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杭飞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给我国的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变化。因为语言连通“一带一路”,翻译的文种类随之增多:从纯文学翻译到跨学科翻译、从传统工程技术和经济领域到新兴学科如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以及人工翻译与机器翻译的合作。这也对符合“一带一路”战略要求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等提出了新的要求。鉴于翻译过程和翻译教学研究都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本研究从神经机制研究视角探讨翻译过程和翻译教学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而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
众所周知,译文受译者自身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归根结底是译者认知心理过程的结果。近年来,有关神经机制的语言学理论研究有了不少的成果,神经语言学就是其中之一。神经语言学是由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促进而成。随着神经学科的新兴学科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神经机制在实证方面的研究成了热门话题。
尤金·奈达(1969)将翻译过程分为三步骤;罗杰·贝尔 (1991)将翻译过程通过构建描述图来解读;巴希·海提姆(1991)根据工作经验对翻译过程进行了归纳。概括起来说,翻译过程即解码和重编码的过程[1]。
翻译过程就其性质大体上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前者着重从认知科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理论视角展开。后者强调译者的认知心理过程。比如近年来从有声思维法(TAPs)开展的研究[2]。作为人的高级认知活动之一,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声思维法就已纳入了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范畴,80年代以来逐步成为译学研究的中心。
此外,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促使翻译研究的重点从规定性转为描述性。翻译过程的研究就其本质属于描述性翻译研究的组成部分[2]。国内外多数学者基本认同,翻译过程的研究是对译者思维运作过程的动态研究。由于相关研究所涉及的大脑机制及其运行过程十分复杂,近些年研究者一直在为探究译者在双语转换过程中大脑信息处理机制的运作不断努力[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学与之前的研究相比更重视实证研究,关注对译者的认知心理过程的描述与解释。这一时期西方翻译学从认知学视角对大脑中的黑匣子展开初步探索。由于神经机制研究的特殊性,研究者又多为大专院校的语言教师,因而关注这方面的研究者数量还是比较少。90年代以来,翻译过程的认知实证研究基本上处于初期发展阶段[4]。1995的第七届肯特心理学论坛标志着,认知科学与翻译学两大领域研究的正式开始。1999年后翻译认知实证研究蓬勃发展起来。认知科学研究者结合译者翻译的心理与生理(如脑部神经)表征展开研究,更注意科学性与规范性,也更多地借鉴认知科学视角的研究成果[4]。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大脑机制的运行研究必然要涉及到黑匣子中的相关神经机制。早在19世纪,医学临床已发现语言与大脑机制的密切关系。1861年医生布洛卡通过研究发现了言语构音能力;1874年韦尼克发现了听觉性言语障碍在大脑中的部位。20世纪中叶,一些学者们开始研究言语活动的脑机制问题。之后,神经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被逐渐区分离了开来[5]。
20世纪50年代末,神经认知语言学最先由美国的语言学家悉德尼·兰姆提出,他对语言的研究始于对语言结构的层次分析。60年代其相关理论被称作层次语法。70年代由于注重语言的认知意义,其理论又被称作认知—层次语言学。1999年出版的《大脑路径》阐述了神经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特征,标志着神经认知语言学走向成熟,可以说这一理论本身就是在新一代认知科学和脑神经科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5]。
80年代认知科学的发展使得“认知”这一术语被广泛应用,但众多理论并未将语言结构和大脑关系普遍结合起来研究。兰姆的研究重点在大脑的神经生理特征。尽管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率先成立了“神经认知语言学实验室”[6],但国内的神经认知语言学并没有按兰姆所设的研究路向发展,而是更多与神经语言学相联系,而且其跨学科性质使得名称存在一定模糊性,但无碍于后来的研究进展。认知神经语言学将思辨性探讨和实证性研究相结合,运用多维的技术手段考察不同语言层面 (如音位、词汇、句法、语义、语用、语篇等)的认知神经机制[7]。
本研究曾针对网上2010—2014年期间的有关研究成果,通过查阅“翻译与有关神经的语言学研究”关键词,将相关成果分为两大方面。
一是神经语言学理论常用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简称 ERP)实证方法的应用方面。事件相关电位(ERP)是指给予神经系统特定的刺激并对该刺激进行认知加工时产生的认知电位。1924年德国精神病学家Berger记录了人类的首例脑电图,六十年代初,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特别是事件相关电位分析技术的发展使脑电进入新阶段,把复杂的、高级的精神意识活动纳入科学研究,为脑电的研究突破了一半的生理功能,而神经电生理的测定也为研究脑的高级生理和心理活动提供了一种方法。1965年Stutton开创了事件相关电位的心理测试研究方法,反映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变化[8]。
