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践行课标新理念(下)—如何在教学中培育与发展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2018-02-08 12:51杜宏斌
中国音乐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素养音乐艺术

杜宏斌

二、强调音乐实践活动,提升艺术表现素养

艺术表现是指通过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活动,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

艺术表现在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中是最直观、最易显现的,也最易引起关注的音乐基本素质和能力。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种艺术门类,艺术表现素养需要通过不同的音乐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培育和发展,《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这方面做了强调。如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的“强调音乐实践 开发创造潜能”一项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程各模块教学,通过聆听、歌唱、演奏、编创及综合艺术表演等多种实践活动得以实施。对音乐实践的突出强调,应贯穿全部音乐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应深刻理解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将艺术表现素养在艺术实践中形成和提升的教育理念,贯穿全部音乐教学活动的始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歌唱(包括合唱)、演奏(包括合奏)、音乐编创、舞蹈、戏剧以及其他综合表演活动,享受音乐实践活动的乐趣,不断积累音乐的实践经验,培养音乐表现技能,促进学生艺术表现素养的提升。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除“音乐鉴赏”之外的五个必修模块均包含两部分实践内容:其一是通过观赏经典作品或名家表演,激发学生艺术表现的欲望和兴趣;其二是通过演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或音乐编创活动,使学生享受到音乐表现的乐趣,同时逐步提升音乐艺术表现技能,增强艺术表达自信。无论学生从中选修哪个模块,都应兼顾这两部分实践内容。这里之所以强调要观赏经典作品或名家表演,笔者认为其体现了两层意思:其一是指艺术实践活动不仅包括表演和音乐创作等活动(如歌唱、演奏、舞蹈表演、戏剧表演、音乐编创),还包括音乐聆听和鉴赏在内的音乐学习内容,所以说,聆听和鉴赏也是音乐实践活动中的一部分内容,是培育和发展学生艺术表现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二是指音乐的表现素养不仅体现在歌唱、演奏等表现技能上,从素养的角度来理解,艺术表现素养中的实践能力还包含所掌握的音乐知识、音乐的审美感知与体验、音乐的文化理解和认识,以及对音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音乐的思维与创造等方面,这是一种综合性的品质和能力的体现。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艺术表现素养的教学中,不仅要关注表演技能的训练,还要通过聆听和鉴赏经典作品或名家表演,激发学生艺术表现的欲望和兴趣,丰富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水平。无论学生选学哪个表演模块,都需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当然,艺术表现素养的培育主要是通过各种音乐表现形式来得以实施,“新课标”在课程设置中依据音乐实践活动的不同表现形式设计必修课程的主干内容,基本上涵盖了音乐表现活动的不同形式,如歌唱、演奏、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音乐编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延伸,形成对应的选择性必修模块(包含合唱、合奏、舞蹈表演、戏剧表演等)。所以,教师要加强这两类课程的有机结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音乐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掌握相关的表现知识和表现技能,领悟音乐的独特美感和情感内涵,提高艺术表现的素养。

此外,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音乐基础出发,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学习平台和展示艺术表现素养的空间,营造校园艺术文化氛围,为合力提升学生艺术表现素养创造条件。“新课标”提示:可以根据学生基础、水平和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不同门类和不同层级水平的艺术表演社团或小组(如班级表演组合、跨班级或跨年级表演组合、学校艺术社团),以保证兴趣爱好不同、需求不同、水平不同的学生各得其所,各有所获。

三、置身音乐文化语境,增进文化理解素养

文化理解是指通过音乐感知和艺术表现等途径,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

那么,音乐艺术又包含了哪些方面的人文内涵呢?参考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音乐人类学研究专家洛秦,以及浙江音乐学院杜亚雄等教授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音乐文化。第一种是物质文化层面的,像乐谱、乐器、声音的物理属性、音律的数学关系、心理和生理影响的指标等。不同民族的乐器一般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像汉族的古琴、蒙古族的马头琴、维吾尔族的热瓦普等都代表了不同的音乐物质文化;民歌的音调与地方方言语调的关联也体现了一种音乐的物质文化。第二种是精神文化层面的,不同的音乐体现了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内涵和思想观念,像音乐哲学思想、审美、历史、宗教、地域、民族、民俗民风、伦理道德等。如古琴音乐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那种含蓄、清高与独立的特性;《黄河大合唱》表现的是在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中华民族前赴后继、英勇抗战的献身精神等。第三种是制度文化层面的,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因素影响着音乐的属性和形式,也会相应地形成不同的音乐文化制度,像音乐的律制、调式音阶等。如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中国五声调式的“合和性”,反映的就是一种追求“和谐”与“大同”的社会制度;中国民族音乐创作手法中常用的“换头合尾”,其实也是一种“求同存异”的文化制度的体现。①

此外,音乐实践活动的形式或行为方式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音乐文化。世界上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音乐活动形式,如我国许多民族的歌圩、歌会和美国印第安人的帕瓦一样,这些音乐活动形式都体现了各民族的音乐文化特色。不同文化观念影响下的人群,在音乐行为方式的表现上也会呈现出某些不同的特点,如非洲鼓乐强调的是人人参与,因此它的音乐常常是多声部、多线型呈现的;印度尼西亚的安格隆在演奏中常常需要多人互相配合,讲究的是紧密合作;中国戏曲剧种繁多,不同角色在身段、步法与手势上都有很多特殊的要求,在音乐表现行为方式上也体现了不同音乐文化的差异性。

