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非智力因素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2018-10-23 07:12:34李艳丽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性格动机师生关系

李艳丽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晋中 030600)

1 问题的提出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结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在教育目标指引下,在教和学的交流活动中完成的,具有多性质、多层次的特征。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的保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难免会过分强调教师智力因素对师生关系的影响,认为师生关系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高低,很少考虑教师非智力因素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影响教师的成绩与未来成就的所有因素中,智力因素仅占20%,80%的其余因素中,非智力因素的比重最大。可见,非智力因素对教师成绩与成就的影响不能忽视。师生关系的和谐作为教师成就之一,无疑也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所以,有必要对教师非智力因素在师生关系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2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界定

对于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学者们众说纷纭,观点不一。燕国材教授把非智力因素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而言;第二个层次为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它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种因素组成;第三个层次为具体的非智力因素,它的组成因素主要有12 种: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1]。林崇德教授认为非智力因素(或非认知因素)是指智力与能力以外的、又同智力活动效益发生相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2]。

本文以燕国材教授对非智力因素的狭义理解为研究思路,对高校师生关系进行分析。即从教师的非智力因素诸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方面,以教师非智力因素与师生关系的发展为切入点,进行相关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构师生关系的心理机制,以希推动高校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

3 非智力因素对师生关系影响的调查

这次调查以某高校的大三学生为例,根据学生的专业类别,分别从七个专业各随机抽取了20 名学生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140 份,收回137 份,回收率为95.7%,其中20 份作废,有效问卷为117 份,有效率为85%,符合统计学的要求。调查结果如下:

表1 教师非智力因素对师生关系的影响调查

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学生比较看重师生关系中教师情感的投入,他们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正是教师情感的体现,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就业、升学等各方面,对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及时进行正确疏导,这样教师的爱才能被学生理解并接受。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对教师报以同等甚至更多的理解与爱,这样师生关系就能很好地建立起来。教师意志也是学生比较看重的,教师的韧性、果断与坚定、勇气等,都会形成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而且教师动机能影响到师生关系的发展,特别是诸如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的内部动机更易被学生感受和体验。另外学生更易接受的是具备上进、乐观、积极、开朗性格特征的教师,但他们对教师个人兴趣的关注度比较低。

4 教师非智力因素影响师生关系的心理机制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用智力因素教书育人,也身体力行地用自身的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践行着教师的职责,构建着积极的师生关系。

4.1 动机是师生关系的心理动因

动机是推动人的行为朝向预定目标发展的一种内驱力,对人的行为起着激发、定向、维持的作用。动机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之分,内部动机由内在需要引起,外部动机则是外在诱因引发的[3],某种有心理指向的行为发生作用时,必先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在教育过程中,应重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内部动机产生的心理动力,同时也要灵活运用外部动机的力量维持这种内部动机的状态与活力。

教师的行为是在动机的驱动下形成的。教师要想获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有一定的动机,而内部动机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方面,如果教师的内部动机导向是正性的,他就会热爱教育事业,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主动关注学生,重视师生关系的发展。当然,在内部动机推动师生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外部动机也不容忽视,它对内部动机起着维持的作用。所以,师生关系发展的实践中,为了让内部动机持续发生作用,有必要对教师进行激励。高校可以把师生关系状况作为教师考核的指标之一,科学地细化奖惩措施;教师也可适当地进行自我激励,用激励机制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

4.2 兴趣是师生关系的催化剂

人们认识事物或从事活动时的心理趋向称之为兴趣。兴趣是隐性的动力,能推动活动中认识的提高和行为的持久。兴趣来源于成就、认同感、价值观。认同感能带给教师愉悦的情绪体验,激发着教师兴趣的产生与维持。为此,教师要在国家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教育目的的实现作为行动的指南,用健康人格感召学生,用广泛兴趣吸引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当学生认可和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情感付出时,师生关系自然会更好,这又会反向影响教师,使之产生积极的情绪感受,进而形成良性循环。这也推动了教育过程中教师智力活动的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学生求知的需求由此得到较为充分的满足,对教师的满意度增强,无形中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

4.3 情感是指向师生关系的前提

情绪是综合性的身心发展状态,是一系列的主观认知经验。教师是人群中的普通个体,具有正常人的情绪。教师的情绪状态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调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能激发、组织人的心理活动,产生行为动机。人的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教师的道德感保障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公平与公正,是教师情感均衡性的表现;教师的理智感是其调控不良情绪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适时地把握教育中情绪的限度;教师的美感指教师在教育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具备保证了学生的闪光点能被发现与赏识,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融,是师生情感共振点的凸显,其实质是一种爱的教育。教师的三种情感在教育实践中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不断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发展。

情感是以认知为基础的,教师积极情感的出现,与对学生的正确认知紧密相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减少认知偏差(即晕轮效应、刻板印象等)给学生带来伤害,也要尽量不给学生乱贴心理标签。教师的情绪、情感能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离不开教师对学生敏感问题的关注,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就业、感情、升学、交往等方面的指导和引导,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和积极的态度支持,这也是师生关系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4.4 意志是维持师生关系的强大动力

意志是人在预定目标的指引下,自觉地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行动或语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其品质包括果断性、自觉性、自制性、坚韧性等。

教师工作繁琐而复杂,要求教师具有强大的意志力。对于教师意志的培养与提高,可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自我控制的发展。自我控制是完成任务时,克服困难的基石。自我控制有遏制和激发人的心理状态及活动的功能。教师要尽可能地遏制自己不良的认知、情绪、行为,激发其自律性的建设性发展,以更好的心态融入师生关系的构建中。第二,自我韧性的提高。韧性包括生理韧性和心理韧性。大学生生理成熟度较高,但心理的成熟仍有待发展,面对学生偶尔的过激言行以及有限的受挫承受力,教师应耐心地进行引导。教师的工作需要教师具有韧性。“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韧性有助于教师解决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师生关系的发展。

4.5 性格是师生关系的有效激励

性格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后天形成的,有好坏之分,良好的性格应该是积极、主动、乐观的。有实验表明,由民主、专制、放任三种不同性格的教师分别教育三组学生,教育的结果差异性显著:民主的教师影响下的学生性格比较开朗、主动,友好;专制的教师影响下的学生性格出现两种极端,或是懦弱或是攻击、暴力;放任的教师影响下的学生性格依赖性强。可见,教师的性格是师生关系中潜移默化地独特的教育力量。为了发扬性格中积极因素的优势作用,教师要克服意志薄弱、情绪波动等不良性格特征,用勤勉弥补自身能力和性格的消极影响,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以性格魅力增进师生关系的发展。

教师非智力因素中的这五方面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关注非智力因素对师生关系的影响,用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方面推动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性格动机师生关系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猫的性格爪知道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6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38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人间(2015年24期)2015-12-26 18:48:19
性格反转
动机不纯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中学生(2015年31期)2015-03-01 03:44:35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