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 政治学系,上海 普陀 200241)
话语是思想表达的工具,对反映某一个事物有着重要意义。党的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伟大工程中的永恒话题,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话语系统。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党的作风建设始终不变的核心话语和根据形势变化形成的创新话语,体现了实践不断深入和认识不断深化的发展规律。从话语创新角度研究改革开放时期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研究的新课题,它可以帮助我们拓展研究视野,从话语变化的角度认识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发展过程,深化对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创新实践的认识。
世界上政党林林总总,各有千秋,形成什么样的作风受政党性质的制约。近现代中国社会也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政党,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建立的中国共产党不仅以科学理论武装的优势展示其先进性,而且以独特的优良作风显示它与其他政党的区别。在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发挥着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形象塑造的功能,人民群众以作风的感知来观察、了解、判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作风是长期培育起来的,经历了一个实践积淀的历史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坚持为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不懈奋斗,锤炼了不惧艰难、克敌制胜的顽强意志和坚毅品格。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时强调,“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和模范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1]。这些话语是对党的作风的最初阐述。
20世纪40年代延安整风运动期间,中国共产党的作风被明确提炼概括出来。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整顿党的作风”报告,指出:“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2-1]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会议上作政治报告,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2-2]他强调这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这个提炼概括形成了党的作风建设核心话语,在延安的13年时间里,毛泽东写的文章和作的报告中,关于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丰富论述,构成党的作风建设话语系统的精彩内容,并奠定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思想基础。
实事求是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是党的思想作风的集中体现。把实事求是提炼概括为党的优良作风,是总结反对教条主义斗争经验的成果。中国共产党建立后较长一段时间里,经历了脱离中国国情、机械照搬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曲折,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左”倾教条主义者占据党中央领导地位,致使中国革命遭遇挫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探索,创造性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保证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发展。毛泽东坚决反对本本主义,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思想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维方法,对实事求是形成了深刻的认识。他指出,理论脱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书斋里的知识,不去用于解决中国问题,这是“极坏的作风”“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2-3]。实事求是“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2-4]。延安整风运动期间,通过大力整顿党风、学风、文风,使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路线在全党确立起来。
密切联系群众表现为党的工作作风,以此作风为基础的群众路线,被确定为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文献资料表明,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要使党成为“群众党”的思想就已经鲜明表达了党的群众观,在此后领导革命的实践中,深入群众、宣传群众和组织群众的工作促进群众路线思想不断发展。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把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提炼概括为党的优良作风,标志着群众路线思想臻于完善和成熟,丰富的理论构成群众路线的话语系统。1945年中共七大会议上刘少奇作修改党章报告,以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向人民群众学习等观点,对群众路线作了全面的理论阐述,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从它产生时起,“就具有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各种优良作风”[3-1],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用正确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与被领导的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3-2]。这些论述代表了党的群众路线核心话语的形成。
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利于保持党的肌体健康,体现党内政治生活的作风。一个政党内部,敢不敢于批评别人和进行自我批评,是对其自我革命勇气的检验。党员个人、党的组织以及党的领导都难免犯错误,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害怕揭露自身的问题,对出现的错误藏着掖着,只能削弱其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端正党的作风离不开批评和自我批评,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以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为保证。毛泽东指出,“对于我们,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延安整风运动“之所以发生了很大的效力,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个运动中展开了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2-5]。
