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对儿童音乐剧融入少儿音乐教育的思考

2018-02-08 12:51娄红芳
中国音乐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音乐剧美育儿童

娄红芳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故事的陪伴,在故事中他们了解历史发展、社会百态,学到成长经验。当然讲故事的方式仅限于“听”和“讲”,这对于模仿和感受能力超强的少儿来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束缚。而儿童音乐剧这种通过集合音乐、舞蹈、表演、戏剧、文学、美术等艺术元素来“演故事”的综合戏剧形式,兼具趣味性、游戏性、广泛性、综合性和深刻性等特点,对于促进少儿的情感和创造力的发展,提升少儿美育的广度和深度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儿童音乐剧融入少儿音乐教育之必然

音乐剧教育(Musical-In-Education,简称MIE)是一种运用歌舞、戏剧等艺术的叙事方法、元素来完成少儿潜能开发与素质提升的新型教学方式。儿童音乐剧在很多欧美发达国家被列入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在中国也成为少儿成长历程中必不可少的综合技能培训项目。更为重要的是,儿童音乐剧融入少儿音乐教育能够达到教育儿童求真、向善、崇美的美育目的。从实际出发,将儿童音乐剧融入少儿音乐教育也是存在其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的。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

奥尔夫音乐教育从20世纪20年代发展至今,以其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教学体系之一。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并推广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后广泛运用于各年龄段的音乐教学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原本性”的核心理念,正如奥尔夫本人所言:“我的教育体系所持有的一切观念,不过是关于一种原本性的音乐教育观。什么是原本的音乐呢?它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人们必须亲自参与的音乐。”①也就是说,单纯地教学生歌唱技巧、识谱、视唱练耳、乐器演奏是不够的,还需要与舞蹈、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来进行。

(二)黎锦晖“儿童歌舞剧”中的美育思想

从20世纪20年代起,以黎锦晖为代表的早期音乐家所创作的儿童歌舞剧,将西方的通俗音乐与中国民歌、民族舞蹈相融合,成为中国儿童音乐剧的雏形。这打破了从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学堂乐歌的单一学习模式,同时秉承着蔡元培先生的“美育”主张,开始了长达20年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和培训。其中,《麻雀与小孩》《神仙妹妹》《小小画家》等作品受到当时儿童、成人的喜爱与广泛传唱。

(三)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义务教育阶段是儿童和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快速发展期,也是人生中接受音乐教育、提高音乐素养、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时期。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以往颁布的课标基础上,针对“综合性艺术表演”这一课程内容,将1—2年级的“歌表演”明确为“儿童歌舞表演”;将3—6年级的“有情节的音乐表演活动”明确为“儿童歌舞剧”;要求7—9年级的学生“学会表演简单的歌剧、音乐剧、京剧或其他戏曲、曲艺片段”。②以上均表明集歌、舞、戏剧、表演为一体的儿童音乐剧,是一种适应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并让其主动参与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能够提高少儿的综合能力,更能达到其人格塑造、陶冶情操、建立自信、发展健康心理的目的。

二、寓教于乐,学之以剧

寓教于乐,这里的“乐”包含两层意思,既同快乐,也同音乐,意为音乐能让人产生美感,给人带来快乐。儿童音乐剧恰恰将这两层意思包含在其中,通过适合少儿生理、心理和认知的剧本、唱词、台词、音乐、舞蹈、舞美等元素,将儿童特有的游戏与互动天性融合起来,实现在实践中学习的教育理念。

义务教育体系自诞生以来,其内在便有相对的局限性,很难完全兼顾个体需求,亦无法全面满足儿童各方面充分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家庭对孩子的较高期待。义务教育体系按学科形式组织教育内容,将知识分门别类构成学校里对应的各学科,使教育内容系统化、规范化,但这只是学科内部的系统与规范,学科之间的壁叠仍很难逾越。音乐剧这一形式打破了学科间的孤立状态,令多种艺术元素共生共融,实现了从单一学科的传统教学模式到多学科间互相促进的转变,使知识、技能和能力有机联系,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发挥的平台。

(一)重过程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他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一般来说,在表演艺术中演员居于主导和中心的位置,是戏剧的主体。但儿童音乐剧并非如此,它既具有表演艺术自身的规律,又有其特殊性,即美育导向,因此演出之前的培训、排练过程才是重中之重,处于主导的中心地位。

儿童音乐剧由剧本、唱词、台词、音乐、舞蹈和舞美等多种元素共同构成,它们彼此间相互交织、缺一不可。在义务教育阶段,将儿童音乐剧融入少儿音乐教育的途径多为音乐课堂,即在音乐课程内容中巧妙地植入音乐剧元素,并将教育、美育、心理等因素考虑在内,让学生体验在其中、创造在其中、享受在其中。同时,让家长摒弃只看结果、互相攀比的功利心,重视孩子体验的过程。

