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至北宋扬州经济发展历程

2018-02-08 23:32陈雪飞
镇江高专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扬州经济

陈雪飞

(扬州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不少学者论证北宋扬州经济时拘泥于南宋洪迈所言——“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自毕师铎、孙儒之乱,荡为丘墟。杨行密复葺之,稍成壮藩,又毁于显德。本朝承平百七十年,(扬州)尚不及唐之什一,今日真可酸鼻也”[1]126。按毕师铎本黄巢手下,后投降高骈。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毕师铎复叛,率兵攻扬州,并囚禁高骈,开唐末扬州战燹。孙儒亦是唐末军阀,为人残暴,横行淮南,先后两次与杨行密争夺扬州城。如此则唐末及五代的战乱使得昔日繁盛的扬州彻底荒废,并延续至北宋,即洪迈所谓的“本朝承平百七十年,尚不及唐之什一”。此后扬州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如唐代中后期般兴盛。

诚然,北宋扬州不如唐时繁盛,但就笔者掌握的史料来看,依然“一声水调满明月,十里春风半画楼”[2]10713,“万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2]6119,是一个景色优美、商业繁华、交通便利的地方性都市。此外,自唐末五代至宋初,扬州经济亦并非很多学者以为的简单的直线衰落,实际是衰落、复振、再衰败、再复兴的曲折发展历程。

1 唐末,扬州经济直线衰落

必须承认,唐末扬州遭受的大规模、高频次战乱确实重创了扬州经济,昔日的繁华在战火中消失殆尽。

唐代的扬州,伴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趋势,凭借其沟通南北的独特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蓬勃发展的工商织造,由江淮区域性城市一跃成为全国经济重心。特别是唐代中后期,“广陵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3]1582,“富商大贾,动辄百数”,商贾云集,经济发达,号为“扬一益二”。在唐代诗人笔下,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4]5887,市井繁华,如临仙境,更有“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4]3425的夜生活。“珠翠填咽,邈若仙境”[5]2151,真是“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今人李廷先以为,扬州乃至整个江淮地区的发展与唐王朝的命运具有一致性,但又不完全一致。当唐朝发生政治动乱趋于衰微之时,江淮地区经济反而迅速发展,成为维系唐王朝后期政局的经济基础,而在江淮地区残破,经济衰败,失去维系作用之后,唐王朝亦随之消亡[6]369。

唐末五代,时局动荡,战火频仍。唐僖宗时,高骈为淮南节度使,镇扬州,时高骈任用吕用之、张守一、诸葛殷等人。吕用之等为人蛮横奸恶,狐假虎威,“内则假神仙之说,蛊惑尊听(高骈),外则盗节制之权,残贼百姓; 将佐惧死,莫之敢言”[7]8425,扬州城内乌烟瘴气。光启三年(887年),“扬州连年岁饥,城中馁死者数千人,坊市为之寥落,灾异数见”[7]8467。同年,毕师铎疑惧吕用之对自己不利,与郑汉章、张神剑谋诛吕用之,于高邮起兵围广陵城,开唐末扬州战燹[7]8470-8472。吕用之为抵御毕师铎进攻,“命诸将大索城中丁壮,无问朝士、书生,悉以白刃驱缚登城,令分立城上,自旦至暮,不得休息”[7]8473。毕师铎得城后,“纵兵大掠”[7]8484-8485。后杨行密又引兵攻毕师铎,围广陵城且半年,双方大小数十战,生灵涂炭。当时城中无食,“斗米直钱五十缗,草根木实皆尽,以堇泥为饼食之,饿死者大半。宣军掠人诣肆卖之,驱缚屠割如羊豕,讫无一声,积骸流血,满于坊市”,及杨行密占据扬州城,“城中遗民才数百家,饥羸非复人状”[7]8485。文德元年(888年),孙儒又引兵与杨行密争扬州,杨行密出走,孙儒占据扬州[7]8498。昭宗大顺元年(891年),朱全忠遣使与杨行密约共击孙儒,孙儒为防扬州百姓归顺杨行密,“于是悉焚扬州庐舍,尽驱丁壮及妇女渡江,杀老弱以充食”[7]8536。扬州经济随这几次战乱而逐渐衰败。“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自师铎、秦彦之后,孙儒、行密继踵相攻。四五年间,连兵不息,庐舍焚荡,民户丧亡。广陵之雄富扫地矣。”[8]4716

