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诚信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018-02-08 15:10:44熊新正胡恩华修立军单红梅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8年16期
关键词:道德规范道德行为科研人员

熊新正 胡恩华 修立军 单红梅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科技与社会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违背科研道德的科研不端行为在世界范围内频频发生。如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干细胞造假事件、上海交通大学陈进“汉芯”系列芯片造假和欺骗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科研团队的论文造假事件等等。科研诚信问题已成为国家、高校和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而科研诚信问题的研究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Anderson(1996)分析了组织氛围对道德决策的影响;Rallapalli等(1998)剖析了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对诚信行为的影响;Kubarych等(2004)研究了自恋的个性对诚信行为的影响;曹南燕(2004)研究了组织道德规范对科研诚信行为的影响等等。通过分析发现,国内外文献主要只对科研诚信行为的一个或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很少有文献对科研诚信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鉴于此,本文将从个体视角、组织视角、处境视角对科研诚信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梳理、比较和评述,以期对科研诚信行为的影响因素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2 科研诚信行为的内涵

在科研诚信行为概念相关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2000年12月6日美国联邦政府对“科研不端行为”内涵的界定。科研不端行为是指在申报、开展或评审科研项目或者提交科研成果报告过程中出现的捏造、篡改或剽窃行为,它不包括诚实的错误或者在资料解释和判断上出现的分歧意见。后来,国外学者又提出了科研诚信(research integrity)的概念。Integrity一词来源于拉丁单词“Integrita”,原义为整体或全部,描述个人的行为时,是指个人完全遵守道德准则、诚实、真诚(Steneck,2006)。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2009)将“科研诚信行为”定义为:在申报、开展或评审科研项目过程中应用诚实、可验证的方法,提交的科研成果报告遵守相关的规章、条例、准则和公认的职业道德规范或标准的行为。我国学界也于2009年8月26日对“科研诚信”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指出科研诚信是指科技人员在科技活动中弘扬以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崇尚创新、开放协作为核心的科学精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恪守科学道德准则,遵循科学共同体公认的行为规范(科技部、教育部等,2009)。简言之,诚信是用来衡量科研人员遵守法律法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标度。科研诚信行为与科研不端行为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强调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

3 从个体视角研究科研诚信行为的影响因素

3.1 自恋的个性

自恋是自己对自己过分自信和自满的一种陶醉入恋的心理表现,自恋的人会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从他人那里获得注意与羡慕的愿望。学者们研究发现,自恋者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对权力的欲望、一旦有机会就会炫耀自己、认为自己是特殊的(Kubarych等,2004)。自恋者在追逐权力、特权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有更高的成绩,否则,他们就会从事不道德行为;自恋者喜欢炫耀自己,以获得赞扬。有研究发现,自我表现是自恋者向他人展示他们优秀的一种途径(Rose和Campbell,2004),如果科研人员不断想证明自己拥有优秀的学术成就,他们就很容易做出不诚信行为;自恋者总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应该比别人更有特权,由于特权变量和欺骗意向紧密相关,当科研人员总认为自己很特殊时,他们就很容易从事学术欺骗行为。

尽管有很多学者都证实了自恋的个性影响科研人员的诚信行为,但是,自恋性格的判定是很困难的,学者们对自恋个性的判别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会影响研究的准确性。所以,自恋影响科研人员诚信行为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加深。

3.2 性别

研究人员发现,男性与女性价值观和工作兴趣的不同会导致他们的道德观存在一定的差异(Betz等,1989)。这与性别社会化过程相一致。性别社会化过程假定男性与女性天生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Betz等(1989)对213个经济类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男性与女性的工作价值观和工作兴趣有很大的不同。在工作当中,女性更加关心人际交往,并且喜欢帮助别人;而男性则更加关心金钱和升职。

后来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都支持Betz等人的观点和性别社会化理论。Ruegger和King(1992)通过对2196个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面对行为决策时,女性更加倾向于做出道德行为。他们认为这些结果与性别社会化过程一致。因为男性和女性的行为源于家庭中的角色,在家庭当中,男性可能更加好斗,而女性则可能更加体贴;Borkowski和Ugras(1998)运用元分析法分析个人的道德行为,在研究性别变量时,他们发现性别与道德决策有很大的关系,女性在面对不确定情形时,会比男性表现出更高的道德标准。可是,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Walker(1984)等学者认为性别对道德行为不产生影响。所以,性别是否真的对道德行为产生影响或者影响的程度有多大,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

