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六题”为民营企业纾困

2018-02-07 16:41孙娜
浙江经济 2018年23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

□孙娜

浙江历来重视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2016年以来,浙江省级出台的关于支持实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有近30个,市县地方政府也根据各自的区域性特点,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举措,特别在民营经济当前遇到的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方面,有不少创新性做法

民营经济已具有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尽管国有经济偏好在国内仍有一定市场,但民营经济以其自身的快速健康发展,形成了对于国民经济的重大作用,已经成为一支无可替代的经济力量。2017年,全省民营法人单位数占全省87.6%,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不包括股份制以及外资和港澳台企业,仅私营企业这一块,已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39.8%。民营经济对浙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民营经济好,浙江经济才会真的好。

当前浙江民营经济处于“转型爬坡”的关键期和各类政策环境因素影响的叠加期。一是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宏观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增长的内需动力开始增强,经济结构加快优化提升,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浙江民营经济自身发展也呈现重要趋势性变化,具体表现在产业结构、空间结构、成本要素结构、产权治理结构等诸多方面。二是近期中美贸易摩擦等不确定性因素加剧了企业的困境。同时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问题尚未得到彻底地、有效地解决。

浙江省历来重视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就为民营经济发展亲自设计了路线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八八战略”中第一条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016年以来,浙江省级出台的关于支持实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有近30个,数量居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等兄弟省市之首。市县地方政府也根据各自的区域性特点,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举措,特别在民营经济当前遇到的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方面,有不少创新性做法。我们将其梳理为六个题目,看地方政府如何先行先试,推出以提信心、提质量、提竞争力为重点的实招好招。

题一:如何激发民营经济创新动力,从平台、资金、技术、管理体制入手,加快完善创新体系和构建创新生态

创新是浙江民营经济的最大短板,也是打造民营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根据省经信委的调查数据,全省民营企业中无研发人员、无新产品投入、无技术购买服务的占一半以上,开展自主研发的仅占1/3左右,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投入不够等问题。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相比,浙江缺少基础性、引领性的“国字号”创新大平台。企业反映,浙江目前的创新管理体制尚未形成合力,各部门各条线的切块管理模式使得创新扶持资金分散、撬动社会资金的效果未能充分显现。受制于资金、人员等因素,民营企业重大核心技术攻关时间长、难度大。

激发创新的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意识到,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的重要性,并着力在产品创新、平台创新、知识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有的地方将科技研发强度等内容纳入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这些举措有些已经在实施,有些还在探索谋划中。但不管如何,这个趋势意味着新的创新矩阵正加速形成,创新红利有望密集释放。

支持创新首先要突破创新投入较少的制约,同以往分阶段、划标准的补助政策不同,宁波市在研发投入方面推出了力度较大的举措,全市实施普惠性企业研发补助政策,按其研发投入,给予不超过5%、最高200万元的补助。同时开展高新技术苗子企业认定,在享受企业研发补助政策后,再给予企业补助金额50%的奖励补助。

而杭州市充分利用数字经济优势,提出将建立全市民营企业新产品新技术信息收集平合和目录库,推动在政府投资项目中,开展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模式试用示范。除了制定出台政府采购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政策外,将对民营企业创新产品的支持进一步扩大到政府投资项目中。

绍兴市新昌县是浙江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在全省率先开展产学研综合体制改革试点,特别是围绕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目标,建立健全“企业出题、院所解题、政府助题”的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长效新机制,探索“筑巢引凤”“项目牵引”“成果转化”“长期合作”等模式。近两年来,新昌企业与浙江大学的技术合作项目有72项,合作金额超过1亿元;长期在新昌的高校研发团队从2014年的6支增加到50余支。这样的举措做法促进了企业需求与高校院所科研成果有机对接、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衔接,当前新昌已成为浙江乃至全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县域之一。

温州产业的最大优势是具备完整的产业链,在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传统块状经济中,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等无疑是各条产业链的共同的弱势环节,温州市当前正在注重补齐这一短板。全市整合资源组建的国家阀门质检中心解决了全省及周边地区95%以上的阀门产品的检测、研究和开发等共性技术难题,避免以往将产品送往台湾或国外监测的麻烦,助企节约检测成本20%以上、提速20%以上。目前温州已有国家金融设备及零配件检测中心、国家鞋检中心、国家低压电器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多个国家级检测中心。

