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平 唐海潇
当前我们党执政的国际话语权与国际形象,对于党的国内执政和参与国际社会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英美主流媒体报道评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研究视角,研究它们对国际话语权的把控及其所描绘出的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从而希望对我们党建构国际话语权和提升国际形象提出一些参考。
本文主要选取英美国家一些最有影响力报刊杂志,通过内容分析法,审视英美主流媒体涉及中国及中国共产党的报道和评论文章,着重探讨其文章的内容、主旨及其倾向、特点等。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是英美主流媒体报道评论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1.关于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本体认识。当前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一是,中国共产党是正在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修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二是,中国共产党已成为被资本主义化的执政党;三是,中国共产党仍处于权力高度集中的“极权主义”状态。基于意识形态争夺的需要,很少有文章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作出准确定位及其阐释。
2.关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它们对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发展很是关注,但多凭空想象、歪曲评判或荒谬猜测,比如它们认为中国当前“已经走到了一个拐点,未来十年政治经济可能会面临四条道路选择:一是强硬的专制主义、有限的改革和相对的停滞;二是新极权主义;三是软专制主义;四是半民主制度与成功改革。”[1]
3.关于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它们关注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提法,对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新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进行了较多的报道和评论。其中,又有曲解。比如,针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有文章却评论为,“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强大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是公共生活的主宰者(arbiter of public life)”。[2]将我们党为人民谋美好生活的执政愿景,解读为干涉公共生活。
4.关于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的宣传与管理。它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宣传会取消社会个体独立思考能力;它们不清楚,在中国这么一个发展中大国,执政党通过宣传从而形成全党全社会合力的正当性和必须性。它们把中国共产党依法加强对各类媒体思想言论的管控,解读为对言论自由的限制。
1.对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会议和重大活动方面的报道。比如,英美主流媒体高度关注、全面分析和评价了党的十九大会议方针政策及其所传达的中国发展趋势。
2.对中国共产党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少数民族政策的报道,其中对新疆、西藏的少数民族问题、对港澳台政策的报道尤为注重。
3.对国内突发事件、灾难性事件和其他重大事件中党和政府的作为表现的报道。比如,它们对中国共产党面对汶川地震,进行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以及对禽流感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置,普遍给予了好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大灾难和重大事件处置上的执政能力和国际形象;对雄安新区的设立,它们普遍给予了关注,有的认为,雄安新区定位为创新型现代化国家的心脏区域,将会成为未来中国的“硅谷”,雄安新区的发展将会讲述一个未来新城市的故事,等等。
4.对中国共产党具体执政行为的报道和评论。这些报道和评论大多具有失准、失衡的特点,有失新闻评论客观性,文章中还夹杂着自身矛盾。它们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行为既有一定的认可、赞扬,并透露出某些羡慕,但也同时存在着较多的指责、批评和怀疑。
它们在事实面前,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绩效,但依然使用西方模式和西方价值观去评判、评审和指责中国的成功。总体上,它们认为,中国共产党取得如此伟大执政绩效“是野蛮生长的结果”。[3]
1.政治领域。它们很注重报道我们党组织领导模式、民主政治发展、预防和遏制腐败等方面的话题,其观点基本上是毁誉参半。它们还经常将党的执政合法性与中国的经济增长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认为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倚重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经济领域。它们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进步和普通群众生活水平已经极大提高;但又经常有文章丑化中国普通群众生存发展状况。
