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最近,朋友圈愿意付费读电子书、听网课或看视频的人越来越多,课程内容既有金融、管理、科学等专业课程,也有养生、美食、育儿等日常生活课程,所涉领域甚广,形式甚多。对于这种有偿的知识分享,业界还有一个专有名词——知识付费。
顾名思义,知识付费就是支付一定费用以获取各类学习知识,或请专业人员答疑解惑。事实上,知识付费并不是新鲜玩意儿,从前大家获取知识、答疑解惑也需要付费,比如购买书籍、聘请老师、参加培训等等,这些传统的图书出版、教育等也都属于知识付费范畴。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付费,是借助于互联网平台进行知识有偿共享的一种互联网经济模式。
知识付费的兴起,得益于以下三方面:一是抓住了信息化时代人们对知识的强烈渴求。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不断体会到“知识恐慌”“能力危机”,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终身学习的迫切需求,传统的教育资源已无法满足教育需求,这为知识付费的兴起提供了足够的社会需求。业内报告显示,63.6%的受访者使用知识付费产品的目的是获取专业知识,50.3%的受访用户是出于兴趣爱好而使用知识付费产品。
二是为知识付费的意愿和习惯逐步形成。对知识需求强烈的群体以中产阶级、准中产阶级为主,他们同时拥有较强的支付能力,对能实现自我提升、实用性强的知识具有较强的付费意愿和一定的付费能力,是知识付费的种子用户。还有伴随着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95后和00后这批新生代,为内容付费的观念已形成,是知识付费的潜在用户。
三是在信息泛滥的互联网时代,尽管网上有大量免费信息,但寻找有价值的信息越来越难,成本越来越高,用户为了快速、准确获取有用信息,愿意为此支付一定费用。
这种便捷、高效的新型学习方式很好地契合了市场需求,迅速得到用户认可。知识付费平台发展至今仅用了短短两年左右时间,给广大用户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但总的来说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也存在不少问题。
知识含金量不高。作为以内容为产品的平台,高质量的内容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知识付费平台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现象突出。有的平台标题和包装很吸引人,甚至通过名人效应吸引用户,而实际内容缺乏深度;有的产品内容“前后不一”,免费试听部分质量很高,但收费以后则立马缩水、偷工减料;有的平台内容同质化严重,市场区分度不高,与消费者预期相差甚远,导致平台的完课率、复购率低,对用户缺乏长期吸引力。
权益保护不到位。知识传播新载体大量涌现,而知识产权保护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晰,监管措施也还不到位,使得很多侵权行为无法界定。一方面,共享知识产品的版权界定相对模糊,无法杜绝对已经售卖的知识的二次传播和交易,知识产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另一方面,平台的内容审核机制不完善,尤其是对一些互动性、即时性强的产品,如问答、直播、视频等,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审核技术,可能导致一些侵权产品或者粗制滥造的内容进入平台,损害用户权益。
盈利模式不明。知识付费彰显了对知识的尊重,但目前平台单靠出售知识产品获得的收入十分有限,而平台要集聚大量分享群体、制作高质量内容则需要很高的成本投入,大部分平台仍需通过大量的广告弥补支出,真正有效的盈利模式还在探索中。
目前知识付费产业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市场前景看好,业内预计到2020年,知识付费产业规模将达到235亿元。面对知识付费如此之大的市场潜力,如何让知识付费物有所值,以下方面不可忽视:
一是坚持“内容为王”,完善学习体验。有调查显示,48.9%的受访用户期望知识付费平台提高产品的性价比,41.8%的受访用户期望提高内容质量。可见,“内容为王”是知识付费领域的基础共识。如何争取做出高质量的内容应该是每一个知识付费从业者的追求,也是留住用户的根本。
二是细分市场,实现差异化发展。未来的知识付费市场一定不是大而全的,平台的垂直细分化和专业化特征将更明显。因此,如何细化深耕内容,解决用户的核心知识需求,是知识付费平台必须关注的问题。
三是完善监管,维护市场秩序。要进一步完善适应知识付费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并提供相应的维权渠道,完善纠纷解决机制。加快形成规范性的行业标准,对行业从业者进行严格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