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光明
(冕宁县教师培训中心,四川冕宁 615600)
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网络培训项目。冕宁县也顺势开展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
冕宁县隶属凉山彝族自治州,系民族地区县份,共有121所学校,1138个教学班,59715名学生,3166名专任教师(含特岗教师、新招教师),其中,少数民族教师725人,占教师总数的22.90%,40岁以上的教师2264人,占教师总数的71.51%。为顺利完成培训任务,冕宁县先后制定了《冕宁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冕宁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及执行办成员名单》《2014-2017冕宁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年度规划表》等相关文件,分年度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依托中国教育电视台,采用“集中面授加网络远程培训”的模式,构建了适合民族地区教师培训的创新型“混合式”培训模式。
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冕教人发【2016】9号),要求从2018年开始将取得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合格证书作为教师资格证书注册、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职称小岗位晋升、绩效考核的必备条件,并在制度上给予了保障。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县教师培训中心整合教仪站、进修校、教研室三个部门,分别负责“提升工程”的前测、培训、返岗实践应用三个环节,做到团结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2015年通过公开招标采购了112台计算机用于培训,新建了两个培训机房,开通50M电信宽带专用光纤。
加强筹备“提升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并于2015年4月份选派16位骨干教师参加国开大学、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承办的四川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者培训、测评者培训等相关培训活动。
四川省“提升工程”培训启动后,全省均采用“网络远程培训”的单一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经过发达地区实践,效果较好,能很好地解决工学矛盾和时间、空间等问题,费用较少,有较多优越性。
冕宁县于2015年4月18日-6月12日也采用了这种网络远程培训模式来完成2015年度培训计划。在全县各校选派880名较年轻的教师分成16个班,同时参加了本年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通过与发达地区的网络远程培训效果进行对比,笔者发现民族地区县份教师参加的网络远程培训受诸多因素影响,培训效果、质量均不显著。经实践、对比、研究后发现以下问题。
(1)民族地区学校教师年龄偏大,有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高,信息技术素养差,不愿报名参加网络远程培训学习。
(2)民族地区县份学校硬、软件条件不足,靠学校无法组织起教师参加网络远程培训。
(3)民族地区学校教师在网络远程培训实践中,无法完成任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没有计算机;二是没有网络;三是没有时间;四是教师不会计算机操作;五是有的边远地区以小水电为主,电压不足,启动不了电脑,甚至长时间停电。这些问题是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等民族地区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4)网络远程培训无法监控学习效果,解决不了培训质量问题,大多都是走形式、走过场,应付差事。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果断创新培训模式,实行“集中面授加网络远程培训”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并于2016年6月20-8月30日完成了2016年度计划990名在职在岗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18个网络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工作;于2017年6月25-8月30日完成了2017年度计划1052名在职在岗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20个网络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工作。通过采用“混合式”培训模式,笔者率先在凉山州17个县市中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任务,合格率达99%,其具体做法如下。
县执行办要求对“提升工程”培训实行“集中面授加网络远程培训”的“混合式”培训模式。要求学校安排不高于5%比例的教师集中到教师培训中心进行培训。毕业班教师、班主任原则上安排在暑假进行。这样既可保证全县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的顺利进行,又可防止因学校参训教师过多,而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依托中国教育电视台开展教学并依据平台上的学习内容,选取了当前最受欢迎的课程进行讲授。参训学员不仅要学习平台上全部选修的50个学时的网络远程培训课程,还要参加16学时的面授课程学习,同时要求他们全部提交原创教学设计、PPT课件、微课作品、总结等作业,形成8000多件培训过程性成果,很好地解决了管理和质量的问题。参训学员普遍认为“混合式”培训模式学习效果较好,促进了其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他们对于这种培训模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集中面授加网络远程培训”结束后,要求各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返岗测评、应用方案上报给教师培训中心。培训中心组织测评教师跟踪参训教师返岗应用,自培训开始就安排返岗实践应用内容,并以此为主线贯穿整个培训、返岗应用的全过程。
“提升工程”培训采用的是“集中面授加网络远程培训”的“混合式”模式,系全国首创。具体做法是:除了参加省、州培训的人员外,全县共2952名教师参加市县级培训任务,组成54个网络教学班,按不同的时间,以班为单位依次在县教师培训中心进行集中面授加网络远程培训学习,每个班配备专门的授课教师、远程辅导教师、网络管理教师、班务班主任、生活班主任,让在这里集中学习的教师免除工作和生活的后顾之忧,使教师能静下心来学习,“提升工程”集中学习时间为7天,这7天中5天由辅导教师引领学员进行网络远程学习和研修,交叉安排2天时间由本地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进行面授讲座,授课内容以《多媒体教育资源的获取和处理》《2010 PPT课件高级制作及手机辅助教学》《微课设计与制作》《Camtasia软件使用》《常用软件的下载、安装、应用与卸载》等16学时课程内容为核心,以信息化资源的获取为基础,着力解决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上的疑难,依托中国教育电视台平台网络远程培训和返岗实践应用任务,要求学员在7天的学习期间内学会并完成教学设计和与之相关的课件、微课、总结。培训结束返校后还要打磨完善,要求学员在返岗测评时要根据作业内容讲授一堂考核公开课,作为返岗测评的内容之一。
通过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这种“集中面授加网络远程培训”的“混合式”培训模式的初步研究、分析与对比,我们认为这种“集中面授加网络远程培训”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是利用信息技术对民族地区传统培训模式的再认识、再创新,该模式有利于积极探索教师的自主选学机制,提高其参培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该模式也很好解决了网络远程培训不便于监管的难题,为如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等地域辽阔、信息不畅通、网络不发达、教师信息素养差的民族地区学校教师培训提供了一种有效模式。通过实践操作、论证该模式效果明显,成绩显著,有推广价值。
培训时间周期过长,每期集中到教师培训中心培训时间为7天,所以全县教师提升工作培训完成时间比采用网络远程培训长。
培训场所受限,民族地区县份大多没有适合培训的场所。
采用“混合式”培训模式运作培训,费用较高。我县三年培训结束,参训教师的食宿费、交通费等费用共计285万元,民族地区县份经济承担不起如此高昂的费用。
建议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混合式”培训力度。国家已经装备了各种各样的现代教学设备,正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培训是基础,应用是目的。
经过“混合式”培训后,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组织开展运用信息技术能力辅助教学,优质课、展示课、PPT课件、微课等赛课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建议加大对民族地区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这样才能采用“混合式”培训模式培训新教师。
总之,通过采用“集中面授加网络远程培训”的“混合式”培训模式,找到了适合民族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混合式”培训新模式,摸索出一条适合民族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培训模式,为民族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进一步推广与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这对于加快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1]吴伦敦,葛吉雪.中小学教师主题式培训模式:内涵与结构[J].教育论坛,2016(04):31-32.
[2]曾琦.教师培训模式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建立合作探求型教师培训模式的设想[J].中国教育学刊,2000(05):59.
[3]谢丽,李念.情景学习理论对教师培训的启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