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巧儿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高技能型的人才。学校日常教学运行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日常教学运行管理主要应把握以下两个工作: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一体,师生相互配合的教学过程管理;以院、系教学管理部门为主体、教研室具体实施的教学行政管理。
教学运行管理包括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日常教学管理、考核管理、课外学习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学档案管理等。高职院校日常教学运行管理,是学校按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对教学活动的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关系到学校整个教学秩序的稳定、教学质量的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也关系到学校的知名度与综合实力的提高,因此,一直以来,这项工作备受重视。笔者结合自己工作实际,以所在的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人才培养质量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日常教务管理工作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直以来,学校的日常教学运行管理工作主要是根据教学工作计划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的。
从学校教务处角度看,这项工作主要是:依据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安排各二级学院在教务管理系统下做好学期开课计划、教学任务落实,课表编排、选课、考试安排等的工作,并及时在教务管理系统下审核、发布课表、进程表、考试安排表等,下达教师教学任务;充分发挥教务处的教学监控和教学调度职能,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教学事故。
从二级学院看,这项工作包括:依据本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本学院承担的课程任课老师,经教务处、主管校长批准下达给任课教师;编制班级课表、做好学生的选课工作;选定合适的学生用教材;编制考表,组织学生参加考试;做好对教师的备课和教案管理工作;课堂教学监控与管理工作;做好本院的教学检查(包括期初、期中、期末以及经常性检查)与总结工作。
近几年来,又根据学校《课堂教学创新实施计划》,在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学生的学业指导、教学管理信息化、教学形态改革与创新、提升与课堂创新能力相一致的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扩大学生选择权、提高小班化教学和分层分类教学效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管理,确保了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稳定规范有序运行。
2.1.1 人员变动多、系统更新快
由于各种改革制度的不断推进,教务管理人员的岗位变化较大,加上教务管理系统的升级更新,面对校级和分院的选修课大量增加、小班化全面实施等难题,部分二级分院教学管理人员一时无法适应。笔者所在的学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尽管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多次组织各教学单位教务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系统应用培训,采用集中培训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提高各教学单位教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也采取集中排课、排考、假期集中加班、现场指导等方法,完成系统排课和排考等工作,全面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使教务管理更加规范等,但还是不尽如人意。
2.1.2 教学管理模式单一,创新不足
日常教学运行管理中,管理模式比较单一,一线的教师参与率不高,多由学校教务处管理人员和各二级分院的教学秘书负责。当排课、选课、排考等过程中出现必要修改的时候,也只是简单地对问题进行处理,对课程进行局部调整,全局意识不强,创新勇气不足,没有从根本上真正想法去思考、促改变。
2.1.3 管理制度建设缺乏系统性和严谨性
应该说,各项制度建设正在走向正轨,在不断完善中。但现存的教学管理制度还是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在各项具体规定中,会出现某些条款彼此矛盾和冲突的现象,而在操作过程中,部门之间较少进行协商,标准执行得不够严肃等。
2.2.1 现行体制机制的影响与制约
曹大畅和蓝瑞荣在《质量意识下的高职教育内部管理模式研究》中指出,目前高职院校,“基本是采用机关单位党委系统部门设置与人员配备、行政系统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模式。即使是衍生的职能部门和服务部门,也生搬硬套相应的职务与岗位”[1]。各个高职院校在对关键职能部门及岗位人员配置问题上,应该更多地考虑政策的延续性、管理者个体政策理解的水平以及技术技能、创新能力等的要求,以确保日常教学运行管理工作开展的顺利性和创新性。
2.2.2 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影响与制约
高职院校从事日常教学运行管理的人员真正受过专业系统培训的较少,更少有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工作经历,很多是“半路出家”,通过“师傅带徒”式、或短期培训或自学探索,这就使部分日常教学运行管理的工作人员对很多制度一知半解,无法顺利解读并执行本是科学规范合理的流程。
另外,日常教学运行管理工作更应该取得各级领导,包括校长、主管教学校长、教务处长与副处长、二级分院院长与主管教学的院长、专业群主任与教研室主任以及教务办主任等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但实际运行中,这项工作多是放权给一些具体的教学管理人员,由于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及审核把关等种种问题,导致一些日常教学运行管理工作不到位、不规范、不合理。
教学质量监控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个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就日常教学运行管理来说,从监控模式上看,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以教务处管理为主导,二级学院管理为主体,校院两级教学专家督导、质量监控办参与评价”的运行模式。校教务处和质量监控办是学校实施日常教学运行工作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代表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履行指导、协调、评价、服务等职能。各二级分院负责具体实施。从监控内容上看,要考虑到日常教学运行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标准的建立与完善;强化日常教学运行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实际操作上,还必须强化日常教学运行过程的监控与管理。从监控的手段上看,或可尝试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常用的PDCA 循环工作流程[2]。
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包括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等。因此,日常教学运行管理模式必须创新管理理念,既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和规章制度,严格办事流程,又要创新管理理念,不能墨守成规,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处理问题与矛盾。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李洪渠曾把精细化管理归纳为七点:建立管理岗位的工作规范和质量标准,实现文本化管理;工作流程图表化,将学校内部管理视为完整的个体,注重部门之间协同创新;做好计划和目标;立足岗位自学践行,自我问责,自我诊断;管理类别化,采用纵、横向分解;管理数据化,量化工作规划、工作方案、工作目标和计划等;管理信息化,用信息管理系统把学校的招生、就业、教学、实训、考试、生活、财务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降低管理成本,为决策提供依据。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且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日常教学运行管理责任落实到位,大家做到各尽所能,各负其责。
从2014年开始,笔者所在学校每学期引进部分优质在线课程,鼓励教师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开展在线学习、翻转课堂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之后,又引入新的“教务管理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原来信息化教务管理的基础上,又新增了信息化排查课、信息化考务管理和信息化教材管理等功能,实现了从教学任务下达、计划管理、排课管理、课堂管理、作业管理、课程考核管理、教学资源利用、成绩学籍管理等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它解决了学生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下的网上选课、网上学习、网上作业提交、网上考试、网上成绩查询等问题,基本上满足了教学计划管理、教材管理、考务管理、学籍管理、课表管理等学分制教学改革需要,同时也推进学校信息化教学应用和管理水平,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全面深入展开,提高教学管理效果。在已有的信息化建设基础,如何进一步有效管理并利用这些资源,并重视业务骨干人员技术水平的培训与提高,是目前还要继续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