科技人员的流动也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题,虽然国家已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但配套细则尚未到位,阻碍科技人员自由流动的“壁垒”仍然存在。温州市在这一领域先人一步,建立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人才流动机制,新设立温州市创新驱动发展研究院,解决科研人员携带科研项目、成果或技术到企业从事科技研究、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或创办企业的编制问题,让科研人员既有事业编制,又可去企业大干一番,消除后顾之忧。

题二:如何狠抓落实各级政府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以企业反映压力最大的税费成本和制度性成本为重点,进一步为民营企业降本减负

尽管当前中央政府大幅度实施降本减负政策,省政府也出台了相应政策,但企业和员工获得感并不强。根据社会保险费征收体制改革的要求,自2019年1月1日起社会保险费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企业得按照实际工资为员工缴社保,这使得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感受到压力非常大。根据中金公司测算,社保征收交由税务部门进行后,若缴费基数完全规范化且不降低社保费率,将使企业利润总额下滑3%,中小创业公司利润下滑约9%,过往缴费基数较低的中小企业受冲击程度尤为明显。同时,据企业反映,企业发展的制度性成本仍需进一步降低,目前企业投资项目“最多100天”的目标实现率有待提高,建设工程方案审查、施工图审查和环保部门建设环境影响审批等环节耗时普遍较长,中介收费贵、“红顶中介”问题依然存在。

那么,如何让企业对降本减负有切实的获得感呢?这既要有短期的政策应对,又要注重长期的制度性建设。比如针对企业当前遇到的社保负担问题,宁波市提出加快完善工资调整机制,统筹兼顾企业承受能力和劳动者合理报酬权益,对中小微企业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纳部分临时性下浮保险费比例工作,每年下浮幅度相当于企业缴费统筹部分3个月的额度的相关建议。

更多的地方政府将关注点落在营商环境的营造上,以期进一步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在今年全省经济体制改革领域可复制推广的26条典型经验中,涉及到营商环境的就有9条。在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方面,金华市采用“一块标准地,一次性告知,一次性承诺,一次性办结”模式,重构流程、全面容缺、全程代办,联合会商服务,提前介入中介服务成果,实现所有法定审批事项从项目备案到开工建设审批时限提速57%。在企业登记审批便利性改革方面,杭州市推进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改革,全市范围内所有冠取本市名的企业名称(个体工商户参照执行),全面实行网上自主申报,不再实行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大大压缩企业登记审批周期。

让政策落实落地也是重要一环。温州市建立健全降低税收负担、清理涉企收费、土地资源利用、企业联合重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等五个专项行动小组,确定200个企业负担监测点和一批企业负担检测员,确保国家和省里各项减负政策能够严格执行。同时,梳理涉企行政事业收费、政府性基金和实行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整合为一张清单,在政府门户网站上集中统一公开收费信息。

题三:如何在去杠杆过程中降低民营企业流动性风险,化解长期来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压力和痛点

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窄,中小型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取贷款比重小,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的抵押物要求较高,很多轻资产的民营企业基本拿不到贷款。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融资一度是民企青睐的渠道,但“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等金融机构一度暂停“非标”业务,此后大幅压缩“非标”类融资。银行融资成本普遍上涨,一方面贷款周期短,民营企业的贷款期限往往仅为一年,而贷款的审查周期则通常长达两三个月,另一方面企业仍然会遭遇要求缴纳咨询费或顾问费,购买银行理财、贴现存入等情况。企业反映目前民企的融资成本仍高于国企。同时,民营企业去杠杆压力依然较大,2017年下半年开始的去杠杆,市场资金抽紧,导致民营企业发行债券融资难,融资成本高,消耗了大量的自有资金,出现了流动性困难。

在省里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和举措中,提出组建上市公司稳健发展支持基金,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大力推进商标权、专利权质押贷款,积极落实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等举措。各地方根据自身需求特点,在解决融资难、融资贵方面亦有诸多创新。

比如,嘉兴市大力推进科技金融创新改革,利用南湖区基金小镇集聚优势,开展“线上线下”投融圈活动,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民营科技型企业。建立初始规模为5亿元的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增资增信服务。嘉兴港区设立中小微企业应急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港区中小微企业贷款。