3.3 道德判断

道德判断是指个人对某件事是否道德、是否正确所做出的判断,个人的道德价值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标准(Rokeach,1968)。这些道德价值是依据道德哲学,而道德哲学又解释了个人是如何创造道德标准来判断是非的。Jones(1991)很早就建立了一个道德决策模型,经过分析发现,个人必须首先意识到道德问题的存在,然后做出道德判断,形成道德意图,最后从事道德行为。在这个道德决策模型当中,道德判断处在核心地位。做出什么样的道德判断,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道德意图。道德判断影响个人的道德意图,进而影响个人的道德行为,做出低道德价值判断的人将容易出现不诚信行为(Charles、Schwepker,1999)。

关于道德判断与道德意图的关系,学者们也进行了很多的研究。Rallapalli等(1998)认为道德判断对道德意图有很大的影响,道德判断出现问题,就会扭曲个人的道德意图,进而导致不道德行为的发生;Barnett(2001)认为道德判断可以预测行为意图,如果组织成员判定一种行为是不道德行为,那么他很可能就不会有从事不道德行为的意图。不过,虽然道德意图是道德行为的前奏,但是在应对道德决策时,情况并不总是这样。以往的研究没能去探索道德意图和道德行为何时不一致,也没有探索为什么它们会不一致。

4 从组织视角研究科研诚信行为的影响因素

要想深入了解组织因素对个人诚信行为的影响,就必须要知道组织是如何影响个人诚信行为的。从现有研究看,国内有学者仅对科研绩效考评机制进行了研究(李真真,2004),而且研究的不深入(韩丽峰,徐飞,2005)。而国外学者对组织影响科研诚信行为的因素的研究主要从组织氛围(Anderson,1996)、组织领导者(Weaver等,1999)和组织道德规范(Schwartz,2001)方面展开。

4.1 组织氛围

组织氛围是指组织成员的内在认知和组织气候对成员的行为影响。关于组织氛围对诚信行为的影响,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Salancik和Pfeffer(1978)就提出组织道德氛围与组织成员不正当行为有关。后来,Anderson(1996)也发现,组织氛围与道德决策有重要关系。在他的研究中,毕业生们声称他们缺少科研道德素质方面的训练,并且时常看到学院里有不正当行为发生。Martin和Cullen(2006)通过元分析发现,积极的道德氛围与不正常的组织行为负相关。这些都证明了组织道德氛围影响组织成员的诚信行为。

虽然我们有理由推测组织氛围与道德行为和道德决策都是有关系的,但是,组织氛围和道德决策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与道德行为和道德决策相关的氛围变量也和其他变量有关系,如组织承诺和工作满意度(Schminke等,2005)。而且,氛围感知对行为和道德决策的影响要受很多组织层次变量的制约(Morris等,2002),其中包括组织年龄(Neubaum等,2004)、领导阶层(Thomas等,2004)和工作组特性(VanSandt,2003)。

4.2 组织领导者

领导者被认为是组织成员道德行为驱动的关键(Carlson和Perrewe,1995等)。高层管理者可以形成组织的道德风气,虽然他们所具有的这种价值没法口头交流,但是这种价值能形成组织道德氛围而被其他成员所感知(Trevino等,2003)。正如Ciulla(2004)所说,领导不仅仅是一个人或一个职位,他还象征着复杂的道德关系,如信任、责任、奉献,道德位于人们关系的核心位置,人们关系的核心又是在领导与下属之间。

领导者可以通过很多不同的途径来影响其他人的道德行为,有些是阻止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有些则是促进不道德行为的发生。Sims(2000)对财务服务公司的领导者做了一项研究,得到领导者影响组织成员诚信行为的4个结论:① 促使小组成员的注意力集中在道德问题上;② 应对危机时依据道德标准来分析问题,而不是自我保护;③根据长期的贡献而不是自身的升职分配奖赏;④ 对不道德行为事件进行制裁。不过,领导者错误的价值观以及表现出来的自私自利、自恋行为又会促使其下属不道德行为的发生。虽然关于领导者对组织成员道德行为影响的研究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兴趣,但是很少有研究者使用实证、数据分析的方法来验证领导者对组织成员道德行为的影响机理。

4.3 组织道德规范

组织道德规范是组织用以调整成员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关于组织道德规范对诚信行为的影响,学者们进行了很多的研究。Loe等(2000)对17篇研究组织道德规范方面的实证型文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大多数研究都证实了道德规范影响道德行为。曹南燕(2004)也认为科学研究道德规范的缺乏是导致科研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其实,道德规范对道德行为的影响是很复杂的。道德规范与个人行为的真正关系是一个黑盒,识别组织和个人道德标准的潜在冲突可以打开这个黑盒(Schwartz,2001)。具体来说,道德规范影响道德行为通过以下两种方式:① 规范道德行为;② 通过改变组织的道德氛围。

