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评论员
“民营经济始终是浙江的最大特色、最大资源和最大优势”“民营经济强则浙江强,民营企业好则浙江好”。浙江要“把民营经济做得壮壮的”,必须继续发挥领先优势,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浙江民营经济经历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浙江经济的最大亮点和特色优势。1978年至2017年,全省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94.3%下降至25.0%,相对的是非公有制增加值占比从5.7%上升至75.0%。民营经济对于浙江而言,远远不止“半壁江山”,2017年,浙江民营经济创造了全省60%以上的生产总值、70%以上的税收和出口、80%以上的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是浙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但近年来特别是2018年以来,民营经济发展似乎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民营经济发展有“危”。“危”是困境,首先,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民营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今年年初,美国单方面对中国发起了贸易战,且愈演愈烈。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已经从美国一个国家蔓延至欧洲、日本等多个发达国家。2017年浙江民营企业出口在出口总额中占比为76.7%,2018年前三季度民营企业出口占比进一步提高至77.8%,出口环境的恶化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将较为显著。其次,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民营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自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浙江不断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2016年共处置555家“僵尸企业”、淘汰改造2000家企业落后产能,2017年再处置404家“僵尸企业”、淘汰2690家企业落后产能,随之带来的是大量低小散民营企业在此过程中被淘汰、清退。第三,新的技术革命对民营经济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浪潮的兴起,凸显了部分民营企业在人力储备、技术储备、资金储备等方面的不足,而不断升级的消费者和消费市场又倒逼企业加快改革创新,民营企业发展的焦虑不断加重,消极情绪有所蔓延。
民营经济发展更有“机”。“机”是机遇,主要源于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从大环境上看,发展民营经济信念更坚定了!几个月前,某个学者提出“私营经济已经初步完成了协助公有制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阶段性历史重任,应逐渐离场”,一石激起千层浪,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民营经济地位的全国大辩论。正本清源之后,民营经济发展负能量被抛掉了,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得到进一步巩固强化,民营经济发展吃下“定心丸”,得以“减负”再出发。从小环境上看,发展民营经济的营商环境更优了。从“放管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四张清单一张网”,再到“最多跑一次”,浙江一直致力于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的最优营商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近日,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省政府召开了关于“浙江省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提出将实施在创新、融资、用工、用地、降成本、走出去、产权保护、公平竞争、市场退出和诉求表达等十方面31项举措,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民营经济强则浙江强,民营企业好则浙江好”。从民营经济500强榜单来看,浙江入围企业数量连续20年位居全国第一,但不容忽视的是,入围企业数量连年下降,其他省市的追赶步伐明显加快。浙江要“把民营经济做得壮壮的”,必须继续发挥领先优势,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做大做强企业。今年吉利集团在民营经济500强榜单上排名上升2位,阿里巴巴影响力在加大。民营企业要进一步聚焦本源、深耕发展,打造百年老店。二是做优产业结构。浙江在信息经济领域诞生了阿里巴巴、华三通信、海康威视、聚光科技等一批知名民营企业,亟需诞生更多关乎国际竞争力、在制造业核心技术领域具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三是做深创业创新。中产阶级的崛起和个性化消费带来更大的市场,更多小规模民营经济体在服务业、个性化制造业领域有更多的机会,要不断推进创业创新,把握发展机遇,促使民营经济继续引领浙江经济“兴”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