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悦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公共管理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42)
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因素。“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党的十九大将人才强国战略摆在党和国家发展的突出位置。人才引进是城市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路径,也是赢得发展先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2018旺季人才趋势报告》显示:2018年,在离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求职者的城市选择中,郑州市排名第四。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机遇之城2018》对中国城市的机遇指数进行了排名:郑州市位居第十,“机遇之城”地位初显。近年来,郑州市通过“智汇郑州·聚才计划”面向全球引进人才,展现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理念及开放式的发展理念和决心。
郑州市是河南省的省会,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郑州市得到了全方位、飞跃式的发展。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郑州市的综合竞争力在全国294个城市中由2016年的第23位上升至2017年的第18位。内陆地区开放高地加速形成,产业集聚集群效应凸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中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成为郑州市经济发展的新板块和中原经济区的制高点。同时,日趋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在郑州市的创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平台。2016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全面支持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区位+枢纽”的发展优势对郑州市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魏源讲道:“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孙中山先生也曾经说过:“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人才优势是科技优势、产业发展、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基础。因此,聚集全球英才,是郑州市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持续发展能力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迫切需要。“智汇郑州·聚才计划”作为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龙头工程,向全球英才表明了郑州市求贤纳才的诚意,也为人才在郑州市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机会,同时能为郑州市努力形成“各级抓人才、行行出人才”的工作局面提供人才支撑。
在知识经济挑战的新时代,人才优势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力量源泉,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以便在发展中赢得先机。创新创业是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引擎。近年来,郑州市围绕落实“双创”,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郑州市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管理办法》等政策,标志着郑州市进入了“双创”提速增效的新阶段[1]。实施聚才计划,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重要抓手,努力打造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卓越、综合素质优秀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为坚定不移地以人才驱动“双创”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新时代,人才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人才建设人才强国中不断努力前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应当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的队伍,要具有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专业精神和能力。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在党委的统一领导和各部门的积极联动下,推进人才工作,把选才的视野从全国扩大到全球。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郑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郑州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坚持创新人才政策体系、完善人才队伍配套公共服务,建立了一支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郑州市专业技术人才数量明显增加,已达95万人,省、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有1920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4.82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3万余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8%。郑州市已建立院士工作站79家,柔性引进院士86人,拥有常驻“两院”院士13人,“千人计划”专家42人。以2016年为例,郑州市全年引进人才及科研团队101个,其中“两院”院士4人,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22人,海外领军人才48人[2]。同时,专业技术人员的质量和结构明显优化,高级、中级、初级比例为10∶38∶52。
政策是人才引进的先导。在国家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人才政策体系的基础上,郑州市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2015年7月,郑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的意见》等“1+7”政策体系,推出了独具特色的“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2017年11月,郑州市将“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进一步完善为“智汇郑州”人才工程“1+N”政策体系,并出台了《郑州市人才分类认定实施细则(暂行)》《郑州市重点产业人才支撑计划实施细则(暂行)》《郑州市青年人才储备计划实施细则(暂行)》《郑州市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等22个配套政策[3]。政策内容涵盖创新完善引才用才方式、推进产学研合作、着重引进核心人才和顶尖专家级人才、加大相关产业投资力度、出台相关激励和配套生活待遇政策,在扶持基金审批、人才购房政策、子女顺利入学、解决配偶工作问题等方面出台政策,力求实现人才在郑州市能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此外,还应关注已经在郑州市工作的团队及创新创业人才。只要符合新兴战略产业和战略主导优势产业的发展方向,且满足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紧缺人才的评审标准,都可以享受政策支持。