党的作风表现在各个方面,党的作风建设内容非常丰富,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作风标志,抓住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本质。这三大优良作风具有党的作风建设核心话语的意义,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影响着党的其他各种作风,规范着党组织、党员和干部的一切行为。实践证明,这三大优良作风被树立起来后,中国共产党历次整党整风教育活动都贯穿着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要求。历史还证明,什么时候这三大优良作风得到发扬光大,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得到胜利发展;什么时候这三大优良作风遭到破坏,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遭遇挫折。对中国共产党来说,这三大优良作风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党的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凝固不变的。“我们党总是在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和完成重大历史任务的过程中,突出地强调和抓紧作风建设”,“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每一个时期,对作风建设提出的要求总是带有那个时期的鲜明特征”[4-1]。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推动中国跨进了重大历史转折的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也因此而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的转变。执掌全国政权的地位变化使党的作风建设面临新任务。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告诫,要求全党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为防止党的作风建设松懈敲响了警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发生之前的17年里,党中央先后于1950年、1951—1954年、1957年、1963—1966年开展了4次党内整风运动。这些整风运动坚持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整顿领导干部作风,改善党群关系,体现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努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话语得到延续性的发展。1956年中共八大会议上邓小平作修改党章报告,着重论述了党的群众路线问题,他突出地强调群众路线虽然不是新问题,但“由于党成了执政的党而有更加重大的意义”,指出因为这个地位变化,“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于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5-1]。这些思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作风建设新话语的表达。然而,党的作风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把党的建设引向歧途,党的作风遭到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名义上是直接依靠群众,实际上既脱离了党的组织,又脱离了广大群众”[6],“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林彪、‘四人帮’极大地破坏了我们党的这个优良传统”[7-1]。作风建设遭遇的挫折给我们党留下了深刻教训。
在党的工作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党的作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全过程。40年里,党中央先后部署开展了1983—1987年的全面整党、1998—2000年的“三讲”集中教育活动、2000—2002年的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2005—2006年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8—2009年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2010—2012年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活动、2013—2014年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5年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2016年开始的全体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等。党的作风建设在这些整党教育活动中占有很重的分量,并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话语。
第一,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这个新话最先是陈云讲出来的。1980年1月他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8]党中央领导人高度重视陈云强调的这个思想。邓小平说:“我赞成陈云同志讲的,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9]他在几次讲话中都反复强调过这个意思。1980年11月26日,胡耀邦作“搞好党风的几个问题”报告,突出的就是陈云的这句话。他指出:“党风好不好,是党能不能站得住、发展和存在的问题。陈云同志讲话不很多,但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很赞成他这个话: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我们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可是,我们党的许多同志认识不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相当多的同志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这些同志说,我经济工作都忙不过来,哪里还能够抓党风。”[10]改革开放之初陈云的这句新话,写进了许多有关加强党的建设文件中,并被以后各届党中央领导人反复强调。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为把党的作风建设置于突出位置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探索在不搞政治运动情况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路子。这是党在深刻总结作风建设经验教训中形成的新话。延安整风运动创造了党的建设史上一个典范性的案例,集中一段时间在全党范围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教育是成功的经验,因此这种办法也就在后来党的建设实践中得到沿用。然而,在党执政的条件下,党的建设不能采取政治运动的方法。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不再搞群众运动,这个观点也适用党的建设。党中央认识到:“解决党内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的问题,是一项长期的经常工作,不可能靠一段时间的整顿解决所有的问题。老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还会产生出来。”[11-1]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从严治党的任务,并要求党的建设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11-2],“党风建设必须持之以恒,作为经常工作,不采取搞运动、搞突击的办法”[11-3],必须“探索在不搞政治运动的条件下端正党风、反对腐蚀的新途径”[12-1]。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教育活动没有中断过,但与政治运动不同的是,这些教育活动不以整人为目的,不搞大呼隆的形式,不追求轰轰烈烈的场面,注重理论学习和思想工作,注重把整党整风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相联系。这就既传承了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党性教育的历史经验,又克服了政治运动造成思想混乱的弊端,使党的作风建设贵在平常,做在实处,细在小事,抓在长效。
