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建平
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确立,开启的是浙江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新时代,在国内外经济大调整、大分流的时代,数字化将引领浙江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18年在面临全球经济风云变幻的背景下,浙江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发展导向,着力推进“制造”向“智造”转变,从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电商换市、空间换地的“四换”导向,开始走机器人+、大数据+、互联网+、标准化+的“四+”导向,着力打好产业转型升级组合拳,把“稳”字落到了实处。预计全年GDP增长7.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7.5%左右,呈现“高于预期、好于全国、领先东部”的态势。以数字经济为标志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以数字作为主要经济要素资源,把“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较好地实现了产业发展的动力转换、质量转换与效益转换。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信息经济示范区,浙江依托两化融合、两化深度融合发展,信息技术对产业与经济的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创新驱动发展。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浙江区域经济呈现以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发展趋势。2018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号工程”,同时充分发挥浙江数字经济的优势,努力争创国家数字经济示范省。从以浙商回归为“一号工程”到以数字经济为“一号工程”,是浙江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从传统工业化、两化融合、两化深度融合,再到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是浙江顺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大指导思想调整。
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提出,浙江要构建以“三区三中心”为战略目标,启动数字大湾区、移动支付之省、“城市大脑”等数字经济标志性工程建设,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力争到2022年数字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达到55%以上。同时,加快推进数字经济立法工作,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等,着力形成浙江数字经济的新范式。
为加快数字产业化,把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基础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工程加以推进。做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杭州滨江区物联网产业基地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云谷园区成为全国云技术领域最大的平台,阿里云成为全国最大、全球第三的公有云公司,网易“严选”成为电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杆性模式。5G技术的加快推进,为浙江智能网联车产业发展提供了机会,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新团队落户杭州,智能网联车测试项目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宁波舟山港数字平台成为重要的行业支撑平台、江海联运大数据项目列入国家“十三五”重大项目,顺联动力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
布局区块链、柔性电子、量子信息等前沿产业,杭州国联数字科技金融研究院成立,成为区块链发展的重要支撑新平台,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成为支撑柔性电子材料的重要创新支撑平台,不仅为消费电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地支撑,同时为《健康中国2030》的落地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宁波智能制造研究院及其机器人产业集团,呈现技术发展与市场成长双丰收的良好局面。江丰电子获得2018年度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表明浙江在数字经济基础材料研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开启了数字经济基础材料领域的一场革命,从2019年开始,我国对国外进口的各类靶材不再免税,彰显了浙江数字经济研发创新对国家的贡献。由联合国主办、自然资源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为浙江地信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拥抱世界的机会。2018年前三季度,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4.8%,占GDP的比重达9.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17.1%。
浙江是传统制造业大省,通过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促进传统产业向高质量转型。一方面,深化“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推进宁波、湖州两个国家级试点示范城市和8个省级试点县(市、区)建设。培育60个集产业孵化、研究开发、检验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另一方面,在2017年18个工业大县、每个县一亿元专项资金扶持的基础上,聚焦纺织、化工等五大领域,努力建设成为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提升的样板区。确定纺织、服装、皮革等两批17个行业,萧山、义乌、诸暨等35个县市区,开展传统制造业分行业省级试点。一年来,全面加快产业提升、平台提升、企业提升和落后产能淘汰,推动传统制造业焕发新的生机。大力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建成海天精工、正泰电器、红狮水泥、新安化工等60个数字化车间,建成老板电器、均胜电子等6家“无人工厂”,新增工业机器人应用超过1.5万台。推进服务型制造,累计创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19家。在健康、交通、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推进“城市大脑”建设,目前已有20个智慧城市示范试点项目、14个示范推广项目投入应用。
浙江从“十三五”开始按照“云上浙江、数据强省”的战略,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机,大力推进企业上云计划。2017年提出10万家上云计划,培育国内领先的云平台服务商3-5家,行业应用平台10个以上,云应用服务商100家,典型应用100个。一年来,云平台、云服务商蓬勃发展,有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网易等50多家国内知名系统集群商、基础设施提供商和应用服务商组成的企业上云,基本覆盖了国内主流的lass、Paas、SaaS等服务领域。
2018年,省政府批准出台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上云企业达到40万家,基本覆盖全省制造业企业,努力实现从“两化”融合发展向企业云化计划转型。全年继续大力开展“企业上云”行动,推动企业加快上云、深度用云,实现新增上云企业10万家。作为流程工业的主要代表,中控集团发布Sup-os计划,同时由阿里巴巴联合中控集团等,联手打造“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组建supET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将来百万级的企业“云化”计划提供最强大的网络平台支撑,到2018年底,全省已经建成近50个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继上云文件出台后,省政府又专门出台《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通过分类推进企业上云、数字化提升、智能化改造、差异化“云化”发展,加快企业深度用云,大大提升了融合应用水平,加快了企业与产品的数字化转型。企业上云与“互联网+”行动,不仅仅大大提升了类似中策橡胶、红狮水泥等大企业的数字化程度,也大大加快了中小型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新昌陀曼精密机械公司成为了中小型轴承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案例。
如果把产业层面加快数字化转型称之为“企业大脑”行动计划,那么“城市大脑”计划也成为2018年十分重要的一个看点。城市大脑首先在城市交通管理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由于成功地导入城市大脑计划,数据显示,杭州主城区高峰起行车速度提升15%以上,区域平均拥堵时间下降9%以上,2018年杭州制堵成效名列全国第二。
产业与经济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大大加快了政府管理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以“掌上办事、掌上办公”(以下称为“双掌”)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化制度变革,成为“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具体实现路径。为了促进政府数据资源的整合,2018年的机构改革,基本上成立的政府数据资源管理局,打通数据“孤岛”。截止到2018年,在省、市、县(市、区)三级已经拥有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政务超市”,涉及省、市、县(市、区)的6万个审批事项,均可以一网搞定,变“百姓跑腿”向“数据跑路”转变,已经实实在在成为浙江的管理模式。2018年,浙江聚焦“最多跑一次”和“亩均论英雄”改革,深化“放管服”,着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数字政府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以数字化为支撑的“最多跑一次”改革,着力推进办事事项的标准化、规范化,全省除涉密外的所有19项涉企事项均已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实现技术改造项目备案管理权限省级“零保留”,开工前审批“最多跑一次、最多100天”。在工业和信息化利用,实现省级信息孤岛100%全打通、资源数据100%全共享、网上办事100%全覆盖。
在制度变革中,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支撑结构也开始发展深刻变革。在空间结构上,以大湾区建设为重点,数字经济成为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大优化产品结构和贸易结构。数字经济所表现出的“去行业化、去高新化、去区域化、去小众化”的特点,打破了传统经济资源约束与行政边界,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注入的强大的力量。在研发体系上,除国家已有的科研与高校平台,2018年的数字经济创新平台,成为了浙江数字经济发展另外一个靓丽的风景。基础最好、实力最强的杭州和基础相对较薄、能力相对较差的衢州站在了同一个时代的起跑线上,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和之江实验室产业园为平台,为杭州数字经济未来5-10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衢州市成立的东南数字经济研究院,为衢州的数字经济发展注入了可以长远根植发展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