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旻雯
(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福建厦门361021)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逐渐渗透进传统的教育教学中。以“微课”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教学领域的一次新的改革,同时也是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新课程的研究热点和教学趋势。信息技术学科的技术性与操作性极强,而微课作为讲解重难点的辅助手段,能够有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信息技术教学通常分为多个阶段,微课也分为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微课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场景。在使用不同类型的微课时,若能将其应用于合适的教学环节,其作用才能发挥到最大。
微课是指以视频载体为主的教学资源,它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元素集成在一起,打破了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的“情景化”。所谓“微”在于这种资源短小精悍,时长通常不会超过10分钟,易于让学生接受并进行自主学习,也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观摩。微课通常围绕某个知识点(特别是重难点)展开,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知识且能通过反复播放巩固知识点,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微课的种类很多,包括讲解型、操作型、展示型等等。信息技术教学通常分为预习、新授、操作实践阶段。其中,课前预习及新授阶段主要注重知识的讲解和操作,实践阶段主要是作品制作,注重对作品的操作、展示和欣赏。因此,在《引导层动画制作》这节课中,笔者尝试在不同环节应用不同类型的微课。
《引导层动画制作》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掌握Flash引导层的功能同时能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动画作品。因此,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也是一节作品制作课,以学生利用微课自主探究学习并结合教师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从教学环节上来看,主要在两个阶段应用微课,第一是课前预习阶段,第二是作品制作阶段。
新授课注重新知识点的学习,课前预习环节是整节课的一个基石,通常采取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方式进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主要从课本或者导学案中获取知识,大量的文字单调且枯燥,学生极易走神。而“微课”集成了多种有声动态的元素,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前预习阶段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该环节使用的微课通常是讲解型并结合部分基本操作的演示。主要针对教学重难点来制作,操作演示不能过于全面,要留有“余地”,供学生自主思考,避免学生对微课形成依赖,陷入被动学习,失去自主探究的意识。
在本节课中,教师首先通过对比案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随后,提出课堂任务,下发预习阶段的微课辅助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完成闯关任务。该阶段分享的微课着重于对引导层、引导线、引导对象等重难点概念进行简要讲解,让学生在对概念理解的基础上理解如何绘制引导线、设置引导对象等基础操作,上述过程在于使学生学习后可完成闯关任务的第一关。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第二关和第三关的任务,由浅入深,实现了学生的分层次学习。
在自主探究结束后,教师对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通过这种自主探究结合点评总结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为第二阶段作品制作的过程奠定了基础。
作品制作是学生巩固知识和实践的环节,主要考察学生的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强调的也是“自主性”。因此,该环节使用的微课通常是操作型,既要有重难点知识的回顾,也可适当增加一些扩展知识,结合一些案例展示,对学生进行创意性的指导。
本节课在作品制作阶段采取合作完成的形式,各小组学生利用提供的素材,通过两人合作探究、“兵教兵”的方式合作完成一个动画作品。在此阶段,学生不仅要用到第一阶段掌握的知识,还需要加入一些创意来提升作品的饱满度。因此,该阶段的微课主要针对重难点及易错点的操作来制作,同时也提供了一些扩展性内容,如调整到路径、多层引导等扩展内容的演示。教师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巡视并加以指导点评。
根据教学效果可知,在教学环节使用不同类型的微课进行辅助,教学能够循序渐进,学生不会“吃不饱”,也不会一下“吃太撑”,能够较为有效地吸收课程中的重难点,作品制作阶段的作品完成度较好,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综上所述,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具有以下几点作用。
“微课”集成了多种媒体元素,将教学视频化,相比于大量文字的导学案,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差的学生也可通过反复播放微课掌握知识。教学中问题率大大降低,教师也有时间进行巡视辅导。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得到有效的提高。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单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微课主要通过微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和发现。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教师也获得更多的时间去引导和答疑,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由于受学习基础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技能水平难免出现差异。学优生会出现“吃不饱”的情况,而学困生则会累积大量问题。教师在答疑时难免有所遗漏,统一解答又会浪费学优生的时间。而利用微课,学困生能够反复回顾知识点,学优生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扩展性内容,实现了分层教学。
微课教学模式是新课程多媒体教学环境下针对性较强的辅助教学方式。但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教学环节都适用同一种微课,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划分,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灵活运用微课,才能将微课的促进作用最大化。
此外,由于微课资源可借助移动终端设备不断的循环使用,还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既可用于课内学习,也可用于课外巩固,支持随时随地移动学习。这种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移动APP上的微课资源平台,在未来的教育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1]姚正东.微课程设计策略探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06):25-26.
[2]王新乙.微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J].基础教育课程,2013(Z1):94-95.
[3]钟绍春,王伟.关于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3(02):106-110.
[4]李小刚,王运武,马德俊,靳素丽.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10):31-35.
[5]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05):31-35.
[6]吴玉莲.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7]顾小清,顾凤佳.微型学习策略:设计移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8(03):17-21.
[8]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01):6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