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宝玺/孙晓玲/李树森/李 树
(1.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2.通辽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
矿产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矿山环境问题。建设国家矿山公园是保护矿业遗迹、改善矿山环境、建设绿色矿山的一种有效途径,研究国家矿山公园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对提升国家矿山公园管理水平、加强矿山环境保护治理、促进矿业城市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矿山公园是以展示人类矿业遗迹为主体,体现矿业发展历史内涵,具备研究价值和教育功能,可供公众游览观赏、进行科学考察与科学知识普及的特定的地域空间[1]。从矿山公园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矿山公园有以下主要功能:①矿业遗迹资源保护和永续利用功能。矿业遗迹是人类矿业活动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建设矿山公园能够有效保护矿业遗迹,促进矿业遗迹的合理永续利用。②科学考察和科普教育功能。矿床地质剖面作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资源,为研究地球结构、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矿产的形成以及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变化机理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科研场所。矿山公园同时也是普通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学习地球科学知识、矿业文化知识、探矿采矿知识的科普教育基地。③休闲娱乐功能。矿山公园是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特定场所,不仅具有典型的地质剖面和矿业遗迹,同时也具有特殊地形地貌景观、优美的自然风景和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具有游览、休闲、娱乐的功能,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此外,矿山公园还具有保护与恢复矿山环境、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多种功能。
2004年11月,为加强对我国重要矿业遗迹资源的保护,国土资源部发出《关于申报国家矿山公园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56号),要求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标志着国家矿山公园的申报与建设工作正式启动。2006年1月,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6〕5号),要求做好国家矿山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工作。2009年,国土资源部发布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 第44号),鼓励将具有观赏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的矿业遗迹开发建设为矿山公园。
2005年授予黄松峪等首批28处国家矿山公园资格,已揭碑开园26处;2010年授予大庆油田等33处国家矿山公园建设资格,已揭碑开园12处;2013年授予玉门油田等11处国家矿山公园建设资格,已揭碑开园1家;2017年授予沅陵沃溪等16处国家矿山公园建设资格,全部处于规划建设期。截至目前,已被授予国家矿山公园建设资格的共88处,其中正式命名的有33处,取消建设资格的1处。
全国共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并获得国家矿山公园资格,其中华东地区最多为23处,华北有16处,华中有15处,东北有11处,华南有9处,西南有7处,西北有7处。
按类型统计,全国现有能源类国家矿山公园28处,金属类国家矿山公园40处,非金属类国家矿山公园20处,分别占总数的31.8%、45.5%和22.7%。在能源类国家矿山公园中,最多的是煤矿类,为22处,石油类有5处。金属类国家矿山公园中最多的是金矿类,共13处;其次是铁矿类8处,铜矿类7处。在非金属类国家矿山公园中石材类有5处,其它非金属类矿山公园如绿松石、巴林石、金刚石等大多只有一处,共计15处。
虽然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社会经济环境的矿山公园建设条件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普遍存在技术难度高、投资大、风险高等诸多难题[2-3],加之制度还不够完善,制度执行不彻底,一些地方政府和矿山企业出于要牌子、要资金的目的,往往申报积极性很高[4-5],而投资建设积极性不高,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现象。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矿业遗迹的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进而破坏国家矿山公园的形象。
从已经批准的88处国家矿山公园的情况来看,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在国家矿山公园数量上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华东地区除上海外每个省级单位平均约有4处国家矿山公园,西北地区除甘肃有3处外,其余省份均只有1处。这主要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矿产资源禀赋、地方政府和矿山企业的重视程度等因素有关。与此同时,国家矿山公园结构分布不均衡,其类型主要集中在煤矿类、金矿类等少数几个种类,同类型的公园差异不明显,公园的吸引力和交通便利条件不平衡。
国家矿山公园的核心任务是矿业遗迹保护和矿山环境保护。但在实际情况中,有些矿山企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高,片面追求当下的经济效益,忽视矿业遗迹和矿山环境保护。有的地方政府出于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考虑,只重视旅游资源开发,忽视矿业遗迹保护,甚至国家矿山公园建成后直接由旅游部门管理,而不是由国土资源部门管理,矿业遗迹保护缺乏有力地监督,也就不能有效保护。
