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舆论监督 激发纸媒活力
——浅谈地市党报舆论监督

2018-02-08 09:07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6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校车泉州

(泉州晚报社,福建 泉州 362000)

地市级党报与中央级媒体及城市生活报相比,舆论监督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加上舆论监督是把双刃剑,在刺向监督对象的时候,有时也会伤及自己。因此,地市级党报的舆论监督陷入畏难情绪大、监督声音弱、社会效果差的窘境。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碎片化阅读的影响下,在纸媒衰退的背景下,地市级党报如何加强舆论监督工作,走出“难监督、监督难”的窘境?如何增强报纸的吸附力,提升报纸的活力,留住读者?笔者结合实际,谈几点己见。

媒体和记者个人要有正义心

地市级党报因为特有的地域性,所以存在“难监督、监督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因其难监督就舍弃了监督职责,不再为民请命。常听报社记者说,舆论监督一不小心就会惹官司,况且地市级党报在一个小范围内,如果写了一篇舆论监督文章,有可能牵来牵去就会牵扯到亲朋好友身上,为此宁可多写正面报道,也不做舆论监督。非做舆论监督时,也只做一些不痛不痒的舆论监督。面对难监督的现状,这就要求报社和记者个人要有一颗正义之心,不被圈圈套套、亲情友情所累,敢于监督、勇于监督。在实施舆论监督时,报社和记者个人都要以职业道德为行为规范,要出以公心,要讲党性,牢记党报姓党,不要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乱用舆论监督;或为了一己之利,或以某些部门和群体的利益为出发点,感情用事开展舆论监督。要以大局为重,既要为民说话,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要做到有利于党委、政府开展工作、解决问题,做到“帮忙不添乱”。比如,福建泉州市区存在多处“断头路”,笔者了解到泉州市政府要对这些“断头路”进行疏理。“断头路”是百姓关注的热点,政府又想打通,笔者事先介入,在《泉州晚报》上推出系列监督报道,引起强烈反响。

纸媒困局背景下更需要舆论监督

如今,报纸宣布死亡或即将休刊停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报业市场急剧萎缩的语境下,更需要报纸有监督的底气。没有舆论监督的报纸,读者流失更快。作为党报,更需要有舆论监督,要树立标杆,用权威声音占领市场。如,2016年6月,《泉州晚报》进行改版,推出了深读版,每周出刊两期,大部分为舆论监督稿件。这个版面主要是找问题、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意见建议,为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受到了泉州市各部门的欢迎,也受到读者的喜爱。

讲究事件的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监督的生命。发现新闻线索后,记者必须去事件发生地采访调查,了解真相,获取原始材料,收集证据,而不能凭道听途说、偏听偏信就成稿。因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结论总是产生在调查之后。记者在采访时,应以第三者出现展开独立调查。不但要采访“举报人”、“投诉者”、“当事人”,而且要采访持不同观点的人;还要听取有关主管部门对问题、事件的看法,多方位、多角度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做到不轻信,不偏听。这样才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全面准确地把握事件的真相和问题的实质,才能写出客观真实的报道。记者在收集证据时,还须注意区分事实证据和法律证据,尽量采用能形成法律证据的材料进行报道。对于采访的证言如果不能确定,或心存疑虑,要想方设法求证释疑。实在无法求证释疑的,在报道时应提供消息源,写明据某某说,某某认为等等。这样一旦出现与事实不符的情况,责任也可以免除或减轻。泉州晚报社旗下的《东南早报》记者从上海的娱乐记者那里得到的“央视怀疑郎昆身边人”新闻素材,但对这一新闻未加以核实。2007年2月7日便以自己的名义刊登《央视怀疑郎昆身边人》新闻。报道刊发后,引起郎昆本人强烈不满。他认为,这一报道内容失实,要求报社道歉并作出补救。一时间给报社造成了较大被动,教训深刻。