在一部儿童音乐剧中,歌、舞、剧三要素密切相关,让孩子能够用歌、舞、演故事这三者来提高综合素质,达到美育目的是我们值得为其努力的。

1.剧

儿童音乐剧既要符合孩子的审美观,又要结合时代性,同时还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从而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因此在剧本创作过程中首先要确立好主题。通常我们会选用一些童话故事、寓言以及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为素材,并从孩子观察世界的角度出发编创剧本,同时引导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为只有适合孩子思维特点的剧目才能成为启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原动力。

2.歌

儿童音乐剧中的“歌”,包含了背景音乐与歌曲,都是按照剧情发展、人物情感变化以及要体现的教育意义而创作的。言之不足以歌咏之,人物情感发生变化,情绪起伏波动,这时歌曲的表达便能够对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儿童音乐剧的创作而言,音乐是其中的主线,选择什么样的音乐,进行怎样的创作是关键。音乐由旋律、节奏、调式调性、曲式、和声等元素组成,能展现出丰富的情绪、情感,不同的人物角色可以通过不同的音乐表现出来。儿童音乐剧中的音乐多以歌曲的方式呈现,取材来自多方面。第一种是音乐教材中已有的,且具备一定故事情节的歌曲,比如“人音版”教材中的歌曲《小红帽》等可直接作为剧中曲目演唱;第二种是通过摹写的方式选取已有歌曲中的旋律,改编歌词使其成为新的歌曲;第三种是选取符合学生音域的器乐作品的旋律,进行填词演唱;第四种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能力进行歌曲编创。

剧中歌曲都是“戏”和“美育”的一部分,其唱词的编写是表现人物特点的重要手段之一,与戏剧情节、人物情感、矛盾冲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为其服务又受其制约。

演唱形式可以分为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形式。依托剧情的发展,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演唱的段落,选择演唱形式,比如独唱主要用于表现角色的心理感受,对唱用来表现矛盾冲突,合唱表达大家的齐心协力等,并且还要充分考虑是否能够起到开发童智的作用。

3.舞

儿童音乐剧中的“舞”代表了舞蹈和肢体,舞台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应该舞蹈化,其能够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是剧本、音乐所不能承载的。孩子在舞台上的舞蹈就像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在舞动。儿童音乐剧中的舞蹈更多的是起到表达人物情绪、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越是进入戏剧冲突高潮时,舞蹈的出现就越显得有戏剧张力。肢体表现也是“舞”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当我们用动作去表现一件事情时,它的过程是可以有若干种方式的。教师可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出多种可能性,使表演变得更加丰富,角色变得更加丰满。学生在舞蹈的肢体表达中学到的并不是多么高超的技术,而是给他们带来的气质与自信的提升。

对于孩子来说,在学习儿童音乐剧的过程中,要记住故事情节、台词,还要加入歌舞,这么多元素的融合,即便他们具有强烈的表现力,也是很难驾驭的,这时教师在缓解学生压力方面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转换思维,将歌与舞通过歌舞剧游戏的方式串联到故事的起承转合中,让学生轻松掌握。歌舞剧游戏的练习,有助于全方位地提高少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能够活跃思维,增强想象力,展现表演天赋,改善身体的协调性,同时在遇到社会问题时能够对应剧中角色,提高适应能力。

此外,舞美道具的制作是儿童音乐剧中交叉学科的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儿童音乐剧创作离不开舞美道具的衬托,在理解剧情的基础上进行道具与主题的搭配,注重道具的舞台表现力与实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初探,放大儿童音乐剧的美育功效。

(二)塑人格

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这样一个命题,即“人类的特性就是自由的自觉活动”,而传统的儿童教育过多地强调政治、经济、道德之类的社会功能,却忽视了儿童身体、心理、素质、审美之类的人本功能。③

少儿的人格特征具备可塑性和易变性,正确的引导与积极的影响能够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具备智慧、道德、审美的完整统一,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真、善、美。我国幼儿教育的先驱陈鹤琴说过:“幼稚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在健全人格塑造的过程中,音乐能够带给人熏陶,因此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对于少儿来说,如果没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再健全的美育也如同没有了灵魂。儿童音乐剧将少儿人格培养的若干方面进行了整合,使他们完成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心理进化,同时学会理解、尊重、合作、共赢,帮助他们按照“应该走的”人生道路自由前行。

(三)创思维

将儿童音乐剧纳入少儿音乐教育体系,从本质上打破了学科的单一性和封闭性,将学科间有机、有序地联系在一起,让少儿能够从传统教育之外获得一种思维模式的补充和校正。正如文硕先生在微信分享的文章《揭开儿童音乐剧的神秘面纱》中写道的那样:在儿童音乐剧教学中没有错与对之分,只有好与更好、哪个更合适;没有“死”读书、“瞎”背书,没有争当前三名的紧迫与恐慌,只有在儿童歌舞叙事中对想象力、创造力、合作、同理心、情绪管理、挫折调节、公关能力、表达能力等不同维度的能力进行综合挖掘与提升。未来,当他们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以后,也可以很快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当然在每个阶段,也应该具备接受不完美的勇气。这种为孩子的心灵播种多元与丰富的“IQ(智商)”和“EQ(情商)”能力的立体教育模式就是音乐剧美育体系。

