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伟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需要写作,尝试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出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大部分学生的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的一个实质原因就是缺少丰富的写作素材,因此,本文通过对素材问题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即教师要指导学生多收集生活化素材,并定期对生活素材进行梳理和归纳,在写作的时候,应根据作文主题内容的需要对这些素材进行个性化处理,使素材更适合作文的需要,创作出更优秀的作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需要写作,尝试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出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在小学语文训练中,教师不仅要进行应试教学,更应该追求教学生活化,指导学生对各种生活化写作素材进行个性化处理。
一、深化处理,砥砺思想
小学生思维能力有限,即使收集到了大量的生活化素材,在具体写作的时候也未必能够进行合理的思考,他们往往会直接照搬生活素材。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这些生活素材的价值,学会对它们进行处理。
在一篇作文中,一名学生讲述了自己乘坐公交车回家,身上没有零钱,只有一张一百元,而公交车又恰巧是无人售票的车。该学生想找车上的人将整钱换成零钱,但是车上却无人肯帮忙。最后他看见了一个面庞黝黑、身穿肮脏工作服的建筑工人,他猜测对方身上肯定没钱,便没有找对方帮忙。谁知对方竟然主动给了他刚好够坐车的零钱,并表示自己虽然没有一百元的零钱,但是却有够坐一趟车的钱。教师点评:“这篇文章给大家展现了一个助人为乐的农民工形象,但是,这件事情是否给作者更深的启迪呢?文章并没有言明,如果能够深入下去,那么文章将会更加耐人寻味。”在教师的启发下,该学生对生活素材进行了深化处理,添加了自己思索的部分。“站在那里,手里拿着钱,我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他将钱送给了我,并没有指望我还给他,虽然只有区区两块钱,但是却显示了他的慷慨大度。然而我呢,我却以衣冠视人,看他穿着又脏又土,就打心眼里看不起对方,像我这样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真的是要不得……”在修改之后,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了分析,说明了自己在此事件中得到的启发,让文章更加深入,耐人寻味。由于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足,所以,教师更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引导他们砥砺思想、有所创新。
二、细节处理,生动表现
在写作的时候如果能更好地描写细节,将会让作文显得更加生动多彩。小学生对细节的处理能力不足,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更具表现力的词句来进行描写,让作文更具有感染力。
在尝试撰写《我的老师》一文的时候,很多学生都选择叙述老师指导学生作业、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等事情,这让作文显得千篇一律,反而让人觉得缺乏生活情趣。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有的时候,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往往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性格和品德,大家试想一下有没有什么没有写过的小事情,然后尝试细腻描绘其中的细节,这样或许能让老师的形象变得活灵活现。”一名学生受到了启发后,在作文中描写了班主任老师“抢水”的经过。“老师带着我们在公园里转了大半圈,有同学喊口渴,于是老师就带着我们向小卖部进发,正在排队呢,却看见有其他班级的学生一哄而上,非但不排队,反而还将我们的同学推开。老师见了大怒,两手在腰间一叉,大吼一声:‘你们在干什么?说着他便双臂一横,拨开了人群,在众人瞠目结舌之中挤了进去,双手护住了身后的矿泉水瓶,对其他人道:‘你们是几年级的学生啊?都这么大了,还不知道买东西要排队吗?或许是老师的气势压倒了这些高年级的同学,他们乖乖地站到了队伍的最后面,我们不由得对老师竖起了大拇指。”在进行小学语文写作训练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符合事件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虚构,用细腻的细节提升作文的价值。如果能够反复训练,则能强化他们的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三、组合处理,学会布局
