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018-02-08 13:03赖燕华
珠江教育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习惯素养

赖燕华

(封开县长安镇中心小学,广东 肇庆 526500)

什么叫语文素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式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那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下面笔者就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觉地学习语文的不竭动力。教师若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主动积极的“我要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的特点,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现场体验等方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教师可直接出示荷叶的实物,让学生感受“荷叶圆圆的,绿绿的”特点;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时,教师则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湖在晴天与雨天时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所描绘的画面;教学《我们成功了》一课时,可以通过播放北京申奥成功后,人民纷纷涌上天安门广场欢呼、拥抱的场面,来让学生感受申奥成功后人民激动的心情。

(二)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语文知识的获取、语文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语文素养基础阶段相对枯燥无味的部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带来的体验,使他们身心愉悦,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字、词积累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猜字谜、做游戏、成语接龙等活动来让学生轻松、成功地认识字、词;教学朗读背诵、阅读训练时,教师可以通过举行诗词朗诵大会,“考考谁是最强大脑”诗歌背诵比赛,“限时阅读能力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竞争中体验成功。至于在习作教学方面,每次习作时教师可以评选出“妙笔生花小作家”,当众表扬学生的优秀习作,将这些优秀习作收集起来,制成“班级优秀作文集”,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习作带来的成功体验,学生对于习作与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更浓厚了。

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英国哲学家洛克也曾提到过“事实上一切教育都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良好的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验。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

新课标指出“听别人讲话要专心,能了解别人说话的内容。”课堂教学中很多情况下,大部分教师会通过听、说的途径来传授知识,学生听说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所以在“听”方面,必须要学生养成专心听别人说话、不插嘴、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的好习惯;在“说”方面则要养成把话说清楚、说完整,敢说、乐说的习惯;“读”要专心阅读、不要东张西望,要多思考,坚持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写”则要在书写上做到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写作方面要抓住把话写完整、连贯、通顺这个基本要求,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要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二十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的人。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独立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字、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查字典、随文识字等方式来自主识字;阅读方面,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变学生“学会”为“会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要注重课堂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辅导的结合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内容。课堂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但阅读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某一知识的重难点限制在40分钟,在教师的讲解指导和学生的理解掌握过程中去完成,这一完成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层次、情感体验、生活阅历等情况也限制在这一范围内,如果要打破这些限制,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增强学生的知识面,彻底某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一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课堂教学中是很难办到的,只有在课外阅读中,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如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对作者梁晓声做一番介绍,然后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章的写作背景为学习课文打下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抓住文中描写母亲语言、外貌、动作的句子来感受母爱的伟大。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只能局限于文中的主要内容。但学生在课外阅读或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梁晓声的相关小说以及另外一些描写母爱的文章就更能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了。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例子”。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课内的阅读教学。而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先生曾经提到“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所以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同样重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能起相辅相成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定有很大的帮助。

四、注重学科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勃涅斯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科是百科的基础,它又与生活紧密结合,涵盖的内容范围广,无所不包,各类新版语文教材就体现了语文的这一特性。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间的整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重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变无形为有形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由于生活面的狭窄、阅历浅、知识储备不足等原因,可能对教材所涉及的现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适时地将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可搭建教材与现实的桥梁,突破知识的难点。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钱塘江潮来之时那汹涌澎湃的画面,引导学生理解“只见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向我们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变无形的文字为有形的画面,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般感受“潮来时”的壮观。

(二)注重与艺术学科的整合,变死板为生动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文质兼美,行文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可对于情感积淀尚且贫乏的学生而言,让他们全面感悟作品丰富的内涵,就有点难度了。如果借助音乐、绘画这两种“催化剂”,教师就可以让语文课达到渲染情景、描绘事物的效果。如《小小的船》这篇课文想象奇特,又富有儿童情趣,如果仅仅通过文字让学生想象“船”与“月亮”之间的联系就比较抽象跟索然无味了,但教师通过让学生画一画小船与月亮,再给它们涂上明亮的色彩,并同时播放《小小的船》的乐曲的话,孩子们眼看绘画,耳听音乐,身体摇晃,就仿佛自己置身于弯弯的月亮之上,望着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了。就这样,死板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就更浓了,学习效果也更好了。

(三)注重与传统文化的整合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丰厚的历史底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展示语文课程中包含的各种传统文化因素,将其与传统文化做有机的整合,让学生能够从中受到情感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如三年级课文中就有一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组成,既有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写,让学生能够多个侧面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将其渗透到到生活中去,才能永久地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一绚丽瑰宝。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习惯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上课好习惯
重视课外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