2 杨吴至南唐前期,扬州经济复振

自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杨行密复据扬州至后周显德三年(956年)世宗南征淮南的这60多年里,扬州一直是都城(杨吴国都,南唐东都)所在,未经战火,经济恢复,几与唐埒美。这半个多世纪的扬州往往为人所忽略。

杨行密占据扬州之后,以此为根基,修缮城池,稳定政局,且“招合遗散,与民休息,政事宽简,百姓便之”[9]2075。据《独醒杂志》,杨行密在扬州时,能以恩信结人,身死之日,国人皆为之流涕。且直至南宋时,江南人仍在避杨行密讳,称“蜜”为“蜂糖”。曾敏行曾亲见杨(行密)、李(煜)二氏的税贴,言“行密时所征产钱,较之李氏(李煜)轻数倍”[10]121。加上此后扬州作为都城(杨吴国都,南唐东都),半个多世纪未遭战火,经济逐渐恢复。《资治通鉴·昭宗纪》载:“(杨行密)能以勤俭足用,非公宴,未尝举乐。招扶流散,轻徭薄敛,未及数年,公私富庶,几复承平之旧。”[7]8555

李昪代吴之后,继续实行修养生息政策。《新五代史·李昪世家》载:“昪志在守吴旧地而已,无复经营之略也,然吴人亦赖以休息。”[11]768

关于杨吴、南唐早期扬州经济状况的史料不多,敦煌文书中恰好保留了一条——“(扬州)管廿八州,南北五千里,东西三千里。都城周围六十余里,四面十八门。南北一连,十字江水穿过。东西十桥,南北六桥。凡一桥上,并是市井。林园地宅连翼甍,战桡楼船窥翳渚”[12]304-305。此条保留在《诸山圣迹志》(又名《失名行记》)中,按此书乃五代某位僧人游历各州寺庙及山川名胜后所作行记。据陈双印考证,该行记大致作于后唐时期,对应当时扬州来看,正是杨吴统治期间[13]。就城市规模来看,此时的扬州与唐代相当(据今考古实测,整个唐扬州城,包括子城、罗城,外轮郭线四面城墙长约东7325 m,南3235 m,西5425 m,北2170 m,周长约18055~18155 m。而《诸山圣迹志》中言“都城周围六十余里”,据陈双印考证,当是将唐子城南垣与唐罗城北墙重合部分重复计算在内); 就经济状况来看,市井相连,林园遍地,虽然不及唐代扬州繁盛,但亦相去不远矣。

3 南唐后期至北宋建立,扬州经济持续衰败

南唐李璟继位后,周世宗分别于显德三年(956年)正月、显德四年(957年)二月及同年十一月三幸淮南,御驾亲征[7]。五代前期复振的扬州经济由此逐渐衰败。

后周首次出征即取得扬州,后出于战略考虑,主动放弃扬州城,全力进攻寿春(据《新五代史·南唐世家》,周世宗第二次亲征退师时以李重进攻庐、寿二州,命向训守扬州,向训请弃扬州并力攻寿春)。当时扬州虽在周、唐之间多次易主,遭遇过“焚官府民舍”,但根基未动,后周军队撤退时更是“秋毫不犯而去”[11]774。

