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敏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呈现的新任务、新矛盾、新机遇、新挑战,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任务。
为了了解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课题组选取省内外四所不同类型高校的近2000余名学生组织了抽样调查。内容分别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对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和效果、制度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状况等方面设计问卷进行抽样调查。
根据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有87.8%的受访学生对各自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体评价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86.5%的受访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91.4%的受访学生表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很有收获或比较有收获,81.6%的受访学生认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对自己的成长成才很有帮助或比较有帮助。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高校采取有力措施开展工作,创造了许多成功做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当然,我们在此次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71.3%的受访学生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能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回应社会热点问题,64.5%的受访学生希望除思政课以外的其他课程能够发挥育人功能,68.6%的受访学生希望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更多发挥学生主体性,75.3%的受访学生认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够健全,62.4%的受访学生认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需要加强。这些调查数据反映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分析研究,补齐短板,瞄准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实现突破,探索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创造、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思想内容,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精神品格和政治素质的养成具有特殊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有64.5%的受访学生希望除思政课以外的其他课程能发挥育人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哲学社会科学对大学生的育人作用没有得到积极发挥。现实中,一些高校的确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在部分高校中还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空泛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边缘化的现象,这与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相违背。与自然科学相比较,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其它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更为显著的育人功能,它们在提高人们精神文化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和价值判断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现实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书而不育人、授业而不传道的现象,严重弱化了哲学社会科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背离了高校的立身之本。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两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于通过教学过程提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品德培养过程中的理论认识问题,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解决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虽然二者的途径不同,但基本目标都是致力于提高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要真正发挥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更新至关重要。当代“90”后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向上,追求个性,强调自主,思维独立,敢于向传统与权威挑战,而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查显示,71.3%的受访学生希望思政课教学内容能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回应社会热点问题,68.6%的受访学生希望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互动交流,这充分说明过去那种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而采取居高临下、空洞冗长的说教式、“填鸭式”教育方法由于没能考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只注重简单的理论灌输,降低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由于没能考虑青年学生的成长体验和实际需求,缺乏“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足够尊重,个人价值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常常导致课堂内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课堂外教师积极组织,学生消极应付的窘况。由于针对性不强,使学生缺乏获得感;亲和力较差,使学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大打折扣。
在本次调查中,75.3%的受访学生认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需要完善,说明制度建设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归纳起来,主要有:
1.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主要体现在制度内容不全以及内容过细两方面: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在一些方面还有遗漏,相关配套制度不够完善,无法保证并实现制度的完整性。二是在某些制度方面制定过细,导致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过度依赖制度反而限制了工作的灵活性,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畸形发展。
2.执行力度欠佳。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制度化水平还比较低,对相关制度的执行力存在不彻底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些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到位;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制度的执行也很大程度上存在形式主义,最终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与根本目的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教育的实效性能较差。主要表现在:一是实际参与互动性不高。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本身的特点及功效,使得师生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由于内容或形式等问题导致学生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由于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往往是被动参与,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二是时效性维持不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维持的时效性不长,最终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度不够。三是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行之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或者已经建立起来的评估体系仍存在许多的问题,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往往是采用笔试的形式,忽略或轻视实践效果的现象也导致了学生只注重理论记忆而忽略了社会实践带来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对大学生实施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保证。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整体素质普遍提高,相关制度不断完善,这些变化和举措无疑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要看到,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高等教育领域主要矛盾的转变,要打造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本次调查统计数据显示,62.4%的受访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自身素质建设重视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缺陷,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职业化水平难以适应其职责要求,相关管理制度建设以及协调机制建设存在许多短板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这一论述,充分说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新时代进一步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利益关系复杂,社会矛盾多发,各种思想文化交锋博弈,再加上一些高校只重视办学规模、师资队伍等硬指标,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为软任务,严重影响和冲击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使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处于尴尬的境地。诚然,青年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比单纯获取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获得健康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因此,高校不应当单纯地把侧重点放在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传承创新方面,而更应当致力于发现并缔造青年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锻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高校是育人的主阵地,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哲学社会科学承担了不可推卸也无法替代的育人功能。因此,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过程中,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协同推进。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育人方面要通过不断加强学科体系建设、教材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为大学生养成高尚道德品质营造浓厚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不负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使命,才能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围绕学生的成长需求“因事而化”,掌握时代特点和学生的时代烙印“因时而进”,根据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趋势“因势而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对于主渠道的课堂教学,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结合一些高校的成功经验,倡导在教学活动中,按照学理论“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教学内容采用“专题教学”,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回应热点问题;教学过程构建“立体教学”模式,即将影视作品、视频、纪录片、图片和讲授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实践增加“小班讨论”环节,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果。
为了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水平,教育部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以质量年专项工作为抓手,在组织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出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其中最核心内容是详细规划了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的实施内容、载体、路径和方法。“十大育人”体系的构建为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需要各高校深刻把握实质内涵,结合各自的实际,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落实、落小、落地,从而做到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成效,不断提升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1.组织领导和组织机制建设。高校领导要树立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的思想观念,切实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制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配套的运行机制和各项制度,形成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全校各单位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机制。
2.舆情调研与信息反馈机制建设。主要包括对信息从收集、整理到反馈的全过程进行制度规定,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者获取的信息的时效性及信息传输和信息反馈渠道的安全畅通等,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体系运行的前提和基础。
3.监督与激励机制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体系要顺利运行,离不开制度化的监督与激励机制,这样可以保证制度的运行健康、高效,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4.评价与保障机制建设。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进行考评,并针对其活动加以保障,从而使制度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预期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重要组织保证。这支队伍的质量如何,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大育人”体系工程能否高质量实施。因此,要整体推进高校党政领导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及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比较而言,在这支队伍中,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这是对广大高校教师的鼓励、期待和要求。唐代韩俞《师说》中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教师作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才能把一定的思想政治品德和知识技能传授给大学生,引导他们成长成才,但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解惑过程。在当今开放多样的社会环境中,在急剧转变的社会现实中,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会更多,也更加深刻复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树立问题意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解疑释惑。因此,要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标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另外,必须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建设两者之间不是背道而驰,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涉及到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等方面的教育,因而也会影响学生对于专业课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因此,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建设融合发展,专业课程教师也要自觉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从而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同时,通过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内部管理制度、科学的培训制度、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协调机制建设,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始终处于动态平衡和发展的状态。在此基础上,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能够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从而实现育人路径由单一的学校向家庭、社会、学生个人多元路径的转变,从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工作格局。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3]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R].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