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与“从有到优”:看浙江农村如何让资源变资本
——基于永康塘里、黄城里两个样本的案例分析

2018-02-07 16:52周燕妮李兴旺
浙江经济 2018年20期
关键词:集体经济资源农村

□周燕妮 李兴旺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开展“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资源利用是基础、村美民富是目的。培育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永康是全国著名的五金之都、工业强市,共710个行政村,实现“工业一号”与“农业一号”并进,是该市近年来重点工作之一。目前,永康市共创建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40个、善治示范村近百个,城乡差距从2.7∶1稳步向2.0∶1迈进。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大量资源匮乏、少量资源富集等两类农村情况较为普遍。本文以塘里、黄城里两个典型代表村为例,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可复制、能推广的两类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样本,对症施策、破解发展难题,助力乡村振兴。

塘里村、黄城里村的基本情况

“从无到有”:塘里村的蜕变之路。塘里村资源禀赋有限,区位优势不明显,代表着永康市众多“资源匮乏型”农村的现状。“农房改造”“美丽乡村”等活动开展之初,该村仅以少量葡萄、毛芋、竹笋等种植农业为主,村集体经济不足3万元。2010年开始,在村书记孙朝厅坚强有力领导下,全村30多名党员和村民积极投身到全村美丽乡村改造之中,“从无到有”创造条件、挖掘资源,下决心改变村貌。由党员带头联合村民共同捐款累计200多万元,完成该村各项民心工程:顺利完成146户农厕改造,污水管网埋设,投入20多万元建成全新村文化活动中心,开辟篮球场、棋牌室、影视厅、“农家书屋”(备齐6000多册书籍),打造以文化中心、乡村大舞台、孙权铜像、文化墙等建筑为一体的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巧利用后山40亩山林为面,建成800米河石游步道为线,以亭台楼阁、长廊为点的孙权文化园,每年迎来观光游客3万人左右,为经营农产品及休闲餐饮业的农户每年每户增收5-10万元。

“从有到优”:黄城里村的富民之路。黄城里村背靠经济开发区,位于永康东入城口,紧邻主城区,区位优势明显。在村支书林金星及党组织坚强带领下,该村“从有到优”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顺利完成了整村改造,创造了与农户半年签约99.3%、一个月完成99%房屋腾空的“黄城里速度”,解决了该村在农房改造前主城区与经济开发区“灯下黑”的治理难题。该村将一块4000平方米的集体所有土地及一幢商铺出租,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150万元。以打造全市首个电商创业园为契机,全面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450多间商铺改造并投入使用,充分带动周边超市、餐饮、夜市、物流等行业的发展,每年商铺租金直接为每户村民增收5-15万元,规模发展逐步产生集聚效应。

从资源到资本:样本村的成功路径

2012年至今,永康市在政策顶层设计、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要素、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等方面开展符合乡村发展规律的有效探索。以塘里村为代表的一类“无资源”(资源匮乏)型农村,另一类是以黄城里为代表的“有资源”(资源富集)型农村,通过激活市场、主体及各类资源要素,以“从无到有”与“从有到优”的发展势头,让资源变资本,逐步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示范村。

党组织坚强有力,激活农村各组织戮力同心创新业。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无论是塘里村村支书孙朝厅、还是黄城里村支书林金星,领头雁勇于担当,肯干事、能干事,是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关键。党组织的坚强有力,能够激发全体党员及全村各组织干事创业热情。党组织号召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得以提升,更是农村各项工程项目完成的关键和重要保障。

精准定位,因村制宜激活资源要素。对于资源要素较为匮乏的塘里村来说,防止自身定位过程中的同质化、抄袭化等问题,从挖掘本村有限的后山资源及“孙权文化”等比较优势出发,选择适合的旅游、文创等产业领域和项目,错位发展,激活资源要素,最终赢得政策扶持、社会关注效应。黄城里村则高效利用区位优势,集中打造电商创业园,激活资源要素,实现集体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凝聚人心,激活主体参与意识。农民群体是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的主要人力资源。塘里村和黄城里村通过“捆绑民意”,以实现“村美民富”作为各村发展的终极目标。通过农房改造和大美乡村建设等工程,进行整村改造、整齐行动,充分激发农民主体的参与意识,凝聚人心,为村集体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智力支持和人力支援。

