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瑜嘉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仅使得普通公民对政治的关注和参与程度不断深入,同时也让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在新媒体时代下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如何正确认识政府、新闻媒体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尤为迫切。美国学者兰斯·班尼特所著的《新闻:幻象的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作者在书中通过引用大量生动翔实的新闻专题报道,不仅大胆揭示了西方新闻追求的最高目标并非民主自由,而是经济利益的真相,还批评了媒体报道在商业化的驱使下所出现的四种倾向性,要求公民要有摆脱新闻束缚理性思考的意识。这部著作为读者全方位地解读了新闻在美国民主制度运转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政府借助新闻执政。作为政治传播学的经典之作,《新闻:幻象的政治》在开篇就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美国的政治新闻体系。班尼特认为政府会通过新闻媒体塑造自身形象。他在书中揭示了美国政府借助新闻执政的手段:“通过对媒体议程的设置,从而达到公共议程的设置,在公众当中形成广泛关注的议题,最终实现合力效应。”具体包括以下几种行为:首先是用表态制造新闻,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表态,使民众在短时间内凝聚在政府的周围,可以更有效地引导舆论;其次是用行动制造新闻,美国政府会把领导人当天的行动与讲话通过新闻告知公众,力图使公众跟着国家领导人的思想活动;最后是用政策制造新闻,执行者围绕近期新闻中的热点话题制定或修改政策,在通过媒体争取民心的同时,将自身利益最大化。作者坦言,对于处在现代媒体社会中的执政者而言,新闻不仅仅是传达事件的平台和媒介,更是执政者提高公共部门执政形象、执政公信力和执政合法性的有效手段,从而在民众心中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新闻受到政府管控。班尼特认为,尽管西方主流媒体多年来始终在标榜其“客观公正”的新闻态度,但是当其最终呈现在公众面前时仍然无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作者将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可能会出现的倾向性具体分为:个人化、戏剧化、片段化和“权威-无序”模式。这些所谓的倾向性是指当下美国新闻报道界出现的一种趋向,就是将重大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刻意简单化和表象化处理,让受众的关注点停留在肤浅的表层或吸引眼球的节点,反而忽略了事件背后更加值得思考的问题所在。而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记者担心读者会对晦涩艰深的调查性报道望而生畏,另一方面也在于任何国家的新闻传播都脱离不了意识形态的管控,美国也不例外,因此记者在深度剖析事件真正原因的时候难免会受到政府媒介管理的强大干预,于是不得不选择更加简单化的政治倾向以规避可能带来的风险。这样的新闻传播语境使得班尼特书中提出的“未来公民要摆脱媒体的束缚”的意义再次得到凸显。
政府引领新闻变革。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政府、媒体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其实是非常错综复杂的,班尼特在书中对三者之间的博弈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媒体对美国的政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美国的政治家而言,公众舆论的争夺有时候比制定或出台一项政策本身的意义更为重大,而美国媒体的私有化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的渗透和权力的蔓延,但是媒体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传递出政治家们需要的新闻,使得公众利益和民主力量被损害,而一旦公众对政府和媒体产生不信任感,无疑会导致政府和媒体在议程设置上的作用被削弱。因此作者认为如果想要改变美国新闻界当下的现状,必须在三者都有所准备的前提下进行,但是政府必须是其中的先行者。
兰斯·班尼特在《新闻:幻象的政治》中大胆揭示了新闻在美国政治中的生态环境和所谓民主自由的真相。对于书中所指出的每一个问题,他都会遵循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并以鲜活的事例进行佐证的角度出发,从决定社会形态的政治经济中探寻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最后提出具有参考性的解决之策。作者独到的眼光和缜密的思维为当下国际间政治和新闻关系的研究树立了良好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