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映霞,湛正坤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战略命题,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为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红色文化因其内容生动、感染力强,在价值观教育方面有极好的说服力,依托红色文化教育平台有助于将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精神牢牢嵌入到学生的脑子里,不断激活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新兴力量,激励他们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问题。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育人工作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在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刻,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时代,大学生们在思想上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状态,一定程度存在着理想信念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抗挫能力弱、比较自我等问题。而红色文化蕴涵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以及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1]对引领青年大学生坚定信仰,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爱国情怀,有着巨大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因此积极搭建红色文化教育平台,将红色遗产传承与高校德育有机整合,不断渗透、传播和发扬红色文化精神,是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更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修课。
高校德育工作应积极探索搭建红色文化教育平台并加强各平台间的配合,让红色文化不断融入到大学生的课堂,深入到大学生内心,让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的“红色地带”越来越宽广。
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红色教育过程的实施者、组织者、引导者,一是把红色遗迹、红色故事等红色文化承载的丰富内容融入到高校德育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计划、教学设计、考核评估等环节从严从细做起,把红色文化纳入教育教学教材体系。二是加强红色文化研究阐释,推动红色精神时代化、通俗化。加强红色文化理论与实践主题研讨,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精髓要义,揭示时代价值,建立信息共享、协同攻关和转化应用机制,推出更多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让红色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三是把适时性的红色文化成果及时纳入课堂教学和教材体系之中,并制订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方案,构建富有时代特色的适时性内容体系。四是是把红色文化纳入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之中,开设红色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帮助大学生了解人民群众在党领导下的光荣奋斗史,真心喜爱红色文化并从中汲取精神的力量,获取前行的动力,明确和坚定人生的方向。[2]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隐性展示,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2]高校德育可围绕“看得见”发力,加大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力度,让红色文化真正进入校园和学生的视野,实现红色文化浸润。一是利用红色景观、红色宣传栏、红色板报、红色校园标语等宣传方式让大学生随处可见、可知、可感、可触红色文化,让高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熏陶;二是通过学术讲座、纪念日、文艺展演等载体,开展红色论坛、红色演讲、红色主题征文、红色人物学习活动、红色影音赏析等多类型活动,让学生在身边、在活动中得到教育,逐步形成一个学生愿意学习红色文化,愿意体验红色文化,愿意交流红色文化的环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三是通过成立红色兴趣小组或者红色社团等组织形式,组织大学生参观走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红色文化建设调研等活动,使大学生在研学氛围中了解、交流、传承红色文化,实现红色文化共学共享。
高校德育工作应围绕红色文化积极开展以体验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切身感受红色文化的震撼力、吸引力,最大限度释放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化”效应。一是定期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把红色文化的传承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且要定期化、常态化开展。如利用纪念日开展缅怀先烈、扫墓祭奠活动;利用暑期组织大学生广泛深入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革命老区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结合我国近年来改革发展的新变化,把红色教育与国情认知相结合,让学生从实践中感知身边的人和事,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坚定志向、磨炼意志、锻炼能力。二是丰富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形式。红色体验是大学生容易接受的红色实践方式,可推出一些参与性强的体验型红色产品和项目,如通过重走红色之旅、探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历史、开展红色旅游、调研红色革命史实、深入伟人故居参观学习等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红色文化的无限魅力;同时要将体验与研学相结合,在欣赏、体验之后通过主题讨论、演讲、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唤起他们的共鸣,提升红色教育实践教学效果。三是创新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内容。必须不断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与时俱进地开发、创新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内容,让红色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如围绕红色文化题材,让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一些红色文化文艺作品,增强体验性;组织高校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红色实践基地通过发放宣传册、引导游客、义务宣讲等志愿者服务活动,增强参与性;设立红色开放课堂,开展红色人物学习,通过寻访革命前辈、先烈后人和知情者等方式,获取更加生动鲜活的资源,提高积极性和实效性。
在传播平台方面,应当统筹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传播。围绕“传得开”发力,拓展红色资源网络平台,把严肃的红色教育直观化、形象化,不断提高覆盖面和精准度,让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的“红色地带”越来越宽广。一是寓理于情,变说教为感召。加强与实践基地联系,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新技术,组织学生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裸眼3D等技术,远程、实时、身临其境地观看红色文化遗存遗迹[3];动员学生利用电脑、手机等媒体,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观看红色影音、珍贵视频等,或是上传一些通过大学生从自己的视角拍摄的“老红军”“老共产党员”的革命故事以及展示“老区新貌”的视频并进行讨论,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寓教于乐,变单向为互动。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帮助下,打造红色文化网络动漫、网游及衍生品等,让学生在休闲游乐中浸润红色文化;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红色资源图片上传、讨论,开展有奖征文、红色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广大学生学习了解红色文化的热情和兴趣;三是寓新于变,变被动为主动。运用互联网技术,推出富有青春气息和时代价值的红色文化产品,为红色文化新增“时尚元素”,加入答题闯关、城市户外定向等时下流行的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主动探索发掘红色文化和历史,体验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多维度、全方位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在十九大会议精神的指引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明确新时代赋予的新任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推进作用,依托“记得住”“看得见”“融得进”“传得开”四大红色文化教育平台,真正把红色文化教育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以新气象、新作为开启高校大学生建成小康社会、复兴伟大中华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