集体主导,统一规划激活政策。集体所有的主要资源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根本,如何利用、规划集体资源,发挥集体效用,激活政策,是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黄城里村通过高规格打包项目,完善园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制定服务电商运行的创业优惠政策,让项目资源高效运行,使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变成规模经营,减少决策失误,打通农民与市场资源不通的壁垒。

合理经营,集聚效应激活市场。经营分散化、成本上升快、资源利用或经营不完善、结构性矛盾、产业融合度不高等问题,是农村集体发展的主要阻力。黄城里村通过整村改造、创建集体性经营电商公司,以集体合作、共同经营的形式开拓新思路、产生集聚效应,逐一破解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大大提高生产要素利用率,实现小农户和市场经营发展的有机衔接。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启示及建议

从以上两个典型村的经济发展对比分析可知,全面引导资源要素回归、多主体参与,推动生产要素活跃交流、巩固农村集体经济制度,让资源变资本,是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拓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

加强队伍建设,搭建“同质化管理”平台,从组织上夯实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从永康市两类农村来看,村支书孙朝厅、林金星“领头雁”勇于担当使命、村两委班子成员团结肯干、发挥党建影响力和领导力、凝聚民心,是这两类农村集体经济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永康市通过推行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三支队伍“同质化管理”的农村基层治理模式,推动三支队伍“同学习、同活动、同积分、同问责”,将一切工作压实到每名干部、落实到每个党员和村民代表,有效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在各项村集体公共事业和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村干部领着干、党员和代表带头干、村民群众一起干”的生动局面。从而全面调动村干部、党员和农民参与集体经济发展及乡村治理的热情,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影响力,促进乡村环境面貌改变,净化基层政治生态,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充实主力军,培育内生发展动力,从人力资源上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困境。在两类农村尤其是“资源匮乏型”农村中,发展主体短缺、农民公共精神缺位等是造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迟滞的重要原因。因此,充分把握发展主体、乡村公共精神等核心要素,聚焦农民主体队伍,培育内生发展动力,是当前解决问题的首要途径。需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完善农民参与集体经济发展的各项奖补政策,培育并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加大农村各项基础设施投入,补足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亏空。农民是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要大力提升农民参与经济生活的意识,通过农村文化礼堂送文化及“种文化”下乡等途径,培育农民乡村公共精神。挖掘“田秀才”“土专家”技术型人才、个体经商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参与村集体经济建设,并由村集体给予一定的资金报酬。实施“乡贤回归工程”,引导乡贤能人返乡创业。尝试构建“订单型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和高校合作,由政府出资,学生毕业后根据自身技能与专业方向留村发展,不断充实集体经济发展主力军。

注重发展规划,合理利用资源,从禀赋特色上形成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在两类农村样本中,农村可利用的资源仍较为分散,需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原则,才能实现美丽经济有生命力的错位发展。适度合理地开发农村资源,统一进行规划配置、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抱团发展,才能参与市场竞争,冲破发展困境,实现集体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一类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营型的农村,可由当地政府与网络及社交媒体联合,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形成“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化产业园,获取集中收益。还可通过开发当地“旅游+”互动体验、采摘等模式丰富旅游产业;“农耕+”文化、非遗等地域特色宣传,弘扬农耕文化;“项目+”生态保护、农产品销售、运营一体化服务策略实施,确保生态环境与当地产业和谐共生。另一类资源禀赋特殊、自身条件较好的村,由市镇村三级联动,按照各村发展前景和资源特色,聘请农业院校专家、或项目运营公司统一规划,捆绑打包项目。破散促聚、规模发展、压低集中生产运营成本,最大限度利用自身资源,打造产业链,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

猜你喜欢
集体经济资源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奔跑吧,村集体经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