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不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

2018-02-07 19:17本刊评论员
中国石油企业 2018年5期
关键词:聚烯烃牌号聚乙烯

□ 文/本刊评论员

面对国内第二、全球第四的通信设备供应商中兴通讯的危机,每一个信息技术工作者都会在心中默默流泪,但面对核心技术基本依赖美国这一现实,所有的伤感又都无济于事。30年前,中兴通讯在“七国八制”围剿中起步,在技术封锁中诞生。30年后,中兴通讯又回到了技术封锁原点—仍然被美国芯片、核心零部件卡住了脖子。30年尴尬的轮回,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国企现状—够大不够强。

大而不强的行业企业被颠覆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我国CRT彩电业一度做到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但遇到液晶技术替代时却被打得措手不及,原因是国内彩电业与新技术演进过程基本绝缘,既不了解供给侧液晶技术革命实质,也很难满足需求侧对新技术的渴望。石油化工领域同样存在隐忧,尽管早在2010年我国化学工业销售收入就已超过美国,2014年其主营收入已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总和。但原始创新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脆弱,仍羁绊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挺进步伐。

从全球产业结构分布看,我们占据的仍是中低端位置,高端化工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两个层次的产品占比很少,进口替代仍然较高。2017年我国石油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5833.7亿美元,其中出口1929.8亿美元,逆差1974.2亿美元,同比扩大45.1%。而在2016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贸易逆差还只是1360.8亿美元,1年时间增加613.2亿美元。

从进口品种来看,2017年我国合成材料进口持续快速增长,有机化学原料进口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合成材料进口总量达4869.8万吨,净进口3880.9万吨;进口有机化学原料6222.7万吨,净进口4783.2万吨。贸易逆差最大的是合成树脂、有机化学品、合成纤维单体、专用化学品。聚乙烯、高端聚烯烃(己烯共聚、辛烯共聚、茂金属聚烯烃等)仍占据进口主体。虽然产能、市值都属于世界级,但自主生产的化工品名牌并不多,即使是在比较有竞争优势的大宗化学品中,所用的品牌专利也多为引进。以两个有规模的聚烯烃生产企业为例,一个有6套聚乙烯装置、1套聚丙烯装置,其所生产的176个牌号聚烯烃产品中,自主开发的牌号只有32个,占比18.2%;另一个有2套聚乙烯、3套聚丙烯装置,其所生产367种牌号的聚烯烃产品中,基本用的全是外国专利,只有10个是自主开发的,占比仅为2.7%。

出口的是大宗基础性化工原材料,进口的是高端有机化学品及合成材料,进口替代占比增加,只代表做大,与做强毫无关系。相反,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长期依赖外部市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可以想象,一旦进口替代产品被卡住了脖子,我们能确保中兴式危机不会在石油化工行业重演吗?

做大和做强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规模做大不是做强的必然结果,不经历充分市场竞争和份额扩大的企业尤其如此。从做大到做强,关键的问题是在全球产业链高附加值区域进口替代占比是多少?企业是否掌握了产业核心技术并能够迭代创新?

在地缘政治频发、贸易摩擦不断成为新常态的当下,大而不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在上一轮并购潮中,欧美石油公司已将产业链低附加值部分转移出去,完成技术替代。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中,领先者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会对后进者形成壁垒。而后进者若想在领先者围猎的领域切出一块蛋糕,一定要有新技术应用,并且要从边缘切入。从做大到做强,关键的拐点就是核心技术。很多时候大而不强的真相就是技术决定了市场,而技术却并不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可谓刻骨铭心。

猜你喜欢
聚烯烃牌号聚乙烯
高端聚烯烃将是下一片蓝海市场
聚丙烯装置排产优化
2019年我国聚乙烯的进出口概况
有趣的楼牌号
高牌号灰铁前端箱体质量提升
球齿钎头用中颗粒硬质合金GM06牌号的研制
茂金属催化剂专利技术综述
国内聚烯烃缺少“高大上”
聚烯烃中受阻酚类抗氧剂的抗氧化性能评价方法
废弃交联聚乙烯回收利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