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志刚
(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 100037)
在移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传统的出版业完全依赖于纸质内容传播方式所面对的困境显而易见。当今在我国智能终端产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了以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为代表的智能终端,改变了用户阅读习惯和市场需求,许多出版业界从业人员进行了符合当今潮流下的内部调整,“互联网+”出版才是出版行业的出路。关于“互联网+”时代下新形态教材的应用,则更好的说明了互联网对于当今教材已经逐步形成了融合的趋势。一方面,由于国内新形态教材的建设还处于阶段性测试,最终的呈现形式和内容的策划出版都还在摸索之中;另一方面,许多的学校还不能接受新形态教材这种学习方式,所以新形态教材目前还没有被全面的推广使用,各方面都还有待完善和提高[1]。
传统教材的表现形式只是静态图文,教材多采用单色或双色印刷,而在新型教材的表现形式中,更多采用的是动态化、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对于当下的导向和需求来看,社会大众更加能够接受。对于纸质的教材主要作用是为课程承担教学内容,而新形态教材由于有平台的支持,丰富的体验,可以使学生实现视频、动画、分享等双向互动学习,既保留了传统教材的阅读体验,还能更好地融合了新形态教学的互动性,更大地丰富了教材呈现形式。
由于移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新的知识内容传播和途径更加高效,对于知识的实时更新要求也更加苛刻。而传统的纸质教材出版周期长,内容更新慢,更新成本高,不能针对教材的内容做到快速有效的更新[3]。而新形态下的教材对于教材内容的更新就相对便捷,由于新形态教材依托的是互联网模式,这就为新形态教材内容的更新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在更新内容时可以根据当下的需求进行实时修改,而且对于后续教材的更新也是强有力的保障[2]。
传统意义的教材印刷和出版无论是原材料还是生产均不属于绿色环保范畴。纸质书的存储与运输也占用的较多的社会资源。而新形态的教材开发趋势是使纸质部分越来越少,但承载内容却越来越丰富。这样既可以减少纸质教材的生产,降低了资源浪费和成本,又满足对社会资源的节约,环保等要求[6]。
在传统教材的内容策划和出版中,更注重的是教材整体的对象、知识体系、课程难度和每个章节的结构。而在新形态教材的内容策划和出版中,除了要考虑上述因素之外,还要为新形态教材选择并设计合适的平台、资源和工具。由于教材的学科众多,新形态教材还可以按照各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进行相对应的编写,新形态教材包含视频、音频、仿真、动画和互动等,可以根据不同的侧重点进行出版,比如数学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多位思考,那么在新形态教材中可以增加以视频的形式进行习题讲解,能够使学生加深印象,从而更好的理解。在出版后还要对教材的资源内容进行定期的更新和完善,以便能和教学内容同步[3]。一个好的新形态教材内容可以向学生传递良好的理念,同时在资源推广使用中也可以进行素材的反馈和积累,与纸质教材形成呼应和承继,以便能更好地把握教学方向,符合教学规律[7]。
在传统教材中,形态创新只表现为教材的版式、装帧设计,版式设计是为内容编排和资源整合服务的,这为学生学习知识点相关的所有资源提供了方便,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了条件。新形态教材既然作为一种新的教材类型,除了在教材的版式设计要有所创新之外,对于教材的资源也应该予以设计和优化。建立在传统的教学资源上,按照当下的教学需求进行结合,比如在《机械基础》中,多是以一些理论性的内容在进行教学,学生相对来说没有感性认识,于是就可以将抽象复杂的机构运行理论和原理以虚拟仿真,或者动画的形式简明地表现出来,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去了解机械结构和运行原理,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教材内容。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同时以动画模拟的展现形式,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课程难度[4]。后期有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将纸质教材的资源优点和新形态教材的资源优点进行结合,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材而努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型教材的建设与应用[8]。
目前新形态教材的使用还没有在全国范围进行使用,只是在某些学校进行实验性教学,由此得出,未来在新形态教材的使用中,由于教师和学生没有使用经验,对于新形态教材的推广和使用会相对缓慢,甚至会出现传统教材和新形态教材的冲突。所以在未来能够更大范围使用新形态教材,除了优化教材的资源,对于新形态的具体操作也是一大重点,尽可能让学生和教师在使用新形态教材时,简单易懂,方便操作,提高新形态教材的应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合理利用新形态教材资源,也是健全新形态教材的重点[5]。
现如今,“互联网+”阅读模式已经逐渐被大众所认可,传统教材的变革已成必然。而传统教材与新形态教材的完美融合,可以使新形态教材在未来建设得更好。
本文通过对“互联网+”时代关于新形态教材建设与应用的思考提出了些许参考建议:内容策划和出版、优化教材资源、健全应用和操作模式[9]。目前,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不断融合,新形态教材所提供的课程内容,促进了学生和教师双向互动教学,并被更多的学校和大众熟知和接受。由于新形态教材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制和流程[10],目前在国内,新形态教材还没有完全覆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只要新形态教材逐步得到完善,那么新形态教材的应用速度就会加快。希望本文对新形态教材的建设与应用能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