音乐的形态特征也属于音乐文化范畴,比如世界各民族采用的不同记谱法,反映出各民族音乐的不同形态。作为民族音乐学重要研究对象的音乐形态,其内容分为两大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不同的风格;第二个层次是不同的构造。音乐构造的基本要素包括音乐的结构、润腔方式、音律、音列、音阶、调式、旋律型、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和声、支声、复调、曲式、织体等各个侧面。②各个民族独特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构造的基本要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调式音阶、支声复调的织体形态、板腔体或曲牌体的音乐结构等都体现了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特征。

综上所述,音乐文化理解包含了对音乐所蕴含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对音乐活动形式、行为方式、音乐形态特征中所体现或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感悟。它是一种运用理性思维对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的认识和评价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有意识的音乐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引导学生立足自身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对音乐的感性体验和艺术表现上升到理性认知和辨析,增进文化理解素养。”

音乐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简单的音乐加文化,也不是把文化从音乐中剥离出来,脱离音乐本体孤立地进行文化教育,而是把音乐置身于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去感知、体验和理解。文化语境原本是语言学科的概念,现将它引入到音乐文化中来,意为与音乐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情景、情境、时空环境、音乐传统与规范等内容。因此,对不同文化语境的音乐艺术人文内涵的理解,就是对处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情景、情境、时空环境以及音乐传统与规范中的音乐人文内涵的理解。反过来说,它又能让我们了解不同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也就是“新课标”中所提及的“音乐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两个方面的内容,音乐在文化中,文化也在音乐中。实际上,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从音乐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两个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作品,挖掘音乐中的文化特征,引导学生感悟和理解音乐中的文化。同时,也可以从社会现象、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地域文化等方面探讨文化中的音乐特征,引导学生理解两者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更好地理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历史、不同地域等条件下的音乐。我们要把音乐置身于相应的文化语境中去解读、分析、理解,而不能脱离了特定的文化语境单纯地把音乐要素剥离出来进行解析。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音乐文化的整体理解,增强文化理解力。

案例2 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

该乐章的引子部分是铜管乐奏出的号召似的战斗性旋律主题。音调中“糅”进的《东方红》动机象征毛主席、党中央发出的战斗号召。钢琴弹奏的华彩乐句之后,出现了《保卫黄河》的旋律主题。这是一段斗志昂扬的进行曲音调,表现了中华民族前赴后继、英勇不屈的献身精神。随着乐曲主题的不断发展,音乐展现了一幅幅抗战的壮烈画面—战马驰骋,硝烟弥漫,抗日军民英勇杀敌,音乐情绪此起彼伏。当《东方红》主题出现时整个乐曲达到最高潮,这是在讴歌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在乐曲结束前,作者巧妙地把《保卫黄河》《东方红》和《国际歌》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有机联系,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

在欣赏这首作品过程中,如果学生不了解乐曲的创作历史背景,不了解乐曲中出现的《东方红》《国际歌》音乐的特殊含义等相关文化语境,那么他们也就无法真正理解、领悟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和意图。

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同各个模块的教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通过音乐鉴赏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体验中国传统音乐和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不同的风格、文化特征;认识、理解各种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感知音乐艺术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领略世界的各民族音乐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对不同音乐风格的感知力和判断力,进而理解音乐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热爱我国的传统音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歌唱、演奏、音乐编创、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这些教材都包含了对题材、体裁、风格、表现形式、音乐要素、表现内容、相关文化等方面的感知、体验、赏析、理解与表现的教学要求,这其中就有文化理解方面的内容。因为不同地域、民族、时代创造着不同的音乐文化,并在音乐作品题材、体裁、形式和风格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学生在学习和了解这些内容的同时,也是对不同音乐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过程。

因为音乐文化体现着音乐与其他领域之间密切而广泛的联系,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使学生在不同学科的横向联系中增强文化理解力。如音乐与语文、历史、政治、外语等的联系与综合;音乐与姊妹艺术或其他艺术的联系—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与绘画、文学、建筑、雕塑等;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与历史文化、地理文化的联系;音乐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习俗的联系;音乐与现代科技、现代媒体的联系等。

通过这些途径,让学生从所感知和表现的具体作品中,理解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从文化角度关注音乐作品和音乐现象,认知作品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风格特征,熟悉和热爱中华民族的音乐创造成果,探究其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并能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树立平等的文化价值观,拥有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人文情怀。

当然,以上是根据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在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各有侧重地阐述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任务。但我们应认识到,音乐学科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是紧密关联、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相互促进、交叉融合的,不是割裂、独立存在的。因此,在全部的音乐教学中,虽然音乐活动的形式、模块的内容各不相同,但教师都应该关注学生在这三个方面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只有这样,学科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实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至于成为概念化的空泛要求,凌虚蹈空,无从落地生根。

注释

① 洛秦著、罗艺峰导读《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69页。

② 杜亚雄、陈景娥编著《外国民族音乐》,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猜你喜欢
素养音乐艺术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纸的艺术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