和过程性数据构成的,即用户数据的来源有两处,一是用户在初登录图书馆时系统采集的登录信息和用户兴趣爱好的信息,二是图书馆用户访问过程中所产生的书目检索数据、浏览数据、以及借阅和下载数据等过程性数据。系统是基于用户的这些数据和资料的学习,为用户生成导航条的。
2.数据的挖掘
基于用户资料的挖掘,包含多种数据:姓名、性别、年级、专业、爱好等,影响用户阅读兴趣的图书集合的图书平均相似度要高于对读者阅读兴趣没有影响的信息。因此系统计算不同图书集合的平均相似度后,只要将分类中的图书按照一定的权重计算后推荐给读者就可以了。一般来说,读者的专业对图书阅读兴趣的影响最大,如果两个读者是相同的专业,则两人的阅读兴趣比不同专业的人更为相似。
基于过程性数据的挖掘,有效的过程性数据包含检索、阅读、收藏和下载的数据等,这些类型的数据影响用户选择图书的比重比较平均。基于用户相似性的算法描述如下:在数据库中查询阅读了用户 A所阅读的第一本书的用户集合B,在从用户集合B中筛选与用户A所阅读相同的第二本书,得到用户集合 C,以次类推,直到得到的用户集合为空时,返回上一层的集合,把该集合作为最近邻居,其阅读图书列表(排除A已借阅的)作为推荐结果返回给用户A。
个性化导航提升了传统导航的数据获取和处理能力,以及个性化能力。其生成特征在于,系统后台自动获取、筛选用户资料,对用户的喜好进行预测,并匹配适合用户需求的资源,生成具有个性化的导航条,而且导航条目会随着用户数据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用户的历史数据越多,导航条的内容也越准确,个性化也越明显。系统可以自动挖掘用户的历史浏览、检索数据和新增的浏览、检索数据,根据用户选择的热度、评论标签、类别排名等综合分析并匹配最精准的导航内容。
个性化导航生成的过程为“获取”—“分类”—“计算”—“生成”,语义描述如下:①读者验证登录后,查看个人资料、借阅信息等数据;②客户端通过检测读者帐号是否在线,若读者在线,便将读者序列号发送到数据处理服务器端,请求推荐结果;③利用读者借阅图书信息、检索图书信息、专业等数据,结合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图书,数据信息处理端反馈给客户端针对该读者的兴趣图书详细列表;④最后在主页面向读者推荐“你可能喜欢的书籍”,生成该读者的个性化导航。这就是个性化导航生成的整个过程。
个性化信息服务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评价移动图书馆的标准,本文提出个性化导航设计的研究为移动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指导,同时文章也考虑到了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希望通过个性化导航来提高移动图书馆用户的使用率。
[1]贺伟,曹锦丹,刁云梅.移动终端在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应用[J].情报科学,2006(05):768-792.
[2]李韬奋,郭鹏,杨水利.高校移动图书馆内容个性化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19):92-98.
[3]董进.基于用户体验的移动阅读类APP界面设计与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6.
[4]高春玲,卢小君.用户阅读图书馆电子资源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辽宁师范大学师生移动阅读行为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4(02):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