在实时性和无创性的特点下,它直接反映大脑神经的电活动,可以将刺激事件、心理反应和脑电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由多种成分组成,反应了不同的大脑认知情况,而新的研究方法不仅可以加深事件相关电位与人脑间的联系,也可以促进事件相关电位理论的发展,因此它有非常广泛的应用[8]。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事件相关电位与大脑认知心理的关系的学者不断增加。2010年文献表明,Noriko[9]等人采用掩蔽启动范式并结合ERPs对跨脚本翻译启动和重复启动在两个不同的脚本中的时间进程进行检查。该研究认为,对启动和目标的稍加改动能够为启动文字处理提供最佳条件,这时启动词在第一语言中,从而产生非常快速的翻译启动效应。Schoonbaert[10]等人对英法双语者执行词汇决策任务进行研究,实验对第二语言目标反应时间(RTs)和 ERPs进行测定。
Geyer[11]等人研究了20个母语为俄语并且精通英语的人,使他们参加一项混合语词汇决策任务。研究表明,在语言内重复和语言间翻译ERP启动效应的对称模式,连同阿尔瓦雷斯等人支持这一假设,即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而不是年龄或者语言习得的顺序决定翻译启动可观察到的模式。
2013年,Christoffels[12]等人也研究了双语者在词语翻译时的时间过程,被实验者从第一语言(荷兰语)到第二语言(英语)进行翻译,由ERPs全程记录。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中介语的同形异义词还是语言文字,都没有产生特殊影响。这表明任务模式也许与翻译中语言文字的控制紧密相关。
2013年11 月,首届“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中青年博士论坛在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召开。上海海事大学的周频在其“英汉对比的神经机制研究新视野”[13]提出,近年来随着神经学科的新兴学科的发展,语言学研究更加趋向于科学化,翻译过程势必走向翻译学与认知科学的结合实证研究的路子。
翻译教学方面国内学者如李树春[14]通过实证调查研究与统计对比,发现,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于翻译教学的重要现实意义,认为在翻译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强学生右脑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文本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大语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整体思维能力。西方神经语言学家试图通过大量实证研究探索同声传译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如同声传译四阶段训练法等。由于课堂的实践应用不在神经科学的研究考虑范围内,研究成果无法被教师直接用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迫切需要把教育神经科学的实验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进行联结[15],一些学者已对此作出相应努力。
高彬和柴明颎[16]对该类研究进行了分析,认为翻译教学需要更多系列的实验研究和大量纵向研究的支持,同声传译认知的复杂性增加了复制性实验和跟踪研究的难度,限制了神经语言学途径研究结果在教学中的应用,但也为同声传译神经语言学途径的研究带来更多研究课题,有了更高层次研究发展的可能。徐莉娜[17]也基于神经病理学和神经语言学中的失语症提出,“翻译失语症”,即错误、遗漏、不得体三大类翻译失当现象,引起对翻译教学中缺失环节的关注,提出将语义知识体系引入翻译教学过程。
翻译教学研究运用神经语言学理论中的实证方法——有声思维法(Think Aloud Protocols,简称TAPs)。该方法让受试者口述在翻译特定任务时大脑的所思所想,并由研究者用录音机或录像机记录。受试者完成翻译任务后,研究者会对文本数据(protocols)进行分析,并重组出受试者翻译时的一些思维模式和规律[18]。
早在20世纪60年代,Newell和Simon就开始了使用该方法以测试和解决相关问题,此后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相关的语言研究[18]。Dechao Li[19]文章中认为,有声思维法不仅可以用于研究学生的翻译过程,而且可以用在翻译培训中,让教师给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更直接、更具体的指导,从而在翻译教学的课堂上建立新的互动模式。
Yali Zhou[20]等人的研究关注中国译者在同时完成“英译中和中译英”的翻译任务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并指出这项研究将有助于翻译培训和翻译教学。另外,Eftekhary[21]等人研究了高级翻译的学生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利用出声思维法所涉及的策略。Borius[22]等人通过研究七位精通双语的神经外科患者,结果表明,在实践层面执行翻译任务时发现的皮质部位很少,且与其他皮质语言部位相关。
新近研究表明,大学“互动式”翻译教学的模式构建与翻译过程和翻译教学的神经机制视角研究有密切联系。针对大学学习者翻译学习的独特性和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配以 “以过程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方法。其“互动”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的概念,“互动”既可以发生不同个体之间而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
