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幼儿园“有效互动”理念及对我国师幼互动的启示

2018-02-08 23:38:45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史延延
早期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有效互动师幼儿童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史延延

师幼互动一直是美国幼教领域的重要议题,其教育价值和策略方法在美国已经研究了几十年。研究显示,师幼互动质量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社交情绪能力和将来的学业成绩等产生显著影响。该领域几十年来的理论研究成果指导着教育实践,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典型的成果是形成了“有效互动”理念,其策略和技巧被广泛运用于美国多所幼教机构,指引着美国幼教人员与幼儿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美国的师幼互动成果和有效互动经验,值得我国幼儿园学习与借鉴,以提升我国师幼互动质量。

一、“有效互动”的产生背景

(一)理念基础:师幼互动具有神奇力量

师幼互动与儿童的发展具有深层的联系,维果茨基(Vygotsky 1978)首次解释此联系,他认为当儿童与其他人就已有的经验进行实践与互动的时候,这些社交互动对于儿童学习如何思考、判断与交流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曾担任过全美幼教协会(NAEYC)主席的美国著名教育专家丽莲凯兹,在世界各地的早期教育会议上也不断强调师幼间有意义的互动。之后,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ational Scientific Council 2004)在《关于成长中的儿童》(on the Developing Child)文件中强调,儿童通过与环境的关系体验这个世界,同时,这种关系在无形中也影响到儿童的所有方面的发展。“有效互动”理念是在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世界儿童发展、儿童学习、儿童教育等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其肯定师幼互动的作用,强调对互动进行深刻的思考。

(二)直接来源:经典著作《有效的互动》

由全美幼教协会(NAEYC)极力推荐的经典书籍《有效的互动:如何与儿童建立关系来促进他们的发展》(Powerful Interactions∶How to Connect with Children to Extend Their Learning)(以下简称为《有效的互动》)是“有效互动”理念的直接来源。这本书由艾米(Amy Laura Dombro)、朱迪(Judy Jablon)和夏洛特(Charlotte Stetson)合力完成,是为与儿童产生互动的教育实践工作者而写,希望可以帮助教育实践工作者停下脚步,回忆并仔细反思自己与儿童的互动。此书植根于教师每日生活的现实以及有效教学与儿童发展的研究,旨在启示教育工作者如何运用通过观察以及与儿童的家人谈话而得到的对儿童的了解来发起有效的互动以便更好地教学和促进儿童的发展。

二、“有效互动”的具体内涵

(一)概念明晰:有效互动VS日常互动

教师与儿童每天都在进行互动,这些互动有时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有时是突然发生的,但经常都是没有目的性的,儿童可能从中学到东西也可能学不到任何东西,《有效的互动》称这种互动为日常互动。

与日常互动相反的是“有效互动”: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能对儿童的学习产生意义和强烈积极性影响的交流,又称为积极的互动、有质量的互动、有意识的互动。当教师心中对自己即将说什么做什么以及如何说如何做产生有意识的决定的时候,意味着教师即将发起一场有效的互动。有效的互动中,教师有意地与某个特定的儿童产生联系,目的是为了促进他的发展。有效互动的基础是两个人之间的信任与安全。[1]有效互动的根本是有意识地建立关系并促进儿童的发展。

(二)何以实现:践行三步骤

一次有效的互动有三个步骤:首先,教师通过停止一会儿来做到亲临其境;在内心规划中,教师可以决定加上第二步,选择说什么,做什么,从而与儿童建立关系;在亲临其境与建立关系之后,加入第三步,它的标志就是:教师选择并运用一项教学策略来促进儿童的发展。[2]每个步骤详细介绍如下:

第一步:亲临其境

“亲临其境”指的是停下手头的事情,包括头脑中的杂念、先见,目的是为了全身心于此时此景,关注“此刻”,关注儿童,并给予其全部的注意。真正做到亲临现场需要做一个快速的“自我审视”,一审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否能以开放的心态进入现场,二审自己的风格及做法,是否需要调整前去建立关系。下面案例更能说明“亲临其境”为何及何为:

正是区域活动时间,半小时前朱莉娅(Julia)所做的一切事情仍然充斥在她的脑海中:确保儿童有活动材料、管理好活动流程以及使得每一个儿童都投入于活动当中。当她巡视教室的时候,正玩着字谜的五岁大的哈基姆(Hakeem)引起了她的注意。她停顿了一会儿,审视自己:“是啊,原来我一直都在机械地忙着。为了与哈基姆建立关系,我需要停顿下来并且适应他的节奏特点。如果我玩字谜游戏,我就想快点结束,而哈基姆则会对每一小块都进行研究。我知道我比较容易失去耐心,我可能需要变得更加有耐心来适应他的风格从而一起创造一次有效的互动。”朱莉娅深呼吸,放松脸部肌肉,耸耸肩膀。“好,我可以做到了!”带着这样的信念,她走过去,坐在哈基姆的旁边。[3]