衢州市是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一年多时间里创新推出“金伞贷”“合易贷”“来易贷”等金融产品,特别是设立科技金融风险池、绿色金融资金风险池等各类小微企业资金风险池18个,累计为3000多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3.4亿元。建立完善绿色信贷“三优一重”(即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放贷,以及资金重点保障)服务通道,降低绿色企业融资成本。

丽水市各级转贷资金为企业应急解困带来“及时雨”。市级转贷同平台运行以来,为78家企业转贷5.1亿元,节省企业转贷成本金500万元。缙云设立的企业转贷应急基金累计为企业提供转贷资金超过100亿元,龙泉、青田等地的“转贷通”平台累计转贷金额突破30亿元。

湖州市提出企业债务风险采取分类对策的建议,提出对于仍有发展空间的企业,银行机构不能抽贷、压贷、不简单提起诉讼、不简单平移债务,在免除罚息和保留对贷款企业追索权的基础上,适当分担贷款损失;对担保企业代偿金额执行优惠利率、分期偿还,代偿金额不计入担保企业授信总额。对确认没有恢复希望的企业,快速处置、及时止血,避免债务继续扩张。

题四:如何进一步破除用工、用地、用能等要素制约,有效扩大民营经济发展的资源红利,打造优质要素环境

在用工方面,当前民营企业招工困难仍是一个突出问题。一方面,二三线城市高端人才引进的难度依然较大。除杭州外,浙江其他地区在引进、培养和留住高端人才方面,仍然存在不平衡性和较大难度。另一方面,产业工人供不应求,构成人才最大缺口。企业反映,政府往往聚焦于处于金字塔尖的高端人才,忽视处于“夹心层”和塔底人才,以租房成本为核心的生活成本大幅提高,一般员工留不住、专业技术人才招不到、产业工人向外省转移。在用地方面,民营企业用地遭遇制约,土地量少价升情况进一步凸显,在省工商联的调研中,全省70%民营企业认为土地供应不足和用地紧张,每年因“地”外迁企业不在少数。在用能方面,用电成本依然高居不下,同广东、江苏等其他省份相比,浙江直购电推广速度慢,优惠力度不大,同行业企业在成本上缺乏竞争力。

浙江是资源小省,之所以能发展成为经济大省,就是依靠首创精神和灵活的市场机制,不断突破资源要素的制约。浙江的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包括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开展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土地二级市场试点、电力体制综合改革、天然气价格改革、碳排放权交易改革等等,地方亦有不少创新做法。

比如,台州温岭市创新工业用地“先租后让”模式,先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租赁给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与国土部门签订租赁合同,再与镇(街道)、管委会签订投资开发协议,租赁期满并经验收合格后,申请办理协议出让手续。目前已有3宗工业用地采取“先租后让”的方式实现挂牌出让和签约,为企业节省前期投入3880万元。嘉兴市创新工业用地履约保证金管理,对信用评价为守信、基本守信的工业企业,取消计提履约保证金,2017年已累计返还履约保证金7亿元左右。

为突破高层次人才制约,衢州在“异地借智”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在杭州建立衢州海创园,入驻海创园的企业可享受杭州市余杭区人才、项目、金融等政策,并提供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医疗服务等便利,形成“海外—杭州—衢州”的直通型“引才链”。宁波市历来重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以政府为主导搭建甬优桥平台,实现企业、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在线实习对接,探索成立甬优桥就业联盟、宁波重点企业人力资源服务联盟和重点企业专项服务资金,搭建企业和学校人才输送、订单定向培养合作机制,力争实现全国200所应用型学校和宁波2000家优秀企业的长期合作,引导5000家企业吸纳2-3万名学生来甬就业。

在降低用能成本方面,舟山市根据行业特点,采取了创新性的用能费用征收办法,切实为企业减轻负担。舟山市对水产加工等季节性生产企业,取消年度暂停用电累计不超过六个月时间限制,根据用电需求灵活暂停,减少企业的基本电费支出。排污权费按一次性购买分期付款方式收取。降低设备检测检验费用,根据企业使用的设备情况,对年检费用进行总体打包收取。

题五:如何进一步提升促进开放发展的服务能力,助力民营企业“走出去”,做强做优“浙江人经济”