找准舆论监督的切入点

舆论监督工作既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关注社会生活的热点、难点、疑点,对人民群众的情绪加以疏导和引导,促成矛盾、问题的解决;又要积极维护党和政府的威望,维护大局的利益。因此,如果兼顾“上下”关系,就要找准切入点,站在全局高度,选取各级领导所关注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群众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题材来做。2005年初,笔者在采访中发现校车超载严重,一些报废车、拼装车、没有年检的年辆都挤进了校车的行列,严重威胁着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起初,笔者认为是交警部门失职造成校车超载。后来经过调查发现,校车问题不单单是交警部门的事,它涉及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校车问题是一个老问题,以往的舆论监督效果不佳。那么如何找准切入点,并能起到有效的舆论监督作用,促进问题的解决呢?笔者就此事向交警部门、教育部门反映,并得到他们的认可,答应联合整治规范校车。之后,笔者就以校车超载为切入点,在当年2月23日的《泉州晚报》新闻调查版刊发了《校车超载日均3起》的监督稿件。稿件见报后,泉州市交警部门和泉州市教育部门联合发文整治校车,并办理校车标志,进一步规范校车管理。笔者随后做了一组系列报道,既达到舆论监督的目的,促成问题的解决,又维护了部门的大局利益。

讲究舆论监督艺术

舆论监督的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讲究报道的准确度。舆论监督的力量来自事实,这要求报道必须准确无误,避免把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甚至引来官司。因此,写舆论监督报道时要让事实说话,不能想当然,不应加入主观想象、臆测、推理。主观想象、臆测、推理是一种心理过程,要辩证地观察和分析问题,坚持“两点论”,切忌片面性。不仅对事实本身负责,而且对事实使用的准确性负责。不夸大、不缩小,既不说过头话,也不搞绝对化。

(二)要讲究报道的“火候”。“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舆论监督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产生共鸣,带来轰动效应。如果没有把握好“火候”,效果就可能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我们在舆论监督中坚持“适时、适量”。适时,就是要把握舆论监督的时机。报道早了,可能会事实不清,也可能因关注度不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报道迟了,群众对问题关注的热情和舆论高峰已经过去了,监督效果也就会大大减弱。笔者认为,时机的选择要以党的方针政策为依据,对现实生活存在、群众迫切要求解决、党委和政府也正关注着的一些问题,可以及时报道;对现实生活存在、群众迫切要求解决,但政策或条件一时不允许的,就不宜报道或者推迟报道(有时可用内参报道);对一些明显违背政策和法律,又损害百姓利益的事件,可以大胆报道;对一些改革中正在探索的做法,就要慎重对待。因此,对舆论监督一定要审时度势,捕捉良机;适量,就是要掌握好舆论监督报道的数量和密度。既要防止量太少而无济于事,也要防止量太多而产生负面影响。在进行舆论监督的时候,不可有什么报什么。要以有利于社会稳定为原则,站在对党、对人民、对事业负责的高度,选取一些典型事件、典型问题进行舆论监督,做到适当而适度。

(三)要讲究报道方式方法。舆论监督目前报社最常用的有两种,即公开报道或刊发内参。泉州晚报社历来重视舆论监督,不断大胆探索舆论监督的新渠道、新方法,提高舆论监督的艺术和水平,增强舆论监督的力度和效果。除公开报道、刊发内参之外,在《泉州晚报》开设了政风行风直通车,在《东南早报》开设了一线通。这些作法不仅受到泉州市委主要领导的赞扬,也受到国务院纠风办和福建省政府纠风办的充分肯定。笔者认为,舆论监督还可采取每月信访概括公示、来信来访转办督办等方式进行。每月信访概括公示,通过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对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且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作深入调查。在报纸上公布不同行业(领域)的信访概括,达到舆论监督效果,有效进行行风监督;来信来访转办督办,采取来信来访转办督办,以公文的形式发函给责任单位进行处理,反应快、效果好。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要有大局观念、政策观念,要视题材而定。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校车泉州
泉州
校车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坐校车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乘坐校车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