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学术委副主任、研究员
“自己的事情”千头万绪,最核心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是以坚定不移的市场化改革去稳预期,强信心
又是一个年末岁尾,又是一次辞旧迎新。自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一爆发,温家宝总理就在2009年全国两会的答记者问时说,“今年是最困难的一年”。可学习了他的讲话以后,我认为可以做一点“小小的修正”——只加一个“第”字:“最困难的第一年”。以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最困难的一年”每年都这么说,但似乎每年又都波澜不惊地过来了。
直到今年,我觉出这话的份量来了:2018年可非比寻常!这一年的挑战:一是内外双碰头;二是伤到了信心预期和内生动力;三是一般的说法已很难加以改变,除非出现达成共识的实质性突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日前闭幕,对于形势讲了“稳中有进”,但更多地是讲了“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会议指出这是“前进中的问题”,但在我看来,最主要的还是“改革中的问题”。
一是国际国内风云变幻,但无论怎样“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首先我们是“要把自己的事办好。”这一次的中美贸易摩擦,如果仅仅是局限于单纯的贸易领域,说句老实话,那倒真不是什么“捅破了天”的大事或难事。问题暴露在贸易领域,但根子却在两种经济发展的模式之争,在于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战略竞争的“修昔底德陷阱”。这个长期摩擦乃至于“严重对立”,是早就可以预见到的。但有没有想到会来得这么快、这么尖锐、这么根本呢?其实我们的思想准备还是不足的。现在这点困难,和新中国刚刚成立,马上就在朝鲜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大战一场相比;和大跃进失败,又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吃不饱肚子相比;甚至和八九风波之后,西方国家联手对我们实行“制裁”相比,其实还真算不上什么。只要我们“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有所作为”,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最后还不是一步步走出来了吗?
二是“自己的事情”千头万绪,最核心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是以坚定不移的市场化改革去稳预期,强信心。稳经济是毫无疑问的。经济若出现断崖式的下跌,那人心浮动、社会动荡,肯定是不行的。但依我来看,只要现行宏观调控和供给侧结构性政策保持基本稳定,我国经济目前并无“硬着陆”之虞。值得担心的,倒是市场主体的信心预期和内生动力的“塌方”和“崩盘”。因为说到底,经济还是人参与的活动,而人是有思想、有预期的,人的行动又是由思想和预期去支配的。譬如今年曾经出现的围绕着民营经济地位和作用的一场“舆论场风波”,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结构性政策要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法治化制度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家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这些都很好地贯彻了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关于“长期坚持”“内在要素”“自己人”的讲话精神,也回应了社会上对“所有制中立”“竞争中性”的热切期盼。
三是市场化改革要拿出调动主体积极性的实质性突破去稳定预期、增强信心。还记得刘鹤副总理说的那句话吗?“现在是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的关键时刻。”什么意思?那就是改革不能坐而论道,不能花拳绣腿,而是要拿真章、动真格的!遥想改革开放40年的风雨来路,党中央是怎么做到振臂一挥、应者云集、天下归心的?很简单,那就是根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顺应大家摆脱贫穷、实现温饱的朴素愿望,支持普通的劳动者和基层的干部,大胆地冒,大胆地闯。40年前,要解决的是加快发展,实现人均GDP800美金的问题,而现在,要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温饱首先是要调动体力劳动者,特别是几亿农业劳动力的积极性。小康之后的现代化,则是要调动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几亿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尽管如此,当年留给我们的从产权和分配制度改革入手的经验,并没有背气过时:无非是一个国家、集体(单位、机构)和个人的三者利益关系,无非是一个“缴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的各展所长、各得其所的体制机制,关键就是看您能不能去落实、敢不敢去突破了!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那句老话,“清醒、坚定、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