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琼,陈婷婷,蒋长好
摘 要:教师培训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当前教师培训缺乏实效性等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培训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培训内容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培训模式单一,受训者参与度不高以及培训的管理不到位,缺乏评价反馈等,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教师培训;实效性;转化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1-29
基金项目:本文是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区域骨干教师研修活动的实效性研究”(DIB14177);首都体育学院教务处教改立项课题(201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 琼(1955—),女,北京人,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通信作者:蒋长好(1966—),男,安徽巢湖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教育与认知发展。
一、教师培训实效性的制约因素
1.培训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
教师培训是长期、系统的工程,要求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和精准的培训定位。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培训单位存在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定位不准等问题。首先,培训计划性不强,缺乏前瞻性和系统、科学的规划。其次,培训定位不准,对不同类别的培训对象如特级教师、各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新任教师等不能进行区别性地分层指导,因而培训效果不佳。最后,一些培训课程的设置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大、内在逻辑混乱等问题。同时,培训之前对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缺乏深入分析,因而影响培训的定位。
2.培训内容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
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也是提高实效性的重要条件,然而一些培训单位在培训前对教育改革实际状况了解不够,对一线教师的需求定位把握不准,造成培训内容与实际需要相脱节,受训者受益不大,进而对培训由期望转为失望。另外,许多受训者在参加培训之前累积了一些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但是培训课程过于关注一般问题,忽视了与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特定情境性问题,受训者在培训过程中难以得到有价值的启示,因而影响了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3.培训模式单一,受训者参与度不高
要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培训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将受训者调动起来,帮助受训者获得新理论、新技能及新方法等,通过自主建构,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解决具体教育实践问题。但是许多培训难以做到这一点。究其根源,培训模式单一、受训者参与度不高是重要原因。首先,培训组织形式单一,偏重于集中授课、大班教学,不利于培训者和受训者之间的互动。其次,一些培训教学方法僵化,教师偏重于理论课讲授,缺少关于教育实践的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培训沦为培训者向受训者单向灌输知识的过程,受训者难以借助思维活动或实践活动,进行消化吸收,转换为自身素养。这种培训忽视了成人学习的特点,未能充分利用受训者原有的知识背景、教育经验等宝贵资源,与当前培训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学员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最后,培训观念缺乏与教育实践的融合,受训者获得的是一堆死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制订新的教育措施等帮助不大。许多教师受训后在教育实践中遇到困难和问题,依然束手无策。
4.培训的管理不到位,缺乏评价反馈
在培训结束后,培训者应及时全面对效果进行评估。按照Kirpatrick的四维评估模型,主要从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四个维度评估培训效果。其中,反应是受训者对培训的态度、反应和看法;学习是受训者通过培训带来的知识增加和进步;行为是受训者在培训活动之后引起的工作表现和绩效改善;结果是受训者培训后,对组织发展带来的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当前许多培训单位没有建立起培训效果的反馈、评价及监控系统。对培训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如“教师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培训取得成绩和效果如何?受训者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等均缺乏有效的跟踪分析,因而导致培训虎头蛇尾,受训者的学习收获不大。
二、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性的对策
教师培训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已经影响了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当前培训者应针对上述薄弱环节,从四个方面进行改进。
1.激发内部动机,满足受训者需要
学习动机是驱动受训者积极参与培训、取得良好培训效果的内部动力。要激发内部动力,一方面培训要满足受训者需要。培训者应事先调研受训者的需要,跟踪理论前沿,了解学科发展及教育理论的新动向、新理念,同时调研教育实践中焦点、难点问题以及教育领域好的经验方法,以作为培训的实践资源,这些资源由于更易受到受训者关注,因而更能激发受训者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学习动机的激发也与受训者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有关,培训者应提高受训者对培训意義的认识,加强受训者的激励,培养其学习兴趣,同时针对受训者存在的具体问题,尽可能给予后续的支持帮助,进一步激发受训者的学习动机。
2.改进培训方式,提升学习力
受训者的学习力是制约培训实效的关键因素。要提高受训者学习力,首先,培训者要改进培训方式,摒弃仅仅依靠讲授的教学方式,而应结合案例讨论、情境学习、实际技能操练等参与型教学方法以及现实问题研讨、教学经验交流等实践性培训方式进行培训。其次,培训者提高受训者学习能力也需要进行学习策略指导。培训者要提供多种多样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及活动方法指导。在学习策略培养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方法策略的作用,培训者还应给予受训者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演练,以利于其消化吸收,从而提升培训效果。最后,培训者应注意总结受训教师的优秀经验,并总结教师培训的特征规律,有针对性地指导学习,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培训组织者也要注重发挥已受培训教师的作用,鼓励和引导他们将前期培训中所获得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通过“传帮带”的形式教给其他未受训的教师,并将所学的理论与自身的教学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自身的教学特点和特长。endprint
3.建立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培养转化力
学习力和转化力息息相关,提高受训者的行动转化力也很关键,转化力是受训者在教育实践中独立地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培养转化力,培训者总结的理论进展和实践进展通过受训者自身的积极建构,变成内化的素养;受训者转化力的提高也需要受训者有高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这一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培训者的指导如协助受训者制订行动方案、选择行动策略等,有时培训者还要给予必要的资源帮助,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帮助解决教育实践问题。
培训者在培养转化力的过程中要特別注意理论和教育实际相结合,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但理论也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这其中方法是将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对接的重要纽带,培训者必须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法和操作步骤,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受训教师的转化力提高。当然这一结合和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许多情况下要经过多次转化方可完成。总之,培训者应采取各种途径帮助受训者掌握培训理论涉及的实践情境,提高受训者运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4.及时全面反馈,拓展培训空间
有效的反馈有助于受训者了解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学习目标的差距,改进不足。培训者可以纠正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作为制订下一轮培训方案的依据。培训者进行培训反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第一,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在培训过程中或培训结束后,培训者可以通过面对面的口头访问、探究问题为主要目的座谈以及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取反馈信息。受训者若能及时地接受反馈信息,就能从中受到教益和鼓励,强化正确的行为,增强学习信心和动力。第二,全面地、客观地分析反馈意见涉及的问题。对于培训机构的问题如培训制度设计问题、培训内容、方式、方法问题,培训的条件保障问题等应尽可能地迅速予以改进;对于参加培训教师个人问题,可通过反馈及时地分门别类解决。
三、结语
及时、准确的反馈,不仅可弥补集中培训的不足,延伸培训时间、拓展培训空间,还有助于形成多层次的交互系统,进一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钟祖荣.教师培训实效产生机理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12).
[2]徐晓虹.提升培训实效的“走心型”培训模式探索——刍议教师培训过程中的心理满足[J].继续教育,201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