第三,脱离群众是执政党最大的危险。这个新话体现了对中共八大邓小平提出的思想在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执政党脱离群众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化大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主要表现形式是执政党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官僚主义。改革开放后,脱离群众更多地体现在群众观淡薄、党的宗旨意识削弱、党群干群关系紧张。从表现形式看,主要是不关心群众,漠视人民利益,甚至与民争利,尤其是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不断滋生。这就使执政党脱离群众的危险以新的面目暴露出来,党的作风建设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改革开放是党的作风建设的大战场,不少领导干部和党员在利益诱惑面前“败下阵”,被私欲所俘获,为人民所唾弃。能不能密切联系群众成为能不能经受住执政考验的突出问题,“党内不少同志没有能够经受住改革开放考验,丢掉了党的优良作风,以致出现了许多消极腐败现象,严重脱离群众,损害了党的威信。”[13]江泽民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14-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15]在邓小平关于执政党容易脱离群众的思想基础上,以“最大危险”强调坚持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是一个新的话语,表达了对密切联系群众的新认识。
第四,党的一切工作以人民群众的评判为标准。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思想延伸,党中央领导人从新的高度阐述党的群众路线思想,说了许多新话。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其中之一为“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强调,我们做事情,要看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标志树立起来,他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15-1],“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13-2]。胡锦涛指出,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4-2],“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1-2]。这些话的思想都来源于延安整风运动期间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话语,但从检验党的一切工作标准的角度论述群众的地位,则说出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话。
第五,必须结合实际培育新的作风。这是党的作风建设话语创新的动力所在。党的建设的长期性决定了作风建设核心话语必须一直说下去,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老话永远不会过时。但是,党的作风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动态变化的,发扬光大三大优良作风在不同环境下面临的问题不同,任务也不一样。新情况不断出现,新矛盾不断产生,这就需要去培育新的作风。“党的一切好传统好作风,我们不仅要继承下来、坚持下去,而且要结合新的实践,把它们丰富起来、发展起来、光大起来,使它们发挥更好更充分的作用”[16],“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要结合新的实际,努力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同时要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努力培育新的作风”[15-2],“积极探索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路子,努力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作风,大力弘扬和展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风范”[17]。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领导党中央拨乱反正,以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为重点恢复党的优良作风,解放思想成为党的新作风。江泽民领导党中央倡导的新作风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廉洁从政作风,二是“务实创新、真抓实干的作风”[18]。胡锦涛领导的党中央针对党的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和严重的问题,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纠正措施,要求全党形成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等八个方面的作风。不断形成新的话语表达是结合实际培育新的作风的内在要求。
党的作风建设涉及的方面很广泛,思想也很丰富,以上只是从话语发展的角度进行了概括,并不全面,更不是对党的作风建设的整体研究。但这些新话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的作风建设随着改革开放实践发展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话语创新不是形式上的言辞变化,而是内容上的思想深化。任何语言都受场景的制约,党的作风建设的话语为什么这样说、怎么说以及说什么,都有规律可循。改革开放后党的作风建设话语创新表明,它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建设规律认识深化的体现,这些新话语,一方面坚持了党的作风建设核心话语规范的精神,另一方面则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作出了崭新的表达,对党的作风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各个阶段,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都不是历史的重复。历史每前进一步,党的作风建设就面临新任务新要求,话语创新的逻辑就在这里。
2012年中共十八大是在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召开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它揭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帷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了党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党建思想,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中央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实践路径,在创新发展中开创了党的作风建设新局面。
