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肖红 张书勉
美国第三党由来已久。若从最早成立于1832年的反共济会党算起,美国第三党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在美国政治生活中,曾出现过美国社会主义劳工党、美国共产党、绿党等诸多第三党,少有间断。1924年威斯康星州参议员罗伯特·拉弗莱特的改革党、1968年乔治·华莱士的美国独立党,以及2016年加里·约翰逊所属的自由党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美国史上从未发生过第三党超越主流政党在总统竞选中胜出的情况。究其原因,与第三党在美国政治生态中,面临无法逾越与突破的困境,致使政治影响力有限等存在较为密切关联。
不同的历史时期,美国第三党所处的困境虽有差异,但从总体上看却大致相同。这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表现得格外突出。对比分析2016年与196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第三党的各自表现,可以发现,选民面临“别无选择”尴尬的2016年大选和“反动性”第三党狂热搅局的1968年大选,其实殊途同归,两次大选中的第三党在时代背景、候选人资质、竞选结局等方面,都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在美国总统竞选中,第三党的加入可谓美国政治生态中的一种非常态的政治现象,是特殊时代的产物,通常只在美国社会出现认同裂痕时才有“出线”的可能。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与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各有千秋,在此情形之下,约翰逊和自由党名落孙山自在情理之中。所谓“情理”是悬在美国民众和各路竞选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即本就岌岌可危的社会认同,在2016年出现了不可弥补、颠覆性的断裂趋向。
在美国总统竞选中,候选人的从政经验是选民考量其资质的一个重要标准,有从政经历的候选人实现其竞选目标的可能性要高。从政经历可使候选人更擅长筹集选举经费,善于把握出席重大场合的机会,注重通过免费邮件等方式与选民互动,由此更容易获得选民的信任和支持。
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为自由党冲锋陷阵的约翰逊是企业家,原为共和党成员,其主要从政经历是在新墨西哥州担任州长。威廉·韦尔德作为自由党内与约翰逊搭班的副总统候选人,也曾担任州长职务。参加196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美国独立党候选人华莱士来自美国深南部阿拉巴马州,自1946年起曾连续两次入选州议会。在1962-1976年间曾四次担任。同为第三党候选人,约翰逊、韦尔德与华莱士三人都有担任州长的经历,却都与总统宝座无缘,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出现在公众视野范围内的机会较少。
相比较而言,2016年大选中“圈外人”特朗普从商界跨界到政界,却“意外”赢得了电视辩论的入场券并最终获胜。原因在于,特朗普拥有雄厚的资本作财力支撑,在奉行金钱至上原则的大众媒体中颇受青睐,加之特朗普本人热衷在“推特”等网络平台狂秀个人观点,增加了“曝光率”。
在美国政治生态中,多数第三党仅是为了选举某个候选人而存在,在该人的带领下,着手制定竞选计划,努力为总统竞选创造和争取有利的平台。第三党及候选人自筹资金或者自掏腰包用作竞选经费等的做法,可谓勇气可嘉。但随着竞选压力日趋增加,第三党候选人通常并没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其政治纲领亦得不到多数民众的认可,在总统竞选中落败自是难免。尽管如此,2016年约翰逊的自由党和1968年华莱士的美国独立党,在美国总统竞选过程中的表现,仍值得称道。
2016年11月,向来不被媒体和民众看好的“外行人”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这成为美国进入21世纪以来最扑朔迷离、最难预测、最具戏剧性的一次大选。鉴于希拉里和特朗普在竞选中表现平庸,选民对其质疑不断,部分民众一度将目光转向第三党。在当今美国,名目繁多的第三党的实际注册党员数少得可怜,仅有自由党和绿党的注册人数超过10万。据统计,自由党注册党员人数超过20万,稳居美国第三党榜首。在2012年大选中,自由党在约翰逊的带领下取得佳绩,赢得125万张普选票,占当年选票总数的1%,是该党自1971年成立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除了在少数地区和个别城市偶获成功外,第三党在其他地区毫无建树,更无法撼动两大党在美国政治生态中所占据的主导地位。
20世纪60年代初,华莱士揭竿而起组建美国独立党,并参加了1968年总统大选。华莱士竭力利用普通民众的“认同危机”,煽动其焦虑情绪和挫败感,为自己政治大厦的构建添砖加瓦。在对美国独立党和华莱士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进行综合考量评价之后,被华莱士的煽动手段所吸引的支持者们,出于自身利益等的考虑,放弃初衷转投民主党或共和党阵营的不在少数。
在美国政治生态中,第三党面临无法逾越与突破困境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类:
长期以来,美国第三党活跃于美国政治生活中。可诸多内在原因,使其在美国总统竞选中屡遭失败。
1.竞选资金的缺乏
