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高等教育发展质量,我们要办四件事:
一是提升培养能力。学校办得好不好,能力十分重要。因为我们学校实际上生产的是未来,是人才,要为未来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人才培养能力就是学校的生产力。
二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近期人工智能异军突起,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这都要求我们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改革、进行创新。这样我们才能培养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的历史任务。
三是要优化结构。要调整优化我们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让高等教育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做到跟着市场调,盯着未来走,若为未来提供人才,就紧盯未来,若为市场提供服务,就要紧跟市场需求。
第四是要改革体制机制,为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各种人才提供体制机制保证。
未来是“人机共教”时代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不会被取代,并不意味着所有教师都不会被淘汰。这就需要我们能够真正看清教育与学校变化的格局与趋势,需要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教育与教师的本性与特质。要想不被淘汰,其实关键是做到两条:一是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我所用。
首先,要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究竟哪些是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在许多人看来,智能机器人似乎无所不能,其实智能机器人也是有“软肋”的。它的“软肋”就是其不可能具有人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不可能具有人的创造性与独特性。未来的教育会更具情感性和互动性,未来的教师也应该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的成长伙伴,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其次,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我所用。未来的人类一定是一种新型的人机结合体,人类会借助于智能机器人变得更加聪明、更加强大。美国教育界曾经广泛流传一句话:谷歌上能查到的东西不需要在课堂上教。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就需要转型了,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未来的教师,会从现在大量重复性的、简单性的、繁琐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不需要用大量时间批改作业,不需要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进行知识性传授,也不需要在课后进行大量的模仿性训练、重复性练习,而是能够娴熟地运用智能机器人,娴熟地获取各种教育资源,利用各种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技术,及时分析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案例与问题。
建议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有机融合
新时代,教育优质化、多元化要求教师由数量充足转为质量提升,立足于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教师法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亟须修订升级。应从教师身份定位、职业资格、专业发展、系统保障4个维度修订教师法。
从教师身份定位上看,要把“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写进教师法,明确教师的国家公职人员身份,促进教师的均衡与流动。
从职业资格上看,提高对教师职业资格的要求,将学前教育师资学历标准提升至专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学历标准提升至本科,高中阶段教师门槛提升至研究生,高校教师需要博士研究生层次。
在专业发展方面,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有机融合,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
在系统保障上,应通过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提高教师待遇、维护教师职业尊严与合法权益等措施,营造尊师重教社会风尚,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未来课堂离不开人工智能,才是真正的融合
目前市面上的一些人工智能技术使用有示范作用,但是离普通使用还有很大距离。结合在线,做大规模个性化教育才能够让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起到作用。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使得在线教育做到大规模个性化。因为在线教育大规模已经成为现实,我们线下教育的个性化也没问题了。两者结合以后,我相信就应该能做到大规模个性化。现在大部分个性化是基于大量数据的,而非我看得见你们所有人,我给你们个性化的教育。
人工智能+教育的未来,我认为目前尚不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当有一天,就像今天的课堂离不开PPT一样,未来的课堂也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了,那这就叫做真正地相融合了。想做到这一步,还需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技术支持要到位;第二,需要培养更多专业人才;第三,社会要一步一步承认技术的重大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