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觅
每周往返杭台两地,双城生活引发我对城市空间布局的思考,记录一二。文明的标志之一便是城市的产生。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城市病也随之而来。加之房价高企,大城市居不易,逃离北上广成为近年热点话题。笔者认为,多中心组团化的大城市布局,是发展城市和防范城市病的兼得之举。
大城市的比较优势在于高端要素集聚。大城市的品质生活、创新活动等高附加值活动从根本层面看,是高端要素集聚的结果。高水平的医生教师带来高品质医疗、教育,企业家精英和科学家引领技术创新。要素集聚使创新这种“聚变”得以发生,也使得诸多经济活动产生规模效应,加之资本在这些过程中穿针引线,使得城市加速发展、正向叠加,从而产生极化和扩散效应。大城市空间布局要十分重视呵护此种趋势,提升大城市对人口的集聚能力。
高品质生活呼唤高质量发展。吃苦耐劳的一代中国人正逐步退出劳动力市场,在优越环境下成长的新一代对生活质量有更高的要求,美食、文化娱乐、教育卫生、交通便捷,人民对城市提供的服务有越来越高的期盼。在消费升级大背景下,城市工作不能只机械关注城市化率等指标,而要以人为本,更多关注人在城市中的生活感受和生活品质。大城市空间布局要充分考虑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提升城市的宜居性。
技术进步让多中心化成为可能。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引燃去中心化思想;互联网让信息的获得成本变得极低,不需要实体交流的活动可以在网上完成(如查阅资料、购买标准化商品),减少了以往人们必须前往信息汇集和商业汇聚的城市中心的必要性,如果远程医疗和教育取得突破,必要性将更小;快速便捷的交通让中心城市易通达,中心城市的辐射半径增加,使组团化城市成为可能。
城市存在最佳经济规模。西方学者研究表明,人均服务费用随城市规模的变化呈现为一条U型成本曲线,曲线上的人均服务费用最低点所对应的人口规模数,就是最佳的城市行政管理人口规模。大中小城市应当有不同的引导政策,大的宜疏解、小的宜集聚,大小之间形成网络,产生结构上的协同。
城市群的主体形态应当分层多级。各级政府在抓城市群工作时要有具体的主攻方向和抓手。对于国家来说,城市群是跨省域的城市群体;对于省来说,城市群的落地形态是跨市域的都市圈;对具体城市而言,要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县城为依托、中心镇为基础的网状城市形态。
对于超过最佳经济规模的大城市(国外经验表明是300万人),要采取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布局。多中心并非无中心,而是为更好突出中心,有序疏散中心的人口和功能。组团式是避免过去单一功能园区产生的“职住分离”问题,导致钟摆式交通拥堵。
一是定空间。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合理区分三类空间,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多规合一”的城市规划,奠定城市基本框架。加强规划的刚性和约束力,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防止多中心组团式建设成为新一轮“摊大饼”。
二是建新城。以组团式理念,建设职住平衡、产城融合的新城,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高度融合,居民就近就业、上学、就医、居住和生活。
三是保旧城。旧城不搞大拆大建,一是保护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彰显城市风貌,防止千城一面;二是拆迁成本日益高企,防止政府过度负债,影响新城建设。对老城而言,要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也要基于禀赋适度开发。
四是强基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设施,是确保组团式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城市交通应当以时间为衡量尺度,通勤时间一般不宜超过40分钟。台州内环线开通大大加强了三区之间的通勤便利,笔者从自己家去父母家从30分钟缩短为15分钟、去火车站时间从45分钟缩短为25分钟。
五是立制度。重中之重是尽快落实完善“地随人走、钱随人走”的利益驱动机制,灵活务实地改革户籍制度,稳步推进农村“三权”制度改革,使人这一最活跃的要素充分自由流动,使城市管理者更加积极主动吸引人口涌入。实施建设用地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的省内流动,并向大湾区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