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金辉
[摘要]语文教学应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在进行语言文字学习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思想认识上的启迪。在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防止把语文课上成识字课、朗读课或者群体阅读课,要抓住课堂中的生成点,结合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整体把握,要对字词的理解、观点的表达等方面进行指导,阅读课要能够成为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发展思维、丰富情感的有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低段;阅读教学;课堂生成;阅读指导
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升综合素养,为学生学好各门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以文质兼美的文章的学习,会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准确把握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在学习积累语文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思想。在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中,会出现重视识字忽视阅读、重视朗读忽视个性化解读等问题,所以,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应充分利用好教材选用的精美文章,适当开发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在识字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小学低段阅读课的实效。在阅读课上,无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准备,总会出现一些问题和突发状况,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课堂生成,把这些当作好的教育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一、抓住课堂生成,指导字词学习
在语文阅读课上,需要随文学习字词,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准确了,才能准确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出现字词错误的时候,也正是对学生进行词语理解指导的好时机。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识字”第2课《树》的时候,在听写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出现了错别字,我没有只让学生写几遍改过来,而是将一个作业本上的错误写在黑板上,然后提醒学生看,当学生看到“桂树”写成“挂树”的时候,大家都笑了。笑过之后,我问学生:“你一定发现了,有一个字写错了,你能帮他改过来吗?”很多学生举手表示能改,改过之后,我对学生说:“你们注意到了,有很多汉字长得很像,就像亲戚一样,就像你的爸爸和你的叔叔,尽管长得很像,还会有细微的差别,咱们写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了。”然后,我让学生再看这一课的字词,告诉我发现了什么,学生立刻说出他们的想法。比如,这一课有好几个字都是“木”字旁的,于是,我和学生一起书空练习写这些有“木”字旁的字:杨、桐、松、柏、枫、棉、杉,学生在读词语、写词语的过程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印象更深刻了。我抓住一个汉字的听写订正契机,复习和巩固“木”字旁汉字,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二、抓住课堂生成,指导朗读方法
小学生很喜欢朗读,他们愿意一起大声朗读课文,喜欢让老师和同学听到自己的声音大,因而课堂上朗读课文的时候,经常出现唱读的现象,似乎只要读得声音大了,就是达到了朗读的要求了。其实,朗读是检查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能力的最好契机,因为学生只有对文本的理解深入、准确了,才能用自己的感情再现文本的内容和情感。从这个角度说,低段学生更需要老师给予更准确的朗读方法、技巧等方面的指导,而不是模糊地要求学生怎样读,如果没有指导和练习,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不会提高的。
学习第7课《妈妈睡了》,第一遍朗读的时候,学生就一起大声地读出来,没有重音,也体现不出停顿。在学生读完后,我对学生说:“孩子们,读课文一定要根据内容来读,这一课写妈妈睡着了,梦中的妈妈又美丽又慈祥,你们的声音这样大,会把妈妈吵醒的,读这样的课文应该轻轻地,谁能用轻轻的、不吵醒妈妈的声音读一遍课文?”学生朗读后,比之前好一些,还是存在重音、停顿方面的问题,我又范读了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朗读,再读给同桌听,最后再进行全班齐读,这一次,学生声音适度,能听出重音停顿了,朗读的效果非常好。课堂上出现朗读问题的时候,正是教师进行朗读方法指导的最好机会,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课堂生成,对学生做好朗读方面的指导。
三、抓住课堂生成,指导阅读理解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师在低段阅读教学中要了解阅读的重要作用,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指导,防止让语文阅读课成为从教师到学生的单一方向的学习。在学习教材中的课文时,要结合文本,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学习一些阅读理解的方法,同时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以《妈妈睡了》为例,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我主要对学生进行了以下几方面指导:
1.整体感知
学生学习字词和朗读课文后,结合课后练习,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中的妈妈睡着时是什么样的吗?”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回答,根据学生的这些回答,我又追问学生:“妈妈是在什么时候睡着的?刚睡着的时候,看到的妈妈是什么样的?”学生说:“妈妈是在哄我睡午睡的时候先睡着的,她睡得好熟、好香。”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里哪里写了妈妈睡得好熟好香?”学生就说出了妈妈睡着了很美丽,很慈祥,很累。学生回答正确后,我提醒学生,看一篇文章的时候,一定要先弄清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这个人(事)是怎么样的,这样的指导为学生将来的阅读学习奠定了基础。
2.关注重点词语
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结合文本理解这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一段、一篇文章的内容了。在学习《红马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有一名学生说:“课文写了我在一节美术课上画红马的故事。”我抓住这个切入点,让学生再看书,看看能不能再补充些词语,把这件事说得更清楚?学生看书后说:“课文写了一节美术课上,老师让大家自由画画,我画了紅色的马,得到老师表扬的故事。”然后,让学生比较谁说得更清楚,哪个词语重要,概括的时候一定要说,学生就能找到“自由”这个词语,结合上下文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后,学生就容易理解美术老师让大家自由画画,就是想让大家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这样就能画出独一无二的有个性有价值的画。这样,教师抓住课堂上学生发言不完善的地方,将它作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切入点,课堂教学内容就能自然而然地展开,也能帮助学生知道阅读文章的时候要抓住主要词语。
3.联系实际表达
阅读不是教师教学生课文的内容,而是师生、编者、文本之间多重对话的过程,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既要让学生结合文本学习字词句标点等语文知识,又要让学生跳出文本,结合文本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学习《红马的故事》课文自由说话的时候,有一名学生说她在课外班学习画画时,老师说物体是什么样的就要画什么样的,有枣红色的马,没有鲜红颜色的马,为什么美术老师还说文中的“我”画得很好呢?我抓住一些学生没有理解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机会,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美术老师画得好不好?他这节课的要求是什么?你喜欢老师这样的做法吗?”学生再次阅读后说老师画得很好,他懂得美术的基本要求,但是本节课老师让大家自由画画,看谁的想法独特,画出自己认为最好的画,所以老师说他画得好,就是因为他画的马是独特的,有想象力的。学生表示很喜欢这样的老师,因为让美术课更有意思,让大家发挥想象,自由发挥。学生评价完这名老师后,我又追问:“你身边有这样允许你自由发挥的人吗?”这个问题比课后题的范围还要广些,学生既可以说老师,也可以说自己的家人,话题的范围大了,学生就会有话可说。阅读时,教师也要抓住学生理解上不准确或不全面的地方,再结合文本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方面的指导,课堂效果就会更好。
总之,在小学低段阅读课上,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生成,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亮点和不足,不仅要简单评价,还要抓住这个机会,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阅读相关问题的指导,阅读课就会成为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发展思维、丰富情感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于永正.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1).
(责任编辑 冯 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