(四)构师资

教师在儿童音乐教育中起到引导作用,是实施美育工作的核心,而儿童音乐剧又是美育的综合载体,因此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很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学科分类日益细化的情况下,所学知识虽然深入了,但横向的知识面、学科间的联系却越窄了。当今社会需要更多的掌握跨学科能力的人才,而面对儿童音乐剧融入少儿音乐教育的现状,我们需要对少儿音乐教育的师资进行解构与重构。儿童音乐剧包含多个学科,彼此之间相互交织,要求教师一定要重专业性,要能够系统地掌握儿童音乐剧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将现有的师资进行解构,再根据儿童音乐剧教学的要求重新构建,但这需要一个过程。笔者建议以两种方式进行重构:其一,近年来一部分中国音乐剧人将重心转移到儿童音乐剧的探索上,各学校可以通过戏剧教育课堂让音乐剧专业人士在学校展开教学,并让音乐教师参与其中;其二,开展学校专业儿童音乐剧师资的教学培训,系统、高效地提升音乐教师的歌、舞、剧综合教学水平。文硕先生说过:“没有具备最全面的儿童音乐剧美育操作能力的教师,一切美育的实践都是空谈。”

三、中国音乐文化精髓在儿童音乐剧教育中的传承

提起音乐剧的历史,很多人会认为音乐剧来自于欧美,将音乐剧史等同于美国纽约百老汇以及英国伦敦西区的音乐剧发展历史,而中国的音乐剧只不过是加了些“中国佐料”的舶来品。可哪一种是舶来品,哪一种是早已成型的音乐剧呢?比如中国的戏曲也是由民间歌舞萌芽的,其经历了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昆曲,最后到京剧逐渐发展起来,并由研究者寻其根源,梳理出其历史脉络。它一路发展而来并不是一直叫戏曲,但谁也不能否认其戏曲的本质特征。就像歌曲《说唱脸谱》中的歌词:“外国人把那京戏,叫作北京Opera。”我们叫京剧,但不影响国外用歌剧的角度去诠释和研究它。音乐剧亦是如此,它在我国最早并不被直接叫作音乐剧,但这不代表我们没有音乐剧,只不过我们借用了“音乐剧”这三个字来代表这种艺术形式。中国音乐剧也是由最初的歌曲叙事、百戏、角抵戏、歌舞戏、歌舞小戏、歌舞剧和戏曲等这些属于歌舞叙事范式的内容构成。因此,中国音乐剧包含了诗歌、音乐、舞蹈、乐器、说唱、滑稽戏、民歌、小戏、神话、游戏、童谣等各种元素,是根据不同时代的观赏需要不断升级“以歌舞演故事”的方式。④

中国儿童音乐剧史也是从早期到20世纪20年代以黎锦晖为代表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再到21世纪中国音乐剧再度繁荣并发展至今。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将我们本民族的音乐瑰宝融入现代儿童音乐剧教育中呢?现行的音乐教科书虽涉及部分戏曲内容,但大多只作为欣赏内容,那些濒临失传的歌舞小戏、民间音乐又由谁来继承和发扬呢?

因此,我们希望民间小戏、歌舞小戏、歌舞剧和戏曲专家将多年研究的成果汇集,按主题、类别,分年龄段循序渐进地融入儿童音乐剧的教育内容中,通过适当的音乐剧元素进行呈现,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少儿的音乐剧体系,让少儿在学习音乐剧的同时了解历史,并肩负传承使命,将中国音乐文化的精髓植入血液中。无论是从儿童音乐剧课程体系的建构还是到儿童的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但这项工作确实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中国的音乐剧虽然在21世纪得到发展,但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我们本国的音乐剧并不被外国人看好,而很多中国人还在膜拜欧美的音乐剧,使得大量的音乐剧人才纷纷以美国、英国为最终目标,人才流失严重。中国目前虽不是音乐剧强国,却是一个音乐剧资源强国,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将这些音乐剧资源在儿童音乐剧中进行整合,通过不断的积累、完善,在少儿的美育中运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代人成长为时代的主人,他们会让中国音乐剧跻身于世界,让外国人瞠目,让世界了解中国音乐剧,让中国成为音乐剧强国。

结 语

儿童音乐剧融入少儿音乐教育,通过歌、舞、剧多元素的综合,广泛吸收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建构适合中国儿童的音乐剧教育体系,对提高少儿的综合素质及美育有着重要意义。西方儿童教育界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中国音乐剧人一起努力吧!

注释

① 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编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9—20页。

③ 文硕《整合:中国儿童音乐剧的宏观走向》,详见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430930102wsj0.html.

④ 文硕《中国音乐剧的世界强国之路》,《中国艺术报》2016年8月5日第3版。

猜你喜欢
音乐剧美育儿童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音乐剧新闻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美育教师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爆笑音乐剧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