3.文化领域。它们怀有文化价值观优势心理,认为中国在崛起中,中国软实力和中国文化价值观没有起到重要作用。比如,它们认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应该成为创造力和革新的孵化器,但是中国教育很可能依然是阻碍中国未来发展的瓶颈”,“中国大学依然走的是死记硬背道路,强调循规蹈矩,缺乏思维创新”。[4]
4.社会领域。它们关注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看到了中国社会即将面临老龄化的危机;它们关注中国社会中产阶级,认为中国中产阶级随着他们财富的增长,会要求提高其政治社会地位;它们关注中国社会的贫富悬殊问题,认为中国当前是世界上“基尼系数”最高的国家之一。
它们主要报道和评论的有:
1.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它们对我们党重要人事变动、换届选举、党组织结构及其权力职能等,都抱着极大的兴趣去关注、去猜想,并常常有意地忽视我们党选举和任用领导干部的程序正当性和合法性;对私营企业中党组织的发展,它们认为是党组织影响、干涉了企业独立自主经营管理;它们认为党在中外合资等“三资企业”中开展活动是对企业的威胁。[5]
2.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它们对我们党所进行的系列重大思想作风党建活动,给予了高度关注,大多表示了赞同。但同时,又将我们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曲解为形式主义,认为只是一种思想宣传控制。
3.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建设。它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越来越重视制度建党,纪检制度越来越严密。但是,它们基于自己的偏见,对我们党的一些党内制度和相关国家法制,并未给予深入的研究分析;它们还认为,党的制度要求对于党员干部是一种清教徒式的高要求。
4.关于中国共产党党内反腐败。它们对我们党自十八大以来严厉反腐及其成果,都普遍表示了赞同。但同时,它们又对我们党的反腐败目的进行了片面性的或歪曲性的解读,对反腐败根本效果和可持续性表示怀疑。
当前英美主流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主要有以下特点。
1.涉及党执政的纯政治性报道的比重,在逐步下降。经粗略统计,20年以前的纯政治类相关报道占该类报道总数的55%以上,时间越往前移,占的比例越高;最近10年间,这类文章的比例已经逐步低于40%,而关于中国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方面的报道比重在逐步上升。
2.英美主流媒体观点错误百出,其偏见迭出不穷。它们把中国构建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为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杂糅;[6]常无视全国广大群众对党和对党中央高度拥戴的事实,错误地研判中国社会广大群众与党处于疏离状态。[7]
3.英美主流媒体常以一种心理优势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比如,它们常指责中国民主化改革进程缓慢,政治改革停滞不前。
当前英美主流媒体的涉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观点定调,主要是英美媒体的驻华记者或者研究中国问题的西方专家、学者所撰写的文章所形成的。他们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及其从事的伟大光明的事业,往往有着传统性的误解和思维惯性的推论。它们也会适当地参考、转述一些中国党政机关的媒体报道。
由于英美媒体人擅长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偏好分析和阐述观点。缺乏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政治生活和中国社会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他们主要是通过一些肤浅的采访活动,收罗一些信息材料,凭其分析、推导和判断。这就使得他们关于中国共产党及其执政的报道,主要以言论的体裁出现,缺乏实时客观的新闻报道,更缺乏深度分析文章。
英美主流媒体的基本报道立场一直没有明显改变,报道和评论常缺乏足够的中立客观性。
1.基于其本国利益。所有的英美媒体根本上都是为本国利益服务的。比如,2017年12月美国特朗普政府推出了“新国家安全战略”,该战略包括四个主题,其中一个就是“推进美国的影响力”,[8]该战略明确了其主旨,就在于“恢复美国在全世界的有利地位,并建立美国伟大力量”,而这个“伟大力量”就包括美国价值观在内。可以说,这个战略进一步强化美国媒体“推进美国的影响力”重要角色。
2.基于媒体自身利益。英美主流媒体作为一种文化企业,必然追求自身利益。它们只有保持强烈的批评性,才能获得受众的聚焦,从而获得最大化的利益。
3.基于西方社会价值观。英美主流媒体往往把中国社会价值观视为怪异,甚至对一些中国社会正能量也进行曲解。比如,《纽约时报》评论中国“冰花男孩”新闻,就很能说明问题。[9]
整体上看,在英美主流媒体一些报道中,当前中国共产党是逐渐转向务实改革的非单向度的执政党。有的文章认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绩效明显好于世界大多数执政党,党的自身建设也可圈可点,党内反腐败成绩,我国领导人在国际舞台展现的优秀形象,等等。以往那种纯粹的抵制、憎恶、仇视和抹黑的文章开始越来越少,而在复杂的情绪里夹杂着些许好感和好评的文章越来越多,也存在着强烈的隔阂和质疑。
