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炳信:“广东四小虎”的崛起与未来

2018-02-07 16:22花满楼
同舟共进 2018年1期
关键词:商品经济珠三角篇文章

花满楼

上世纪80年代,珠三角地区崛起了四座经济发展迅猛的中小城市——东莞、中山、顺德、南海,合称“广东四小虎”。1991年,时为新华社记者的田炳信、王志纲共同撰写了《珠江三角洲启示录》,归纳了珠三角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商品经济”。“广东四小虎”的称号从此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

《珠江三角洲启示录》起到了一把篝火的作用

《同舟共进》:您和王志纲老师共同撰写的《珠江三角洲启示录》,让“广东四小虎”概念真正具有全国范围的影响力。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思考并写成这篇文章的呢?

田炳信:这篇文章是在非常特殊的状态下写就的。1990年代初的一段时期里,社会氛围相对压抑,经济处于半停滞状态,市场萧条,人们的情绪比较低落。在这个背景下,粤港信息报》发表了这篇长篇对话。发表当天,这份报纸就被抢购一空,这在新闻史上是罕见的。当天晚上,我就接到了当时的广州市市长黎子流的电话,是在半夜打来的。他说:“你给广州人民办了一件好事。”当时的广东省省长叶选平也看了这篇文章,给黎子流打电话,说这篇文章非常好。十天之后,《羊城晚报》在头版发了一条消息,标题叫《洛阳纸贵》:“应广大读者要求,《粤港信息报》全文再次刊登这篇长篇访谈录。”建国以后的中国新闻史上,甚至国际新闻史上,都还没有这种情况:两个普通记者的文章被同一家报纸登载两遍。不仅如此,各省驻广州的办事处,地级市的各大企业,把这张报纸裁成四份,大概A4纸大小,传真回本地,报告给当地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作为一个重大的政治新闻和信号传给本省。我后来了解到,大概有11个省的内参刊登了这篇文章。这一波转载历时一年零七个月,大概有将近300家报纸全文刊载。时间之长、转载的周期之长也是罕见的。

这篇文章刊登于1991年8月22日。1992年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讲话。《珠江三角洲启示录》中的很多观点呼应了讲话内容,因此又引起了二度轰动。这篇文章等于是做了一场预热,像是无意中撞进了一个大棋盘,摆了一颗棋子。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触及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关系。1992年以后,中国的经济形势好转,“左”的思潮也退下去了,中央继续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认准“发展才是硬道理”。因为只有发展,让老百姓生活富裕,国家财富才会增加,国家才会安定,人民也才会真真正正地高兴起来。

《同舟共进》:这篇文章谈的是珠三角这样一个小区域,为什么能有全国范围的影响力?

田炳信:孔夫子说过一句话:“近者悦,远者来。”远方的人向这里跑过来,能够在这里安居乐业,这就是判断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好与坏的非常简单的一个标准。珠三角当年就是这样一个地方,鱼龙混杂,黑红白、左中右、军警特,各路神仙都往这里跑,当时的广州甚至可以说是人满为患。而且在1992年之后,上海、天津、北京、内蒙古、河北、山西、贵州各个地方的党政领导都率团来广州取经学习,一来就邀请广东省发改委主任以及我给大家上上课,给来的各省领导讲解广东的发展情况。为什么这篇文章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主要是当时“左”的思潮还没有完全消退,人们的思想还受到禁锢,商品经济刚刚热起来,在这样的状态下,这篇文章起到了一把篝火的作用。

“大珠三角”格局已初步形成

《同舟共进》:20多年后再回顾,珠三角地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闯出一条道路,成为先富起来的地区,关键因素是什么呢?

田炳信:这和当时的背景有关,因为广州、深圳和“广东四小虎”都得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这样一个先发优势。同时,它毗邻香港,华侨众多,所以把全国乃至海内外的人力、物力以及一定的财力,都集中到了这块地方,成了一个标杆。当时有句话叫做“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很多人都来这里碰运气求发展;企业要到这里发掘商机,寻找激活内部管理的模式;乃至于理论界也要在这里寻找理论根据……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广东聚集了能量,而且把这种能量一直维持了三十多年。珠三角地区由原来的农耕社会迅速变成以轻工业产品为主的生产基地,沧海变桑田,农村变城市。各种工业产品,冰箱、电风扇、洗衣机等,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大量商品都出自这里。并且形成了“大珠三角”格局,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大珠三角城市群,共同发展。这就和中国其他地区有很多不一样之处,在房价上也能体现出来:北京、上海的房价一直很高,而珠三角的房价相对较低,为什么?很簡单,珠三角地区的人不是以到广州购房为荣。而在长三角,很多人认为只有到上海购房才能彰显身份,才能有“先富起来”的优越感,因此把上海的房价推起来了。而在广东,东莞人在东莞安居乐业,中山人在中山安居乐业,顺德人在顺德安居乐业,各有各的发展模式,不一定非要跑到广州来。珠三角各个城市发展得比较均衡,相互之间的差距不是很大,这和内陆省份某个城市一枝独秀的情况很不一样。

珠三角的商品经济基因深嵌在骨子里

《同舟共进》:“广东四小虎”是改革开放的重要象征之一,在您看来,相比于深圳这样的经济特区,四小虎”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独特的地方?

田炳信:深圳作为特区,高科技产业很强,金融行业也在强化。而“四小虎”一开始的发展是凭借星罗棋布的加工厂,依靠“三来一补”而发展。所以两者的立足点是不同的:深圳面对的是全国市场,是辐射全中国的;“四小虎”的辐射区域主要在广东。深圳、广州是重量级的,“四小虎”是轻量级的。在当时全中国都还处在思想僵化、比较保守、不知道如何发展商品经济的状态下,“四小虎”起了示范作用、引领作用。

《同舟共进》:“乡镇企业”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要发展引擎,“四小虎”的许多乡镇企业,后来发展成为今日的民企巨头,如美的、格兰仕、碧桂园等,这些民企的壮大,与改革开放政策有何联系?