党的作风建设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头戏,全面从严治党首先从转变党风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转变党风是从严管党治党的切入口,他强调:“一个时期以来,作风问题在党内确实相当严重,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了,不抓不行了。”[19-1]这个话语气很重,表达了痛下决心的志向。中共十八大以来,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紧紧盯住转变党风的实践,充分展示了抓党的作风建设“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从严态势。中共十九大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取得不平凡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其中以“成效卓著”评价全面从严治党的成绩,完全符合事实。5年里改善党风引起的变化“是全面深刻的变化、影响深远的变化、鼓舞人心的变化,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积聚了强大正能量”[20-1]。人民群众看到,党的作风建设在解决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上表现最为突出,党的形象由于党的作风建设得到极大改观,对把党的建设真正搞实搞好有了更多更大的信心。
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在全新的场域下大力推进,令人耳目一新的管党治党实践正是党的作风建设新话语形成的基础。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可以看到,党的作风建设核心话语反复在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1-1];“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靠什么?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21-2];“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也是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的有力武器……对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我们要大胆使用、经常使用、用够用好,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使这个武器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果”[22-1]。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正是发扬光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进行的深刻实践,党的建设核心话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所有转变党风的举措都体现着党的优良作风的发扬光大。然而,中共十八大以来党的作风建设具有新时代的特征,它在许多方面的实践超越了历史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一系列新的话语展示了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第一,“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新观点。从延安整风运动起,群众路线始终是在“根本政治路线”“根本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意义上进行定位,相关的话语说了60多年。坚持这个定位无疑是准确的。在此基础上,明确用“党的生命线”强调群众路线,是新的话语。这个新的话语有着长期的思想积淀。改革开放以来,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加强党的建设论述中,反复讲“民心工程”的话题,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成为历史和现实的告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大后也多次用“民心工程”的话语强调密切联系群众对党生死存亡的决定意义,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21-3]。这里直接用“党的生命线”的话语表达群众路线,是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它既使改革开放初陈云强调执政党的作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得到进一步明确,又在以往群众路线认识的思想基础上作出了更为深刻的定位。
第二,走出作风建设“一抓就好,放一放就松下来”的怪圈。这个新话语是作风建设必须始终保持韧劲的表达。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作风建设不是没有抓,历届党中央都高度重视,颁布过很多文件,采取了很多措施,反复指出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党风的转变效果一直不明显,不正之风甚至愈演愈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反思这个现象,指出党的作风建设形成了一个“怪圈”:“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抓好作风建设非一日之功。作风问题往往一抓就好一些,放一放就松下来,存在一个很难走出来的怪圈。”[20-2]他提出,必须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态度抓作风建设,要有一抓到底的韧劲,“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举措治理作风问题”[22-2]。要坚决防止党的作风建设工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集中抓的时候雷霆万钧,平时则放任自流”[20-3]。要坚持管党治党严到位、严到份,党的作风建设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喘口气、歇下脚的想法,绝不能像刮一阵风、下一场雨那样,抓得紧的时候暂时收敛,躲过风头之后便死灰复燃。坚决防止不正之风反弹回潮,以驰而不息的韧劲,“最大限度地压缩党内不良行为的生存空间”[20-4]。这些话语铿锵有力,对防止不正之风在“怪圈”中反反复复,指导党的作风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作风是否确实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把人民标准引入党的作风建设是重要的思想创新。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作风建设就必须聚焦人民群众对党不满意的不正之风上。历史上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是广大共产党员在长期实践中树立起来的,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党的作风是党员言行举止的外在表现,有些人认为党的作风好坏是党内问题,只影响到党的自身,这是非常有害的错误认识。党与群众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关系,党的作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尤其在执政条件下,党员一举一动都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有关。党内不正之风不仅危害党的健康肌体,而且殃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对党的作风最敏感、最关切、最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看作风建设,主要不是看开了多少会、讲了多少话、发了多少文件,而是看解决了什么问题”[20-5],“坚持群众路线,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21-5]。他还用“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的说法规定党和群众的社会角色,突出党的一切工作包括党的作风必须由人民来评判。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23],这是对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经验的深刻总结。作风是否确实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的新话语,表达了党的作风建设要与满足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的深刻思想。