教师朱莉娅清除脑袋里的杂念与干扰,反思自己,又想想哈基姆,然后确定为亲临其境做好了准备。因此,在开始互动之前,教师需不带偏见地观察着特定儿童,调整自己的节奏、投入度、耐心以及方法,以求契合儿童的气质、兴趣、动作及行为。

第二步:建立关系

“建立关系”指的是观察儿童正在做的、说的、想的有哪些比较有趣并有意义。也意味着要让儿童知道教师在看着他、对他正在做的事情感兴趣并想花更多的时间与他在一起。[4]要做到关系建立,一要注意个性化,即根据对不同儿童的了解,采取或不断调整适合他或她的唯一的方式;二要关注儿童的回应,有时儿童的回应是接受,他或许看着教师并微笑,也可能想让教师加入他的游戏,又或许他可能会问教师一个问题,一旦教师对建立关系的邀请得到儿童的确认,并成功建立,那么在这次互动的始末都要保持这段关系,即关系建立只有“进行时”。当然,有时儿童的回应是拒绝,他或许会使用语言或手势来表达这个意思,也可能根本就不理睬,又或许他可能会告诉教师自己想要单独工作。此刻教师面对拒绝也要表示尊重与理解。让我们来看看下面案例中教师是如何靠近并与儿童建立关系的:

玛格丽特(Margaret)观察着正在玩电脑的尼加尔(Nigal),自我审视后决定加入。尼加尔并没有抬头看。玛格丽特说,“尼加尔,我注意到你在使用画画软件。”尼加尔仍然没有回应。觉察到尼加尔可能不打算理她,玛格丽特说:“尼加尔,你是不是更想自己玩?”尼加尔点了点头。玛格丽特轻轻地搭着他的肩膀说:“好的,我待会儿再来看看你是如何玩的,享受你的个人工作时间吧!”大约十分钟之后,玛格丽特回来了。这次,尼加尔抬头看了她。玛格丽特评论道:“我看到你的画上增添了如此多的颜色。”[5]

教师知道尼加尔对她存有戒心,同时他也是慢热性格的。教师耐心又略为坚持从而赢得了幼儿对她的信任。为建立关系,面对儿童的回应要保持敏感度,不管这些回应是什么。当儿童确定教师对他们的需要是尊重时,信任就建立起来了。

第三步:促进发展

“促进发展”指的是教师根据对儿童的了解,精心选择适合儿童的学习经验及教学策略,以便儿童从当前的技能水平中得到锻炼与提高。思考三个问题将有助于教师对促进儿童的发展做出有效的决定:(1)此刻什么是合适的教学内容?即“我该聚焦哪些内容”。(2)接下来这个儿童要学习哪些东西?即教师不仅要清楚一般儿童的发展序列,还要了解个体儿童。(3)如何让儿童的学习更有意义?即“我如何将儿童的学习与之前的经验发生联系。”[6]此外,《有效的互动》分别详细介绍了促进儿童发展的十大策略:1.帮助儿童以思考者来看待自己;2.对儿童的好奇及时回应;3.镜面描述;4.谈话;5.激发想象性游戏;6.一起解决问题;7.使用丰富的词汇;8.与儿童一起大笑;9.提问;10.让新旧经验产生联系。[7]接下来通过案例详细介绍一下“镜面描述”[8]策略:

教师很难克服这样的说话习惯:“哇,你太棒了!”“你在干什么啊?”“你在搭建什么呢?”……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比如教师分明看到儿童正在使用红色颜料,也知道该儿童喜欢红色,但是,为何一开口,仍会问出这样子的问题,“好美啊,你在用什么颜色的颜料呢?”可见,教师虽然参与到了儿童的互动中,但是并不知道说什么以及如何说,尽管所说的话不会特别伤害到儿童,但是对他们确实也没有太大的帮助。掌握了“镜面描述”策略的教师,面对同样的情境,可能会这样说:“太棒了,你把这里的一切都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干净净!”“我看到你通过不断地在积木上面叠上另一块积木来建塔,我想你还可以建得更高一些!”如果看到儿童正在画架上涂画,教师可能不会再问一个明显的问题,而是说:“我注意到你用了四种不同颜色的颜料呢!”

由此可见,教师要对儿童正在做的与说的反馈给儿童,不宜采取泛泛的表扬,教师需要对儿童的言行进行更具体的、详细的描述,这些信息将会提醒儿童教师对那些行为很看重,教师想要促进他们这些行为与语言,从而激励儿童重复这些行为,练习这些语言,他们的技能因此也得到发展与提升。

三、“有效互动”对我国当前师幼互动的启示

(一)重视关系建设:关系建设是基础

美国多所幼儿园的教育实例告诉我们,在信任与具有安全感的关系之中,儿童会更加地敞开心扉。自然而然地,这些舒适、安全、自信的感觉,会令儿童无拘无束地去冒险、实验、探索、发现并提升技能与思维能力。