“在美国,金钱被称为进入白宫的钥匙。”[1]1990年代以后,美国总统选举中的商业化、金钱化色彩有增无减。2016年,美国各种选举的经费开支已高达30亿美元,各个党派在不违反宪法的前提下竞相吸收各种政治献金。美国法律条文中有这样的规定:“对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至少各给2000万美元的资助,而对第三党,只有其候选人在上次竞选中获得普选票超过5%,才按比例给点资助,否则不给。”[2]第三党既没有根深蒂固的组织体系,又没有强大的资金链,更没有吸引大财团主动为其捐钱的能力,捉襟见肘的情况多有发生。第三党的竞选资金短缺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其党魁便不敢贸然在竞选中一掷千金,更有甚者在竞选初期就因财务拮据而选择激流勇退。
2.激进、狭隘的政治主张
第三党提出的政治主张,在美国某一个区域或更大范围内难以被数百万计的选民接受。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主党与共和党的优势在于懂得如何以开放的心态、实用主义精神和扬弃的原则,对第三党政治主张适度吸纳,导致第三党在选民中无法构建长期稳固的心理认同,组织基础十分薄弱。这就扼杀了第三党在主流政党的夹缝中求生存的可能,遑论得到选民的关注和重视。
3.组织基础构建的薄弱
第三党候选人对自身资质和组建、发展政党所需具备的组织条件并没有足够的认识与明确的定位,多数人生活在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幻想中,自认为对某些棘手问题有所关注与思考,就可自诩为“行动派”。实则不然。部分第三党候选人以思代行的自我安慰式做法,使其很难得到大量选民的支持。第三党选民的主要来源是社会地位不高、工资较低、生活艰难的边缘群体。而在美国总统大选中政治表演成分与日俱增的情形下,这些边缘群体通常能力有限,为所在的小党营造的舆论环境并不理想。就美国第三党自身来看,组织内部日益分散、利益诉求不一致及对选民的疏离,极易造成第三党组织基础的塌溃。
美国政治生态中第三党上升困境的外部原因,与美国总统选举中的制度障碍、大众传媒深度介入政治及民众的参选心理等,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1.美国政党政治的制度性障碍
第三党应对的一大挑战是如何获得选举资格。在美国,要获得某一职位的候选人提名资格,必须遵照选举规则和程序,历经党内预选阶段方可实现。这一制度使党内与党魁抗争的人无需组织第三党,只需努力通过预选赢得提名,就有望成为总统候选人。美国政治中独特的提名进程是第三党必须面对的结构性障碍。在美国,各州对候选人的基本要求一般包括拥有一定数量选民的联名推荐、金额不等的注册费。仅上述两条规定,就使不少小党无法达标。此外,在美国总统选举中,第三党获胜的可能性还受美国各选区选举人团制和相对多数制的制约。美国宪法第12修正案规定,总统的产生要根据选举人团的选举结果决定。就全国来说,新当选总统在538张选举人票中的得票率必须过半。具体到各州,依照“赢者通吃”原则,确定选举人票的最终归属。[3]第三党在获得各州选举人票已是非常困难,更不用说以绝对多数选举人票数赢得总统宝座。
2.大众传媒的深度介入
1960年代以来,媒体在政党政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政党对媒体尤其是电视等可视化媒体的依赖与日俱增。此时媒体带给政党政治的负面作用也开始显现。近年来,美国主流媒体与政党政治关系复杂、盘根错节,主流媒体扬长避短的宣传和报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民众的误导。媒体经营者以获取利润为最终目的,奉行金钱至上的信条,资金充裕的民主、共和两党更容易与之沆瀣一气。此外,当局对媒体监管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监管,也无法对媒体的报道行为提出要求与约束。资金拮据的第三党自顾不暇。所以,第三党不被广大选民知晓自在情理之中,其败选也在意料之内。
3.参选民众的心理
民众是美国总统选举不可或缺的主体,其心态变化和政党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总统大选的走向。美国民众的民主意愿却参差不齐。
“在美国选民灵魂深处有一个价值观,对‘可衡量的伟大和数量的巨大’的崇拜,习惯用现象的数量去衡量它的价值。”[4]选民参加选举的目的性很强,只为推动自己所希望看到的改革,或者排除其感到痛苦的某些不便后,才更乐意把其利益诉求同主流政党绑定在一起。尽管特朗普有德不配位之嫌,但与得票极少、未来并不明朗的第三党候选人相比,选民认为特朗普或许能够帮其解决一些问题,至少可以让其实验尝试。
在现在的美国政治生态中,第三党生存在共和、民主两大党的夹缝中,实在难有出头之日。凡此种种,严重阻碍了美国第三党发展,使其难以图存,突破路径也似难以寻觅。
2016年,两大党竞选经费超过10亿美元,已是1992年1.14亿美元竞选资金的数倍。对财大气粗的特朗普等人而言,这实在无关痛痒;对“志大财疏”的第三党候选人来说,却是难望项背。
如在弗吉尼亚州,要把名字列入该州的选票上,参选人必须在本州的11个选区征集到10000个签名,并且每个选区至少要400个。签名人必须提供地址及详细的身份资料等信息,出现任何一项纰漏,签名就作废。这就使资金与人手有限的第三党候选人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甚至步履维艰。
两大党组织建构相对完备,已构建出包括筹资者、院外说客、思想库、咨询顾问、谈话主持人及草根活动分子在内的有效组织网络,以筹集竞选经费,制定竞选策略。第三党的先天不足使之无法与两大政党相提并论。所以,多数第三党总是昙花一现,随着其候选人失去选票市场,极易面临分裂、解体,有的直接被两大政党分化、吸纳。
两大党与第三党之间亦相互角力。在此过程中,两大党不断吸收第三党的许多政治主张、施政纲领,从而使第三党及其候选人在民众中愈加失去吸引力。处在这样一场优存劣败的博弈游戏之中,第三党候选人要想打破这种近乎僵化的政治平衡态势,在竞选总统上取得“零”的突破,依然任重道远、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