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日报社,河南 信阳 464100)
对于新闻宣传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提高党报“四力”,必须要靠好的报道内容来吸引读者和社会的关注,以全方位、快速快捷的传播手段传递给读者,增强报纸的传播效果。相对于常规报道来说,“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信阳日报社根据上级有关部门要求,策划的一系列深入群众、深入县区、深入生活的采访活动,连续性强、影响力大,也是该报记者采写活动的优秀新闻“富矿”。
新闻线索从哪里来?在网络、自媒体发达的当下,新闻线索似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尽管如此,不少记者还是会出现一定的“稿荒”。这充分说明发现新闻线索的重要性。党报记者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笔者认为,新闻线索必须有“亮点”,报道出来后能够向读者传递某种需要的信息,或者是能为社会传递正能量,是读者所关心、所未知的,能帮助读者增添知识阅历的。信阳日报社在策划走基层活动时,要求记者对采访环境、采访对象进行全面细致观察,不拘泥于采访已有的计划,尽量发掘与众不同的新闻点。
在2018年的《信阳日报》新春走基层栏目里,报社记者分组进行采访,在原本新闻资源较少的地方找到了新闻。比如《银杏树变成“摇钱树”》采写于信阳市新县的一个偏远山村。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村子里有多棵树龄较大的银杏树。山里的树不值钱,记者却在采访该村时发现,村民利用银杏的观赏功能,发展旅游业,为家庭增加收入。思路转变后,村里的经济情况开始改善。报道在报纸上刊发后,也提高了该村在全市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带去了游客。
记者深入基层时,很容易发现一些当事人认为习以为常的事情,但却能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反响的新闻线索。《不向政府伸手脱贫得靠双手》一文讲述了贫困户吕某一家婉拒贫困大学生补助金的故事。对不少读者来说,贫困户接受补助是很正常的,主动拒绝却很罕见。这个新闻线索就是在记者跟随帮扶人去贫困户家里进行家访的过程中无意获得的。2018年5月,笔者与同事在光山县采访,在去往定好的采访点路上,突然看见路边一片农田里有许多鹭鸶和鸟雀在农田里,旁边有农民正在操作拖拉机旋耕机耕田,呈现出一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一记者立即下车拍摄照片并配发文字说明,随后就该县生态建设进行了深入了解。该新闻也被《光明日报》所采用。
“走转改”是否深入,有没有效果,看稿件就知道。从《信阳日报》刊发的报社编辑、记者走转改的稿件来看,走基层让报纸上的稿件更加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标题生动鲜活,既丰富了版面,又获得了读者的好评。
在推动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系列报道中,信阳日报社记者从多个侧面采写鲜活新闻,反映群众的生活变化。比如,针对老矿山转型发展,采写了《昔日千疮百孔如今景美民富——濮公山转型发展焕新生》《一个采石厂老板的转型路》《矿山关停,制衣厂开张—中渡店村民有了新工作》等一系列稿件,不同的身份背景,不一样的生活选择,让矿山转型后带来的变化跃然纸上。在“走转改”过程中,乡镇农村是重点。《村民李小来家的年终账》《“在家乡同样有奔头!”》《花好月圆唱大戏》《农民身份的“城里人”》,多角度、多侧面反映出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也带来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针对当前的脱贫攻坚任务,2017年,《信阳日报》党委安排了青年记者到贫困村进行长达15天的蹲点采访,生活在村里,采写一线的扶贫情况。由于该村地处偏远,蹲点记者下苦功采访写出了《疾驰在致富路上的“宝马车”》《驻村“第二书记”是个90后》《龚营村的“隐形翅膀”》《挣“洋钱”富了张定富》等一系列稿件。
每年参评新闻奖,记者节或者年终岁尾评选优秀新闻作品时,一些记者常常感叹,常年在政府部门奔波,遇到的人和事相对普通,缺乏重大事件和重要题材,拿不出影响力大的好稿件,在新闻奖评选中很难获奖。笔者认为,“走转改”就是记者积累好新闻的重要途径。通过精心选择写作角度,对新闻作品进行打磨,创作出优秀作品并非难事。
记者走基层时曾随队采访过一个乡镇的民政所所长。他把“敬老无亲疏天下高龄皆父母,老残不孤独人间晚辈尽儿孙”当作自己的坚守,被评为“中华孝亲敬老之星”“全国老龄工作先进个人”“河南省十大敬老楷模”“信阳市首届道德模范”等。采访后写成的《赵国群:天下高龄皆父母》获评河南新闻奖。河南新闻奖每年参评备选新闻作品中有不少采访基层、讲述基层好故事的好稿件。
《信阳日报》作为地方党报,报社党委积极推进“走转改”,在聚焦社会民生、讲好百姓故事、服务群众生活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通过组织记者深入社区街道、乡镇农村、企业公司采访,倾情挖掘基层新闻“富矿”,使报纸的广度、维度不断延伸、拓展,既锻炼了记者的采写能力,又有力地做好了宣传报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