比如,2018年1月8日《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中国帝国复兴》(《A Chinese Empire Reborn》)就是一个典型例证。作者举例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中国雄伟耀眼的建筑和标志着中国雄心的奥运会开幕式让外国领导人看得目瞪口呆;奥运会结束后,紧接着发生了美国金融体系崩溃和全球经济危机,而中国经济却持续增长,这不仅支撑了全球经济,也支撑起了中国官员心中的信念:中国经济和政治体系可以与美国匹敌。接着,作者笔锋一转,认为,中国正在以某种方式在塑造世界,“中华新帝国”出现,与其说靠得是中国的思想或当代文化的吸引力,不如说是“共产党行使硬实力,包括经济胁迫的结果。[10]这类文章充满了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和平崛起的“羡慕嫉妒恨”,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崛起强大的担忧。
鉴于前述情况,我们应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话语体系,树立好维护好党执政的国际优良形象,以利于党的国内执政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1.突破西方话语体系障碍,构建顺畅沟通国际社会的中国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的国际社会话语权,必须突破甚至“终结西方话语霸权,方可迎来中国话语的决定性复兴”。[11]解决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偏见和“西方文化优势地位带来的认知偏差”,从其弱点寻求突破。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存在的弱点主要在于,“一是受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影响,孤立、静止地看待问题……二是居高临下、以己度人,套用西方的模式和经验观察世界。”[12]因此,它们忽视或无视中国实际国情、党情和社情,拒绝承认人类社会不同国家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以旧眼光和旧思维,抱着自以为是的西方政治优越感自说自话。只要我们抓住这个弱点,充分自信,持之以恒地以充分的事实和真相,予以充分地辩驳,必然能逐渐突破话语障碍。
要加强中国在国际社会话语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13]以中国论述说服世界。在话语体系建设上,既要自信,又不画地为牢,不自我孤立,主动去迎接西方价值观、意识形态的挑战、争锋,要有与西方相容并包、求同存异的胸怀气度,用中国智慧、中国真诚和中国思想,去说服世人、感动世界。
要加强在国际舆论场的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专业力量。我们必须建立专家队伍,培养他们成为英美主流媒体文章的重要撰稿人,并加强与国外媒体及国外相关专家的交流,以理性的说服和价值的共鸣,影响英美媒体及其专家的观点。
2.大力改善对外表述方式,实现党的话语体系对外有效传播。我们要考虑中西方思维和语言的差异性,采取相应对策。
表达方式要适应西方语言思维习惯。从形式上看,中西语言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的主观性思维,是整体的、综合的、概括的思维;而英美人的思维模式,是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抽象概括的客观性思维,是个体的、发散的、分析的思维。我们的对外英文文章,在语篇和句法上,要适应英美读者的阅读和语言表达习惯。
表达方式要生动活泼、简洁明了。英美主流媒体的政治新闻和政论文章,都具有简洁明白、阐述特点,甚至常使用列举的方式,直接把需要阐述的要点罗列出来。
词汇概念要准确易懂。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概念和术语,在中文里有着深刻微妙的含义。要避免生硬机械翻译,要力求精确易懂。
3.对来自西方媒体的一些负面报道,既不“失语”,也不“失态”。不“失语”,就是在国际话语场和舆论场上,我们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全面揭示出我们党执政的客观事实,反映出党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执政实质。不“失态”,就是面对西方媒体的批评和指责,要自信,坦然对待,有平稳心态,认真应对,亮出客观事实真相和事实逻辑,并实现有效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14]这种情况影响着我们话语表达和话语权实现,而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决定影响力。
1.讲好中国共产党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故事”,以中国论述说服国际社会,着力解决“有理说不出”难题。要主动打通中外的双边话语体系,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着力推进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际普遍认同。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人类社会璀璨的思想硕果,发出璀璨的光芒,争取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要逐渐弱化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减弱西方社会在价值观上的心理排斥和心理拒绝;要逐步形成一些人类社会增信释疑、同气相求、求同存异的共识和情感。
要畅通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推动全社会普遍地参与讲述一个美好真实的中国。我们既要有党和国家高层人士、专职涉外人才进行国际交流对话,更重要的是要推动全社会各界普遍地全渠道参与,向国际社会大量地、真实地传达出中国社会发展信息,让国外受众去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去理解一个复杂多元而又美好进步的中国,从而推动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更好地走上国际高台。