安全信任的师幼关系与儿童的发展两者之间的联系,已经得到研究者的证实与描述。研究者告诉世人,“儿童在值得依赖的密切关系所组成的环境中发展和成长,这些关系能够为他们提供关爱和温暖的照顾,提供安全感、敏感的互动并鼓励他们进行探索。如果没有形成至少一种这样的关系,儿童的发展就可能受到阻碍,由此产生的后果可能是长期而严重的。”[9]同样,“幼儿越把我们当成值得信赖的资源提供者,就愈能够帮助我们,他们可以为我们提供想法、建议、问题、线索和方向。儿童提供的这些东西,加上我们在情境中准备的材料,将会形成一个完美的资源库。”[10]

良好的师幼关系经常被误解为“对待幼儿好一点”,其实,父母或幼教人员和蔼可亲的态度并不能使幼儿产生依附、有所系的感觉。只有当幼儿觉得不管自己“做”与“不做”都有人关心、有人在乎时,这种依附的关系才会产生。即这种关系来自幼儿相信成人对自己有一种真诚而强烈的反应,而不是“空心”的温和。[11]《有效的互动》为我们建立和培育良好的师幼关系提供了具体的做法和指导,且分别进行了详细的介绍:1.放慢节奏,专注此刻;2.不断地了解儿童;3.聆听儿童;4.个性化的互动;5.表示尊重;6.引导儿童的行为;7.不断地培育信任。[12]

(二)不断理解儿童:读懂儿童是关键

“有效互动”建立在理解儿童的前提下,只有理解儿童,教师才能做出更有效的回应与支持。如果认为儿童的活动是漫无目的的,不去看或看不懂,就不能更准确地识别出儿童的兴趣及兴趣背后的能力与经验,也难怪常见日常互动却罕见有效互动。

要做到理解儿童,教师首先要在态度上做准备,也就是说要承认自己因为存在着“先知预见”而不能很好地理解儿童,承认自己会有这种犯无意识错误的可能,这一承认意味着成人需要以谦逊的形象出现在儿童面前。[13]即,对于理解儿童的可能性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以为对儿童的一切已经了如指掌无异于像戴上了眼罩来看儿童,它将会限制我们看到的。当然,教师还需要学习关于儿童的科学知识,就像杜威所说的:“充分解释在儿童颇为简单的要求里究竟包括什么,整个物理科学一点也不多,当儿童在作画或乱涂一通时,要使我们衡量儿童心里所激起的冲动的价值,拉斐尔和柯罗的艺术一点也不多。”[14]

《有效的互动》为我们不断理解儿童提供了几点策略:1.及时评估儿童的进步:对于某个儿童正在做的、正在说的要进行观察与记录,将儿童的创作放入档案里,同时要对这些客观的观察记录进行评价,发挥其应有价值;2.观察与聆听儿童;3.运用先前对儿童的了解来了解更多;4.与家人谈话;5.用镜面描述来告诉儿童教师对他们的最新的认识。[15]

(三)关注个体儿童:实施个性化教育

“有效互动”强调把每一个儿童作为一个个体进行互动。所有的人都与生俱来地拥有自己的与人、地方、物体、情景互动的独特的风格。“有效互动”第一步中自我审视的第二个问题就涉及对自己的个性以及某位儿童的个性的反思。反思教师与这位儿童的过去的互动:哪些是奏效的?哪些是无用的?之前做了哪些工作来促进其成长?对教师的一些言行进行一些细微的调整是否适合这位儿童的成长?并令互动更加的愉快并有收获?即要求教师考虑基于之前与儿童互动中获得的对于该儿童的认识,将如何做出调整来让这次与这位儿童的有效的互动成为可能。

为了让有效的互动成为可能,教师需要基于每一个儿童的脾性、爱恶、兴趣、文化与语言,即儿童主导在先。其次,作为教师,把握主导权并主动调整自己以适应儿童也是必要的,教师有责任做出调整来适应儿童。所以有效的互动也是儿童主导与教师主导相结合的一个过程。

当然,教师对调整的洞察力是必须的,反思自己与某位特定儿童的不同之处是相当有益处的。此外,《有效的互动》也列出了一些个性化互动的策略:1.使用儿童的名字;2.学习并使用儿童的家乡的语言;3.放慢或加速互动的节奏来与儿童的步伐保持一致;4.调整说话的音量与声调来适应某位儿童的个性与情绪;5.做出调整来适应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比如,当互动的时候,对于一个听障的儿童需要确保他可以看到教师的脸与嘴唇;6.选择适合的词汇来适应某位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7.选择脸上的表情来适应当时的情景以及某位儿童的情绪;8.使用手势来帮助某位儿童理解教师的话。[16]

猜你喜欢
有效互动师幼儿童
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高师幼互动质量的策略研究
成才(2023年15期)2023-11-16 03:42:24
倾听儿童 相伴成长——“师幼互动”研修纪实
幼儿100(2023年36期)2023-10-23 11:41:40
共享区域活动资源 滋长师幼幸福
师幼互动视域下幼儿教学活动策略探讨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7:32
问题导引下的课堂有效互动内涵与特征
让互动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绽放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19:50
推动有效互动,成就精彩口语交际课堂
英语教师课堂互动反思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4期)2016-10-11 08:32:41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