组织发展道德规范是为了直接规范组织成员的道德行为,道德规范通过传递道德标准来引导个人行为。从这方面来看,道德规范被认为是一种控制机制。因此,道德规范就是以程序和规章为实体,来规范组织成员在特定的环境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Cassell等,1997)。不过,形成的道德规则只能给组织成员提供有限的引导,因为程序和规章不能涉及到所有的道德问题。道德规范可以通过改变组织的道德氛围来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Adams等,2001)。即使组织成员不了解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道德规范也可以通过影响道德氛围感知,来影响他们的道德行为。

5 从处境视角研究科研诚信行为的影响因素

5.1 生活压力

像一般人一样,即使最诚实的科研人员也会经历处理压力的情景,失去爱人、分居、离婚、怀孕等都会影响科研人员的科研质量。Davis和Riske在研究如何阻止科研不端行为发生时发现,当科研工作者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遇到了家庭或其他个人麻烦时,他们的行为就很容易出现问题。这些麻烦包括失去家庭成员、由于关系破裂导致的情感问题、儿子被诊断有注意力缺乏症和品行障碍、在买房子之后薪水减少等。Wester等(2010)设计了几个生活压力方面的问题,让参与者进行打分,通过这种方式来评定生活压力对参与者诚信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处在离婚、怀孕等情况下的科研工作者更容易出现科研不正当行为。另外,科研工作者在遇到经济财政困难时,很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心理。为了获得更多的奖金、项目科研基金,他们就会铤而走险。Gessner等在一项调查研究当中,也证实了这种观点,经济困难将会导致科研人员做出不正当行为。

尽管上面提到很多生活压力方面的影响因素,但是,家庭关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家庭支持,它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各种压力。如果科研人员得不到家庭的支持,他们在从事科研工作的时候,就很容易做出不诚信行为。

5.2 工作竞争压力

任何工作都存在竞争,科研工作也不例外。在科研过程中,巨大的工作竞争压力很可能会扭曲科研人员的心理,导致他们做出不正当行为。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竞争压力主要表现为出版刊物的压力。出版发行刊物的数量和质量普遍用来判断科研工作者的水平,如果不能出版刊物,就会影响科研工作者获得科研基金的机会,也会影响他们的升职。出版刊物所带来的压力与求职和升职的欲望紧密相连,这又会导致激烈的竞争,进而导致科研不正当行为的发生。史玉民(1994)研究发现,在科学活动中有些科研人员为了达到增加个人能见度,获得同行承认,进而攀缘较高职业地位的目的,不惜采取低劣手段追求论文发表数量。Brown(2007)等也发现,当前出版刊物的多少已经变成了评价研究者的一种强制标准,绝大多数机构都是根据研究人员出版刊物的多少来判定是否同意他们的基金申请、职位的升迁。这些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科研工作者的竞争压力,为了出版更多的成果,他们不惜以身犯险,伪造数据和剽窃他人成果在他们身上履履发生。

尽管工作竞争压力对科研人员的行为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竞争压力并不总是具有毁坏性(Zuckerman,1994),如果竞争者以竞争为伴,并且感觉自己有足够的技能去竞争,那么竞争就仅仅是职业的一种挑战,不但没有负面影响,而且还会促进组织成员提高业绩与从事道德行为(Pelton等,1999等)。

6 启示

6.1 我国情境下的科研诚信影响因素研究

综观我国有关科研诚信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我国学者在研究科研诚信影响因素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是依靠论述,很少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调查、实验等实证研究方法。目前科研诚信影响因素研究比较成熟的是西方国家。但是,由于东西方国家在文化和科研管理体制上存在很大差异,国外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环境下不一定适用。而且,在中国的经济文化背景下,有很多独特的影响因素,这需要深入分析。因此,未来可以探索在中国背景下哪些因素影响科研诚信行为以及这些因素影响的内外机理过程。

6.2 科研诚信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科研工作者的生活环境很复杂,单纯考虑某一因素对科研人员诚信行为的影响,必然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国外关于科研诚信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很成熟,涉及的面也很广,但是国外的研究过于关注科研内部某一要素对科研诚信的影响,而忽视了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缺少系统性,而国内更是鲜有涉及。因此,未来的研究在全面分析科研诚信影响因素之后,有必要考虑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摘自《科学管理研究》2012年第3期)

猜你喜欢
道德规范道德行为科研人员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1-11-27 00:45:49
治疗艾滋病,中国科研人员有了新发现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中小学德育(2017年3期)2017-03-28 14:24:56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6期)2016-12-12 13:06:16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人民论坛(2016年11期)2016-05-17 11:54:43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
人民论坛(2016年2期)2016-02-24 13:07:58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