2.加强与国际媒体交流沟通,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全面深刻准确的理解,着力解决“说了传不开”难题。要以政治营销思维,提升中国话语表达,刷新和打造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品牌,促进国家元素、执政党元素、文化价值元素承载到具体的人物、具体的新闻、具体的事件中去。要改“硬推销”为“软广告”,适应当前国际舆论的话题表达方式,将政治传播通过“夹带”途径,嵌入经济、社会、文化和娱乐等话题内容,真情而巧妙地说好中国故事,讲出中国价值。要大胆使用先进的营销传播新技术、新手段,大力提高传播效率和传播效果。要适应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要求,“把握社交媒体和移动终端迅速崛起的大趋势,更加注重传播形态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多元化、分众化”。[15]尤其注重运用海外网络平台,重视西方Facebook、Twitter、Google、YouTube、Wikipedia等新媒体平台的运用。
3.着力改变西方社会对华旧有观念思维,推进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和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宣讲和推介,形成“听了还想听”宣传效果。要充分挖掘和提炼好“故事”素材,拿出能说服人、有吸引力的“中国故事”,要多从小事件、小人物、小故事去透视、折射出大时代、大事实、大变化。要深入广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确立社会主义文化和价值观的吸引力。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精神标识。我们要多多地以国外孔子学院类似的方式,深入地、精细地、贴近地去传播推介中华文化,从而提升社会主义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吸引力。要宣传推介好中国的发展变化,确立国际社会对中国社会未来美好期待的吸引力。
中国共产党找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人类社会发展寻找到了一条有着光明前景的中国式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相生相利、合作共赢、共谋福祉的中国方案,等等。这些都亟待国际社会深度认同。
1.推进国际舆论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广泛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最具备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性,蕴含着人类社会的最大人道公平性”。[16]关键是在国际舆论场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理论、价值观很好地阐释清楚,传扬出去,争取获得最广泛的国际认同。当前在英美主流媒体上,很难读到正确客观地积极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章,尤其是比较令人信服的文章。而这样的文章,则很有益于国际社会理解我们党执政所从事的伟大事业。
比如,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在2017年12月6日的《纽约时报》发表了《发展中国家可以向崛起的中国学到什么》(What China Can Teach Developing Nations About Building Power)一文,以权威专家的专业水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很好的阐释。他强调,中国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从经济双轨制开始进行稳妥有序的改革开放,在几十年里从贫穷国家崛起成为世界强国;解释了为什么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实施自主经济转型后出现了经济崩溃,而中国转型成功而且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等等。像这类有分量的文章,有利于国际社会正确理解和评价中国社会主义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
2.推进全世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共识及其共同普遍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全人类关怀、国际视野和国际担当。中国共产党已经率先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者和实践先行者。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写入了联合国相关决议,渐变成全球共识;打造了“一带一路”国际共同发展框架、南南人权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议等若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平台。这些彰显了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对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贡献。
中国共产党首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承担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使命,向全世界奉献中国智慧、中国责任和中国力量的同时,必将使中国共产党执政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多的价值响应,从而必将最终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伟大国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