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民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6-7],如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社会大众参与志愿服务等。同时,国家矿山公园作为一种新的地学旅游方式,具有推动科学普及、助力精准扶贫、增加就业岗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作用,这些功能的发挥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不是由地方政府“一肩挑”。目前来说,社会参与方面是国家矿山公园发展比较薄弱的一环。
有些国家矿山公园的解说牌过于追求形式、用材,而不注重科学实用;有的导游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学习,解说词过于简单,甚至用神话传说来为游客解说,导致游客对非科学信息的认知超过对矿业遗迹本身的了解,没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究其原因,是国家矿山公园缺乏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宣传推广活动,不能吸引民众的关注,导致国家矿山公园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高,进而导致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以创新发展理念健全国家矿山公园管理制度。建立监督检查制度,采取随机方式抽取被检查公园,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和国家矿山公园专家,加强对国家矿山公园的规划建设工作和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公开检查结果。实行年度报告制度,国家矿山公园管理机构应将年度报告按规定要求上报。实行定期评估制度,经评估达到了《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标准》的,继续保持国家矿山公园称号;经评估不符合《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标准》的,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为2年;整改期内仍未达到《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标准》的,撤消国家矿山公园称号。实行国家矿山公园称号动态管理制度,经评估撤销国家矿山公园称号或者按相关程序主动退出国家矿山公园序列的单位,不能继续使用国家矿山公园称号和标志等,且5年内不得再次申报国家矿山公园资格。
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局面,应推进国家矿山公园均衡发展。第一,鼓励西部省份和贫困地区申报。在国家矿山公园的数量上东部发达省份明显高于西部省份,2017年第四批国家矿山公园申报之初,国土资源部与时俱进地提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片区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可在每省(区、市)限定名额外增加1个;“三区三州”及其他深度贫困地区可不受所在省(区)申报名额的限制。这是一种政策上的创新,下一步还需要在资金上给予贫困地区进一步的扶持。第二,实现数量与质量的均衡发展。国家矿山公园在数量上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质量上还有待加强,已经获得资格的单位,应按要求完成建设工作,尽快揭碑开园。在之后的国家矿山公园评审中,建议数量多的矿山公园类型,尽量不选,有自身特色的除外;数量少的类型宜适时发展,鼓励发展还未获得国家矿山公园称号的矿种申报。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国家矿山公园建设与管理中,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基本原则,提高地方政府和矿山企业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矿业遗迹资源,出台优惠政策激励矿山企业变被动的治理型环境保护为主动的发展型环境保护。
贯彻开放发展理念,鼓励社会参与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监督、运营、服务等。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多元化投资,制定矿山公园建设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如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与特色农产品相结合,挖掘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保护好、利用好矿业遗迹。鼓励社会大众参与国家矿山公园监督与志愿服务,建立国家矿山公园监督与举报平台,社会团体或个人可以通过电话、微信、微博、邮件等多种方式实时举报国家矿山公园的违规行为。鼓励地学专业、旅游专业的大学生和社会专业人才参与国家矿山公园志愿服务[8]。
贯彻共享的发展理念,鼓励国家矿山公园开展科普教育进社区、进校园、进课堂活动;鼓励国家矿山公园工作岗位优先录用贫困人员;鼓励国家矿山公园周边开展农家乐、特色农产品、民宿等产业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鼓励国家矿山公园定期免费向公众开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鼓励国家矿山公园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先进建设经验与发展模式等,并将以上各条作为国家矿山公园的加分项,完善考核评估体系。
[1]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中国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7.
[2] 王同文,田明中.中国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7(2):76-78.
[3] 侯万荣.略论矿业遗迹的开发和矿山公园的建设[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10):37-38,47.
[4] 何小芊,王晓伟.中国国家矿山公园空间分布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4,31(5):50-56.
[5] 刘凤民,刘海青,张立海,等.矿山公园建设现状与发展建议[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7):15-16,25,46.
[6] 黎启国,郑伯红.论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J].工业建筑,2014,44(4):37-39,44.
[7] 李晓琴.地质公园创新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24(1):44-46,56.
[8] 余振国,高德君,姚霖,等.建好地质公园 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7,3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