将收集到的生活素材加以组合,在作文中合理运用,能让作文显得布局合理。教师可以指导小学生尝试找到材料之间的共同点,用线索将材料串联起来,这样能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一位学生在《传递爱》一文中,写了两个素材:其中一个生活素材是自己在一次考試中考砸了,感到十分失意,不敢回家。走到家中附近一个小面店门口,感到肚子里很饿,但是又没带钱。面店老板发现了他的窘态,于是招呼他来到店里,为顾及他的面子说是免费试吃面。在了解事情之后劝说该学生回家。第二件事情是一个下雨天,该学生在路上看见一个没带伞的人,于是上前为其撑伞,虽然对方要去的地方距离自己的家不近,但是他却称自己顺路,将对方送到了目的地。这两件事情看似无关,但是如果仔细分析的话还是能够看出它们的相似点。两件事情都是为陌生人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而且两个助人为乐的人都说了善意的谎言。在文章中,作者巧妙地将两件事情组合串联在了一起,面店老板将“爱”传递给“我”,而“我”又将爱传递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同时“我”坚信这种“爱”会一直传递下去。由此可见,如果妥善处理则能将原本无关的材料结合在一起,在经过合理布局之后能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主题。学者魏书生提到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想象力、记忆力、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这样才能让他们全面提高。指导学生合理组合处理素材,才能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同时也能让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升。
四、添加处理,逐步丰满
在写作中添加生活素材要以本色为主,但是有的时候为了突出文章的主题,也需要适当加以润色,添加一些虚构的部分。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添加处理,让材料中的事件更细腻,人物形象更丰满。
一名学生在《学着长大》一文中,写到自己因为嘴馋,问妈妈要零花钱,但是妈妈不给,于是他便去爸爸单位去要钱,结果看见爸爸从事的是重体力劳动,十分辛苦,在那个瞬间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决定以后再也不问父母要零花钱了。在这篇文章中,学生问母亲要钱是真事,学生的父亲在单位从事重体力劳动也是真实的,但是该学生却并没有去父亲的单位找他要零花钱。事实是母亲在拒绝给钱之后告诉他父亲赚钱不容易,令学生想起了自己曾看见过父亲工作的场景,心中产生愧疚,因此,决定不再找父母要零花钱买零食。作者将零散的生活素材综合起来,并进行添加处理,让文章显得更加丰满。“远远地便看见了爸爸,只见他的背上背着一个重重的大包,我从未见过他的腰弯成这样。爸爸的脸上都是汗水,牙齿咬得紧紧的,嘴里发出哼哧哼哧的声音。他几乎是拖着脚步前进的,当放下大包的瞬间,他的身体也几乎要摔倒了地上。这个瞬间,我真想冲上去搀扶他。但是我却没有动,如果爸爸问我来干什么,我该怎么回答?说来要钱吗?不,我不能这么做。”在经过了添加处理之后,文章充满了生活气息,人物形象更为丰满。要注意的是,在对材料进行添加处理的时候,添加的内容必须合情合理,必须符合材料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切不可凭空捏造。
五、本色处理,高度还原
部分学生在写作中虚构生活事件,或对生活事件进行过分粉饰,让文章显得过于夸大。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要指导他们不要对材料进行过分雕琢,而要采用本色处理的方式,在作文中高度还原真实生活。
一名学生在描写母亲对自己的爱时,写到有一天下午自己生重病,妈妈抱着自己往医院跑,连赶了三站路,终于来到医院,在医生的救助下自己终于康复,医生说如果再晚一点,可能性命不保。这则事件很可能是学生自己虚构出来的故事,由于学生缺乏类似的生活经验,所以才会出现错误。在教师的指导下,该学生仔细思考自己和母亲之间的生活小事件,尝试从平凡的事情中写出母爱。在修改后,作者描写了在寒冬时节自己手脚冰凉,为了防止生冻疮,妈妈给他准备好了毛衣毛裤等。事情虽小,但却体现了浓浓的生活气息。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生活素材并对它们进行本色处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定期进行讨论,尝试撰写生活随笔,通过各种方法积累素材,并让他们逐步养成有意识收集生活素材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陈佩红.让生活走进作文 让作文走近生活——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刍议[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2).
[2].鲁翠霞.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7,(4).
[3].王敏.刍议“生活化”作文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
本文系“2016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项目编号:JZ160501(福建教育学院资助)”课题《小学高段校园习作素材运用指导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陈始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