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县发展和改革局 新昌县科技局
新昌从无区域优势、无自然资源优势、无人力资源优势的“三无”县,到有创新精神、有创新观念、有创新实践的“三有”县的华丽转身,依靠的就是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创新。建立健全“企业出题、院校解题、政府助题”的产学研合作创新长效机制,促进企业需求与高校院所科研成果有机对接、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衔接
新昌县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创新强省”工作导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要求,加快推进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特别是在省、市科技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新昌扎实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综合体制改革的先行先试,建立健全“企业出题、院校解题、政府助题”的产学研合作创新长效机制,促进企业需求与高校院所科研成果有机对接、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衔接。
通过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新昌吸引了一大批高校研究生和导师团队,有效补齐了人才短板,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在大企业的带动下,中小企业的创新热情有效迸发,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共同创新的生态体系。
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打通了传统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的通道,一批传统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2017年2家企业入选浙江省首批创新型领军企业,数量占到全省的1/10;目前全县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6家,占规上企业的近一半;科技型中小企业364家。同时,产学研合作创新提升了企业的素质与管理水平,增强了上市的能力。目前,全县累计上市企业达10家,累计新三板挂牌企业达12家,形成了资本市场的“新昌板块”新气象,其中新和成公司成为中小板的第一股,美盛文化公司成为全省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家上市企业。
推动产业提升、产品升级。产学研合作创新优化了产业结构,提升了产业含金量。新昌高端制造和生命健康两大支撑性产业巩固提升,占比高达85%以上;通用航空、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也快速发展。创新链与产业链加速融合,产品换代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全县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9.32%,新和成获得2017年度全省唯一的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新昌企业已累计获得国家科技二等奖奖项8个。
推动智能制造。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推动了自动化、智能化制造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加快了传统制造方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目前全县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4.58,连续四年居绍兴市第一,其中工业应用指数44.76,居全省第一,被列为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浙江省智能制造试点县。
推动人才成长。通过产学研合作,打通企业技术人才和高校研究生的双向培养通道。新昌对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配备企业导师,由企业导师进行“传帮带”,有力提升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同时,研究生导师定期到企业,帮助指导研发工作,也带动企业技术员的成长和业务能力提升。
新昌从无区域优势、无自然资源优势、无人力资源优势的“三无”县,到有创新精神、有创新观念、有创新实践的“三有”县的华丽转身,依靠的就是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创新,新昌在产学研合作上做到企业出题出科研经费、高校出研究生团队、政府出科技计划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跨越发展、转型发展。
健全组织推动机制。建立并全面推广党政领导与企业“一把手”抓科技创新制度,书记、县长每周研究创新改革,每月协调推进工作,每季度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创新工作。加强对各级领导抓科技创新的检查与业绩考核,促进“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制度化。加大对乡镇(街道)和两大园区的考核,科技工作的考核权重占整个园区考核的1/3以上。全面建立了科技指导员制度,选调200多名副科级以上干部担任企业科技指导员,指导服务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和科技创新,形成了全县齐心协力抓创新工作的局面。
健全企业出题机制。建立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出课题的制度,探索实施三种需求模式,深挖企业创新课题,使企业研发方向更精准。“企业自己找”,鼓励企业发动员工,自己找企业的关键技术突破方向、存在短板的产品和课题。“专家精准挖”,邀请高校院所技术专家走访调研企业,帮助找准企业产品、工艺、生产方式等技术需求,凝练课题。“中介牵线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促使科技中介主动参与企业个性化技术需求挖掘。同时建立信息发布和更新机制,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实现企业需求和院所科研成果的“双向发布”。每年来新走访企业的高校院所专家老师超过100批次,挖掘并凝练企业技术需求和攻关课题超过200项,推送科技成果、专家团队等信息近3000条。
健全高校解题机制。立足企业需求,鼓励和引导高校院所积极解题,全面优化“点线面”相结合的科技对接服务,以面上的科技对接为基础,深化产业链上的线型对接、校企间的焊点对接。因企制宜,推行“筑巢引凤”“项目牵引”“成果转化”“长期合作”等四种模式,促进校企合作,让企业借助大院名校的科研力量,借梯上楼,让高校把实验室搬到企业,把论文写在产品上,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目前,在新昌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团队始终保持在30个以上。这其中,在2016年,浙江理工大学机械学院院长胡旭东辞去工作,带领研究生和导师团队全身心地投入与新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与新昌80多家纺机和轴承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2017年,在胡教授的共同推动下,浙江理工大学在新昌设立了研究生培养基地,并完成30名新昌培养基地研究生定向招录工作,研究生理论学习在大学本部,课题研究工作在新昌,每名研究生均配备双导师(即1名学术导师和1名企业导师)。此外,新昌企业与清华、北大、中科院、美国肯塔基大学等100多家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规上企业与高校的合作率达到了90%,实现了“全球技术新昌用”。
健全政府助题机制。围绕校企需求,强化制度供给,营造良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精准助力“企业出题、高校解题”。设立专项基金,对产学研合作项目按照合作金额的30%给予补助。对到新昌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在读研究生给予1000-1500元/月的生活补助;对在新昌设立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每年给予不少于200万元的运行经费,并给予研究生1.5万元/人的专项资学金。完善县领导联系高校和研究生团队制度,15个县处级领导联系组每季度一次对接高校,每月一次联系在新研究生团队,上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改革探索科技人员可得大头的科技成果分配机制,积极引导企业采取股权激励、科技项目销售分成、项目制奖励、一次性创新重奖、荣誉激励等多种创新激励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奖励力度,为参与新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团队、研究生导师设立了专门奖项,吸引研究生团队参与新昌企业的协同创新。
下一步,新昌要继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综合体制改革,将该项工作作为引育关键人才、集聚创新要素的有力抓手,不断建立完善企业利用高校创新团队的好体制,巩固政府执政理念推动、创新型企业家带动、实干型专家团队联动的好生态,努力实现“政策激励精准到位、对接平台丰富多样、政府服务贴心规范、合作方式胸怀长远”的产学研合作目标,促使更多产学研合作项目落地新昌,切实推动新昌产学研合作工作向纵深发展。
产学研东风让三花集团起飞。三花集团由周远院士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牵头组成跨院系专家团队,研发节能高效的“纯电动汽车空调与热管理系统技术”。在特斯拉向电动汽车开发中,三花优化了“敏捷设计”等仿真模拟与设计测试方法,研发了特斯拉S车型(Model S)、X车型(Model X)、3车型(Model 3)的热管理系统的核心控制部件,获得了为特斯拉独家配套的生产订单,为特斯拉提供8个核心控制部件。尤其在型号3(Model 3)的全球竞标中,三花电子膨胀阀具备的Lin控制功能,集通讯与快速诊断于一体,以比国际竞争对手高30%能效等优异的技术性能而中标。2017年底三花集团的市值比2016年增长了1倍,成为浙江增长最快的企业之一。
扎根新昌的胡旭东团队。2015年11月,在胡旭东教授的牵线搭桥下,新昌县政府与浙江理工大学共建了浙江理工大学新昌技术研究院,胡教授出任院长之职,6名教师、近15名研究生常驻新昌服务企业科技创新。2016年,胡教授主动辞去了浙江理工大学机械学院院长,带领研究生和导师团队全身心地投入与新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与新昌80多家纺机和轴承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2017年,在胡教授的共同推动下,浙江理工大学在新昌设立了研究生培养基地,今年9月30名研究生及其导师已入驻。2018年,胡教授带领的团队已经与10多家新昌企业开展了产学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