真正使扬州城遭受毁灭性打击的是南唐保大十五年即后周显德四年(957年),李璟知扬州不可守,“悉焚扬州官府民居,驱其人南渡江”。这里注意“悉焚扬州官府民居”一句,按唐、五代扬州乃双城结构,蜀冈上唐子城,蜀冈下唐罗城。子城又名衙城或牙城,顾名思义,是行政机构所在,罗城则是居民生活区和商业区,此时的扬州行政区与居民区有一定程度的分离。焚“官府”“民居”,即言此次焚毁范围包括子城、罗城在内的整个扬州城,可见焚毁程度之大、范围之广,甚至在今天的考古发掘中都能找到当年焚烧的痕迹。据《扬州城:1987—1998年考古发掘报告》第5章《蜀冈下城址内遗址的考古发掘》,在对唐五代扬州罗城进行发掘时,发现罗城范围内普遍有一层深3.2~3.9 m,厚0.2~0.3 m的红烧土堆积层,而确定其年代就是晚唐五代时期,考古专家普遍以为即是李璟焚扬州的痕迹[14]238。焚毁之后,至后周军队入城时,扬州“城中余癃病十余人而已”。面对一片废墟,后周不得不重修扬州城。显德五年(958年),“(周世宗)诏发丁壮别筑新城,命(韩)令坤为修城都部署”[7]9708。此时据北宋建立不足两年,短短两年要使焚烧殆尽的扬州城恢复往日繁荣几无可能。

宋太祖建立北宋的当年,李重进又据扬州叛乱[15]7。元气未复又遭战火,扬州经济雪上加霜。而为了抵御宋军南下,李重进又夷毁唐子城,固守周小城[16]1115,这时的扬州城“周围二千一百八丈”[17]90,较之“周卌(四十)里”的唐代扬州城大有不如[18]44。而北宋扬州城恰是在周小城基础上“因之增筑”而成[19]228,周小城即是北宋扬州城,亦是后来的南宋扬州大城,扬州的城市规模较唐代及五代时大幅度减小,经济规模亦骤减。

宋初的一段时间内,扬州乃至于整个淮南灾荒不断,朝廷不得不多次下令赈灾。“建隆三年(962年)正月己巳,淮南饥,振之。”[15]10“乾德二年(964年)四月,广陵、扬子等县潮水害民田。”[15]1319“乾德二年(964年)五月,扬州暴风,坏军营舍仅百区。三年(965年)六月,扬州暴风,坏军营舍及城上敌棚。”[15]1467开宝七年(974)春,“(正月)甲戌,遣使发廪赈扬、楚等州饥民”[20]316。甚至太宗淳化四年(993年),还有谏臣上疏“扬州民多阙食,请革残税”[20]746。

天灾加上人祸,使得北宋初期“扬州古富变荒凉”。隋唐五代一直作为扬州行政中心的子城上更是“秋叶已多蠹,古原看更荒。芜城无马入,破冢有狐藏”[2]2955,子城内原本繁丽的宫殿楼阁沦为废墟,“古桥经废寺,苍鲜旧离宫。柏殿秋阴冷,莲堂暮色空”[2]2746。子城在蜀冈上,距离冈下宋城较远,又多次遭遇战火,一片荒芜也不足为怪。不止是唐子城,北宋初期的扬州城也是“大兵过之,境内凋敝”。广陵徐铉在宋初感慨道:“广陵大藩,四海都会,制度之盛,雄视诸侯。土德既微,三灾斯构。井邑屡变,城郭仅存。”这是入宋时扬州经济的基本状况。

4 平定李重进后,扬州经济逐步恢复

战争及灾荒给予扬州经济沉重的打击,但入宋后战火已经平息,朝廷为应对灾荒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扬州地理环境优越,“郡枕寒江卧虎形,地饶千里势宽平”[2]17511,“介江负淮作襟喉”[2]26877,“地包淮海江湖宽,货走荆吴楚越厚”[2]3265,只要这个环境不受破坏,扬州经济便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北宋扬州经济很快恢复,“此地重闻歌吹发,扬州风物故依然”[2]5920,重新成为“二十四桥千步柳,春风十里上珠帘”的繁华之地。