综上所述,在“一带一路”战略方针的引领下和翻译学与认知科学结合的新趋势下,近几年国外内学者更加关注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过程和翻译教学研究,也有了一些对中介语、词汇等的相关实证研究成果。但总的来说,翻译教学方面针对译者的思维模式和规律以及翻译策略的使用研究成果不多。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翻译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着极其显著作用。从事翻译研究的学者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方针引领,可以依靠先进科学技术,展开有关神经机制研究,重视大脑与语言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的方法归根结底有助于将结论建立在临床或实验基础上,从而获得更加客观证据[5]。
[1]杨士焯.21世纪英语专业系列教材英语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
[2]陶然.翻译过程研究文献综述[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84-85.
[3]李占喜.《翻译过程研究的方法与策略》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2,(5):789-793.
[4]邓志辉.认知科学视域下西方翻译过程实证研究发展述评[J]. 外国语, 2012,(4):88-91.
[5]陆月华.神经认知语言学与神经语言学之差异述评[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6,(4):64.
[6]倪传斌.介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神经认知语言学实验室[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7,(2).
[7]廖巧云.后现代哲学视域中的认知神经语言学进路[J]. 外语学刊,2007,(5):13.
[8]徐彬锋.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的心理测试系统设计及算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1.
[9]Hoshino, N., Midgley, K.J., Holcomb, P.J., &J.Grainger.An ERP investigation of masked cross-script translation priming[J].Brain Research,2010,(1344):1.
[10]Schoonbaert, S., Holcomb, P.J., Grainger, J., &R.J.Hartsuiker.Testing asymmetries in noncognate translation priming:Evidence from RTs and ERPs[J].Psychophysiology, 2010,(48):1.
[11]Geyer,A.,Holcomb,P.J., Midgley, K.J., &J.Grainger.Processing words in two languages:An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 study of proficient bilinguals[J].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2010, (24):3.
[12]Christoffels, I.K., Ganushchak, L., & D.Koester.Language conflictin translation: An ERP study of translation production[J].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2013,(25):5.
[13]首届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中青年博士论坛在上海召开[J]. 东方翻译,2013,(6):75.
[14]李树春.关于大脑思维倾向与翻译能力相关性的一项实证研究 [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2,(1):131.
[15]周加仙.教育神经科学与信息技术的跨学科整合研究——访英国著名教育神经科学家保罗·霍华德·琼斯教授[J]. 开放教育研究,2016,(6):5.
[16]高彬,柴明颎.同声传译模型教学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6,(1):62-66.
[17]徐莉娜.从译者失语看翻译教学的缺失环节[J].中国翻译,2012,(2):52-59.
[18]曾景婷,顾丽娟,叶沅沅.基于有声思维法翻译策略的实证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1.
[19]Li, D.Think-aloud teaching in translation class:Implicationsfrom TAPstranslation research[J].Perspectives, 2011,(19):2.
[20]Zhou, Y., & X.Jiang.An investigation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Think-aloud Protocols[J].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012,(3):4.
[21]Eftekhary, A.A., &S.Aminizadeh.Investigating the use ofThinking Aloud Protocolsin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texts[J].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 2012,(2):5.
[22]Borius,P.Y.,Giussani,C., Draper,L.,&F.E.Roux.Sentence translation in proficient bilinguals:A direct electrostimulation brain mapping[J].Cortex, 2012,(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