民营企业“走出去”机制尚不健全,海外投资管制较严。为打击虚假对外投资行为,自2016年底开始,发改委、商务部、外管局等相关部委对各类海外并购进行严格的真实性、合规性审查。由于“审查资料多、审核时间长、购汇有限制”,削弱了企业海外竞购优质标的竞争力。而且,企业“走出去”缺乏金融支持,企业贷款信用担保渠道单一,内保外贷难,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投资及总包等工程时,海外融资难成为发展瓶颈。海外投资保护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一部纲领性的、权威性的境外投资法案,海外投资保险机制尚不完备,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本着生意无地域、市场无疆界的概念,既“立足浙江发展浙江”,又“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如今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在海外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民营企业成为浙江对外投资的主力军,而且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分工正向高层次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由主要设立贸易公司、办事处为主向设立境外生产企业、资源开发、研发机构、境外营销网络等转变。为应对这些新趋势新问题,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各地从不同领域和角度出台了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比如,金华市加快建设“一带一路”捷克站,设立欧洲平台公司,目前捷克站物流园完成选址和签约。跟踪服务红狮集团等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布局,积极谋划共建“一带一路”研究院和中非文化产业园项目,谋划义乌境外并购回归产业园建设等。

宁波市利用跨境电商优势,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引导企业与宁波跨境电商综试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对接,支持传统企业通过自建平台或依托第三方平台实现跨境电商转型。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海外仓建设运营,支持运用“跨境电商+海外仓”业务模式开拓国际市场。

温州在构建温商“走出去”服务平台上精准发力,建立“走出去”服务联盟,除联盟单位和相关保险、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外,还邀请业界学者作为联盟产业专家,制作境外投资服务导则,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咨询、人才培育、境外专题辅导等服务。

企业跨市域、跨省域的合作交流也是“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嘉兴海宁市推进沪杭企业交流,分别与上海、杭州工商联建立友好工商联,并互派企业家考察交流团进行投资考察交流。嘉善县构建沪善融合产业格局,形成“孵化在上海、转化在嘉善”“总部在上海、制造服务在嘉善”的产业协作体系;与庆元县、四川九寨沟县三地联合建设跨省“飞地”产业园。

题六:如何进一步畅通沟通交流渠道,助力企业代际传承和企业家素质提升,推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当前出台的各类涉企政策虽多,但是对政策宣传推广力度不够,企业难以及时、全面获取信息,导致一些中小微企业接收不到、享受不到政策。政企沟通交流机制尚不健全,民营企业决策参与不够,诉求表达渠道不多。浙商研究会在对浙江省民营企业就“接班人问题”进行调查时发现,浙江80%以上的家族企业已经面临接班人问题,企业传承不单单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传承,更是领导权威、人脉关系、企业文化等软实力的继承,相当一部分新生代企业家短时间内难以有效继承这些软实力。

省里出台的任务举措中第十个方面就是针对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提出细化政策,各地方也有很多探索。比如,嘉兴海宁市组织新生代企业家挂职经济管理部门,与检察院共同在民营企业设立嘉兴首个检查工作室,与司法局共同建设民营经济法律顾问团。嘉兴经开区搭建工业企业QQ群、微信群、“企情在线”及政府外网等四个综合服务平台,开设24小时手机服务热线,企业有问题能及时反映或求助。

在打通政策宣传堵点,形成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的基础上,如何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帮助企业渡过代际传承的关键期也是各地政府的重要关注点。丽水市加大民营企业培训,与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联合在丽水开设工商管理总裁提升班,举办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合作的短期创新研讨班等。温州推进“传帮带”,组织新生代企业家参加各培训交流,举办新生代企业家“微讲坛”“乐享会”,发挥老一辈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新生态企业家顺利接班。

除此之外,全省各地市在促进民营经济公平准入、公平竞争以及维护民营经济合法权益等方面,也出台了相当多的政策举措,这些政策举措与国家和省级出台的政策意见,共同构成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大礼包,形成政策集成创新的良性趋势。下一步关键是将这些政策落实落细、用好用足,为民营经济在政策环境因素的叠加期、在转型爬坡的关键期打气加油、增氧造血。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民营企业组建关工委的探索
论民营企业创新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