宋太祖平定李重进后,以李处耘知扬州。李处耘“勤于绥抚,奏减城中居民屋税,民皆悦服”,至建隆三年(962年),李处耘离开扬州时,百姓“老幼遮道涕泣,累日不得去”[15]9861,虽不知当时扬州具体如何,但经济状况不断好转却是毋庸置疑的。

太宗开宝年间(968—976年),侯赟知扬州,也是“皆有善政”。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徐铉在《扬州新建崇道宫碑铭》中记时任扬州太守潘若冲“负儒雅之才,韫恬淡之量,允膺朝选,代抚斯民,庶政交修,能事毕举”。宋初的几位扬州太守都勤于政事,一心为民,扬州经济的状况必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宋初陶谷所作的《清异录》中称扬州为“节木汴州”,因其繁华似京师[21]17。

至仁宗时,扬州的经济更加繁盛,据沈括言,“(扬州)常节制淮南十一郡之地,自淮南之西,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蜀汉十一路,百州迁徙贸易之人,往还皆出其下,舟车南北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之七”[22]61。

可见入宋后不久,扬州经济已经走出低谷,逐步恢复,至仁宗时达到了新的高度。如此,北宋扬州经济虽不及唐时繁盛,但也绝不似很多学者所想的那么不堪。正如北宋王观所言:“维扬,东南一都会也,自古号为繁盛。自唐末乱离,群雄据有,数经战焚,故遗基废迹,往往芜没而不可见。今天下一统,井邑田野虽不及古之繁盛,而人皆安生乐业,不知有兵革之患。”[23]270

5 结束语

唐代中后期扬州经济繁盛,号为“扬一益二”。至唐末时,毕师铎、秦彦之后,孙儒、杨行密继踵相攻,四五年间,战火不断,当时扬州确实是雄富扫地,一度不振。但自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杨行密复据广陵之后,扬州60余年未遭战燹,经济复振。后周显德三年(956年)世宗亲征淮南后,战火重燃,此后扬州在后周、南唐之间多次易主,经济遭受重创,但根基未动,城池仍存。后周显德四年(957年),李璟焚扬州官府、民居,迁其民南渡,扬州城彻底荒废。后周显德五年(958年),韩令坤重筑周小城,此时据北宋建立不足两年。北宋建立当年,李重进据扬州叛乱,扬州经济未复,又起战火,战火平息后,又遭灾荒,经济一度凋敝,但很快便走出低谷,复振。至仁宗朝,扬州虽不及唐时繁盛,但仍是商业繁荣、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方性都市。

自唐末至宋初,扬州经济经历了衰落、复振、又衰落、再复苏的波浪式发展,绝非许多学者以为的直线衰落过程。

参考文献:

[1] 洪迈.容斋随笔[M]//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孔凡礼,整理.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

[2] 傅璇琮,倪其心.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 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4] 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全唐诗(增订本)[M].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

[5] 李昉,扈蒙,李穆.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6] 李廷先.唐代扬州史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7]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1.

[8]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 薛居正.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5.

[10] 曾敏行.独醒杂志[M]//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朱杰人,整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11] 欧阳修.新五代史[M].徐无党,注.北京:中华书局,1974.

[12] 佚名.诸山圣迹志[M].黄永武,整理.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

[13] 陈双印.五代时期的扬州城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3):101-108.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扬州城:1987—1998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15] 蔑里乞·脱脱,阿尔拉·阿鲁图.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6]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7] 朱怀干.(嘉靖)惟扬志[M].盛仪,辑.扬州:广陵书社,2015.

[18] 释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M].小野胜年,校注.白化文,李鼎霞,许德楠,修订校注.周一良,审阅.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

[19] 李苏.(康熙)江都县志[M].扬州:广陵书社,2015.

[20]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1] 陶谷.清异录[M]//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郑村声,俞钢,整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22] 沈括.沈括全集[M].杨渭生,新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3] 曾枣庄,刘琳.全宋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扬州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扬州茶韵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扬州绒花”
分享经济是个啥
鹅城·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