第四,“增强向体内病灶开刀的自觉性”。这个新话语含义十分深刻。在论述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作风建设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必须发扬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敢于在自己身上动手术。党内歪风邪气长期抓而不力、纠而不正、治而不愈,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自我革命精神,瞻前顾后,怕痛怕痒,碰到问题绕开走,处理事情手发软,以至于“使小矛盾积重难返、小问题酿成大患”[22-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20-6],“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解剖,向顽瘴痼疾开刀”[20-7],党的作风建设“要真正解决问题,就要有抛开面子、揭短亮丑的勇气,有动真碰硬、敢于交锋的精神,有深挖根源、触动灵魂的态度”[21-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四风”问题不能停留在暂时抑制的表面上,就像人治病一样,如果不从根子上除掉隐患,“潜伏于身体内的病原体就可能再度繁殖,进而使病症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20-8]。他从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的消极因素揭示党内不正之风深层次的矛盾,提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任务。他要求领导干部切实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党的民主生活会上必须“红脸”“出汗”,领导干部必须“咬耳朵”“扯袖子”,“要不断增强向体内病灶开刀的自觉性”[20-9],不断锻造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这些话语的深刻性在于把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视为一场自我革命,显示了新时代转变党风刀刃向内、清理源头、刮骨疗毒的实践特征。
第五,党的作风建设要“抓常、抓细、抓长”。这个新话语揭示了保持党的作风建设持久性的战略意义。在全面执政条件下,党的思想松懈表现之一就是把作风建设视为“软性任务”,认为作风是枝节小事,无伤大雅。长期以来对党内不正之风习以为常、见怪不怪、麻木不仁正是源于这样的错误思想。于是,作风建设的持久战变成了“拖沓战”“疲劳战”,转变党风成为老生常谈的事,不正之风尾大不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22-2]。“抓常,就是要经常抓、见常态。作风建设,重在经常,必须常常抓。风气养成重在日常教化,作风建设贵在常抓不懈,时刻摆上位置、有机融入日常工作”[19-2];“抓细,就是要深入抓、见实招。作风建设,重在抓细节,必须环环抓”[19-3];“抓长,就是要持久抓、见长效。作风建设,重在持久,必须反复抓”[19-3]。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做到掌握情况不迟钝、解决问题不拖延、化解矛盾不积压”[20-10],使抵制不正之风成为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使发扬光大党的作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抓常、抓细、抓长”的新话语为党的作风建设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六,改进党的作风“向制度建设要长效”。这个新话语体现了党中央对党的作风建设规律认识上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提出“制度治党”要求,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十八大以来,中共着力加强以转作风改作风为重点的制度体系建设,通过一系列党内法规制定,严明纪律和规矩,扎紧制度笼子,使党的作风有章可循、有规可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改进作风问题上,我们不能退,也退不得,必须保持常抓的韧劲、长抓的耐心,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20-11]制度建设“要搞好配套衔接,做到彼此呼应,增强整体功能。要增强制度执行力,制度执行到人到事,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22-4],“使制度真正成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硬约束”[21-8]。把经验上升为制度规范历来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树立起来的三大优良作风就是通过制度规范得到发扬光大。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对制度治党缺乏深刻的认识,制度缺位、制度虚置、制度乏力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导致党内不正之风蔓延。“向制度建设要长效”的新话语,使得邓小平提出的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思想真正落实到了党的作风建设上,体现了对党的作风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新话语赋予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鲜明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创新发展,不仅表现在出台了一系列严厉举措、制定了具有硬约束的制度规范、形成不松劲的高压态势,而且也表现在说了许多新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话语具有务实性、接地气、贴实际、合民意的特点,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既强化了党的作风建设核心话语表达的优良作风,又结合新形势新情况的要求实现了党的作风建设突破性发展,在切实转变党风上收获了不同凡响的成效。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多次强调,老祖宗不能丢,但要说新话。对于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评价说,这个文件有创新,“有些是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是新话”[24]。他倡导全党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与时俱进地讲新话。话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要求,新话语体现实践的即时性、创新性,从而使既有的思想保持现实生命力。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作风建设核心话语得到坚持和延续,同时又以丰富的创新话语体现了鲜明的实践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也掀开了新的篇章。肩负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要在作风建设上创造新气象、新作为,必须始终不移地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同时不断地创新话语表达,以符合新时代伟大实践要求的作风激励全党全国人民砥砺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