田炳信:珠三角民企的发展,第一步是“坐地生财”,利用广东省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优势,吸引全中国的人力财力;第二步是乘着东风“走出去”,如碧桂园在全中国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项目,格兰仕也在全国各地盖分厂,建销售网点。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四小虎”的企业经历了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在很多地区还没有醒悟过来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这个战略,它们尝到了先发制人的甜头。endprint

《同舟共进》:珠三角的企业在过去主要依靠先发优势而取得成就,那么在未来会面对什么挑战呢?

田炳信: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崛起、信息技术的发达,任何资源都能迅速地集散或整合,任何知识都能迅速地被接收、学习。人工智能发展起来以后,很多在流水线上的工种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这是非常了不得的变局,珠三角的企业必须适应这种挑战、面对这样的现实,否则是无法生存下去的。我们看到,很多珠三角企业的据点、大本营也不限于珠三角了,已经走向全国。企业家是四海为家、逐利为生的人群,哪里有利润,他们就到哪里扎根发芽,所以他们会用五湖四海的能人来管理企业,他们的企业会以全中国甚至全球作为落脚点,这就是新锐的企业家视野。珠三角的基因是独特的,是受商品经济熏陶最早的地区,行政级别在这里没有太深的烙印和痕迹,因此珠三角在历史上被称为“商品经济的延安”,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珠三角这块土地上产生了太多有大气魄大眼光的企业家,相信这样的优良传统还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同舟共进》:“广东四小虎”以利用港资、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著称,这个地区为何能抓住“对外开放”政策的机遇?

田炳信:珠三角的成功在于能把香港的经验快速移植过来。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企业靠的是“三来一补”:设备、原料、销售由港商或台商提供,劳动力由四川、广西、湖南、江西等地方过来,珠三角提供土地、厂房,把这几个优势组合起来,实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目标。

过去香港是珠三角的老师,两者的关系是“一高一低”。改革开放前,香港是中国唯一的对外窗口,货物都要从那里经过,但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再造了许多“小香港”,如果单纯地從进出口角度来看,香港的港口功能已经越来越不重要。1980年代广州人去车站接香港亲戚,他们把花生油、红糖、旧衣服等带过来,给这边的穷亲戚。后来,国内的副食品、日用品、轻工业产品多起来了,人们的钱包逐渐鼓起来了,这种现象就慢慢淡下去了。以前香港人把大陆来的人叫“捞仔”“表叔”“北姑”,现在这些带有轻视意味的称谓已经逐渐消失了。随着珠三角发展起来,在财富积累方面,与香港的差距已经小了很多。但是香港在服务业方面的精细、精准管理,直到现在仍然是值得广东学习的。在人文素质和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上,香港仍然走在前面。而在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利用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行发展,一些制度上的安排反而是香港做不到的,而且现在这种优势正在变得越来越大。香港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曾说,香港只有两个半行业,一个是港口,一个是金融,半个是房地产。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广东的产业多元化已经优胜于香港。

广东企业的“改朝换代”

《同舟共进》:广东四小虎”虽然仍在国内二线城市行列中居于前茅,但一枝独秀的辉煌已成历史。您认为“四小虎”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

田炳信:“四小虎”的成长很像是一个孩子的成长期,从生下来到十七八岁,是快速成长的过程,成长到一定程度就不会长得那么迅速了,就需要精细化发展了。现在,四小虎”的企业家们很多都把企业交到第二代手上了,这些“企二代”不需要像父辈那样一针一线、一拳一脚地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那种甘苦他们是没有体会的。但是他们有更宽阔的视野,更熟悉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很多“企二代”已经转型成为资本战略家,吸纳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资金资源来发展企业。这种骨子里的“改朝换代”,在珠三角的很多企业里已经完成了。而这些“企二代”同时也继承了珠三角的优良传统,比如行事低调、不事张扬。

我刚才说“广东四小虎”的独特地位在于其标杆作用,但是这个功能也应该到此结束了。天下的事都有始有终,“四小虎”也不可能这么一路领先下去。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或者说26年(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开始计算)的发展,“四小虎”的榜样力量也释放得差不多了。如果珠三角永远领先,也就意味着别的地方太顽固不化,太没有学习意识、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了。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扩展,“广东四小虎”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了。

《同舟共进》:在此之后,广东省和珠三角接下来的发展定位应该是什么?在未来的深化改革中应该扮演何种角色?

田炳信:未来的广东省和珠三角一定是中国梦的先行者,也是深化改革的排头兵,过去是、将来也应该是。广东人骨髓里的商品经济意识,以及与海外保持的千丝万缕的血脉联系,将在吸纳全世界的高科技企业上发挥出独特优势,在新型管理模式上也占有先机,将为互联网时代的轻型化、微型管理、无地域管理、无缝对接上起到先发作用、表率作用,这是40年改革开放为广东打下的深深烙印。这里的官员、商人、普通百姓,深深被商品经济影响着,这是其他地区不能比拟的。另外,在包容性上,不管是文化也好经济也罢,尤其是思想的包容性上,华南地区都是独树一帜的。在未来中国经济的大格局上,珠三角、香港、澳门所在的华南板块,一定是颗耀眼的明珠,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珠三角与港澳的发展将趋向平衡。endprint

猜你喜欢
商品经济珠三角篇文章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妨读一下这篇文章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浅析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商人形象
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研究
商品经济浪潮下明末“鬏髻”的嬗变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