让人才始终站在时代的前端,获取最前沿的信息和知识,保持持久的创造力和工作能力,就必须进行人才培训。郑州市在全球引才用才的同时,加快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完善人才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对于高端技术人才,根据2018年郑州市培训专业技术高端人才计划,在清华大学对在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省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省市职业教育教学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及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培训;对于青年人才队伍实施郑州市中青年人才国际化培养,每年资助一批中青年优秀人才赴国外进修;对于职业技术人才,郑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与河南省物流协会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培养适应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人才政策体系仍不完善。在郑州市的人才政策中,普惠性政策较多,考虑人才需求和人才类别的个性化方案比较少,人才居住地、人才教育培育长期机制、人才办公场所等配套服务政策仍不够完善,政策的覆盖面仍需提高。当前,虽然相关的人才政策数量较多,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政策比较分散。同时,很多人才政策涉及的部门、领域较广,需要部门之间密切配合,才能保证这些政策的落实,如果部门合力尚未形成,有可能在政策的执行上出现困难。此外,人才引进没有形成系统的信息库资源。在“互联网+”、大数据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引进的信息并没有形成多功能网络职能平台,各类人才信息散落在企业平台、求职平台以及机构网站中,导致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时很难快速、便捷地获取人才结构信息和人才需求信息,难以对这些重要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导致人才政策的针对性不足。
2.人才政策执行进度仍需加快。有些人才政策中所规定的奖励资金从通知到评审再到奖励,需要的时间较长,而在这个周期当中,工作内容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也有些创业人才可能由于资金不到位而难以继续其创业计划,有些人才可能因为科研启动基金没有到位而难以开展科研活动,这样会大大影响人才的积极性。还有一些家在外地的人才,包括已经入职几年的博士、硕士,住房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一般学校对引进的博士会给予每月3000元左右的住房补贴和一定金额的安家费,但是对于引进的硕士及本科学历的就业人员一般没有住房补贴,安居仍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人才公寓政策如何细化是各类人才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
3.人才政策的宣传力度仍需加强。政府部门在发布人才政策时,宣传方式比较单一,难以突出亮点,宣传受众有限,很多地方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对于这些政策不是特别了解,企业和用人单位也很少主动了解人才的相关政策。当前,如何进行宣传,让全国甚至全球的人才都能够了解郑州的人才政策,对我们来说是个挑战。
1.郑州市高层次科研人才比例不足。郑州市的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的高校较少,双一流大学只有郑州大学一所,省部共建大学只有河南大学一所。除此之外,国家给予其他高校的科研资金支持力度有限,科研设备和仪器不完备,科研水平和一线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2.在企业中,人才的数量和结构与企业的需要仍有差距。在郑州市的企业中,高技能型人才较少,一般性人才和常规性人才较多,拥有先进管理理念的高级管理者较少。很多高级人才反映,周围缺乏能够与之共同成长的企业。
首先是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管理,即如何管理人力资本投资的额度和投资比例。当前,郑州市在制定人力资本的资金投入分配方案时比较主观,缺乏对第一手资料的深入调研,大多是对以前情况的总结和对历史数据的简单统计,缺乏时效性和科学数据的支持,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缺乏针对性。其次是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想要长期留住人才,必须建立人才培养和激励的长效机制。对人才的激励要注意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手段的强度和结构如何的配比问题,利用愿景激励等方法强化被引进人才的责任感、归属感与组织认同感。
人才引进并不意味着能够长久地留住人才,这其中的关键还在于能否让引进的人才在郑州安居乐业。当前人才竞争的重点不仅是户籍制度和住房制度,更重要的是地区的产业发展实力和科研发展潜力。一个地区是否具有完善的产业发展条件和清晰的发展定位,是否有具有发展前景的实体经济和产业经济体系,是否具备创业氛围和科学研究条件,是否有能够共同研发、共同合作的团队,这些都是能够留住人才的重要条件[4]。同时,城市的软实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郑州市应大力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优化生活环境,弘扬中原传统文化,打造城市休闲娱乐与文化鉴赏区,提升城市的魅力和温度,让外来人才能够感受到他乡的人情与温度。
1.政府部门应结合郑州市的产业特色、人才环境来制定人才引进的培养政策和方案,营造有利于人才全面发展的环境。第一,在人才的引进上,实施尖端人才柔性引进“双百计划”、本地人才创业开发计划、科技创业企业家培育计划等。人才选拔不唯地域、不唯学历,科学设置人才选拔条件,应明确人才的不同类型和层次,加强选拔程序设计的科学性,将基本要求和个性要求相结合,制定不同梯次的人才引进计划。第二,为所引进人才在项目研发、项目孵化、项目产业化到企业上市等方面提供支持。相关部门应制定多元化的激励政策。例如,经评审认定的科技领军人才的创新创业项目,可全面享受资金资助;鼓励领军人才创办企业进行科技自主创新;支持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建立各类研发中心;对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给予一定资助。对有重大贡献的人才应给予奖励、颁发荣誉证书,并可按规定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称。严格执行高技能人才的津贴制度,提高行业薪酬标准。第三,在人才的配套服务上,应制定解决高层次引进人才的住房、配偶调动、医疗保健及子女教育等问题的相关政策。
2.进一步加强人才住房保障措施。近年来,郑州市制定并积极落实《郑州市国有建设用地新建租赁商品住房供应管理暂行方法》《郑州市利用安置住房用作租赁住房暂行方法》《郑州市利用自有土地建设租赁住房管理暂行方法》等政策法规,执行郑州市青年人才首次购房补贴标准,以解决引进人才的住房问题。
3.结合郑州市重点产业和领域的需求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引进人才计划应与郑州市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支撑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急需的重要行业相结合,引导人才与市场、人才与环境、人才与项目的协调发展,由单纯的用人单位个体引进转变为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运用项目带动的全链条人才发展模式,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应注重产业化资金支持、金融支持、科技支持和生活配套服务支持,在引进人才的选拔、任用、培训、激励、配套保障等各个环节,全方位、系统化、多领域打造人才政策体系。
4.统筹安排多部门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的协同机制。各部门要创新人才引进和管理模式,加强部门联动,做好人才工作规划的制定、政策宣传、申报、资格评审、待遇和长期管理等工作。
1.相关网络平台建设。网络平台对于人才工程来说非常重要。将人才政策、引进信息、办事指南、管理服务项目等信息在网上平台进行分类公开,在网络平台上广泛推送政策信息,积极宣传“智汇郑州”人才政策,在第一时间发布人才政策和人才需求的新动向。同时,网络平台可以作为人才互通交流的渠道,优化升级青年人才生活补贴申报系统并积极协调省市社保查询端口,让各类人才在最短的时间内享受优惠政策。另外,应完善创新创业综合平台,提供办公地点、研发设备、实验室,创新土地供应模式、产业引导基金、科技金融服务等,使人才有创业发展的空间。推进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增强企业研发实力和对高层次人才的吸纳能力,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
2.搭建上门服务、人才数据库、技能人才培训平台。开展“人才政策进校园、进企业、进园区”活动,深入基层,让更多的人了解人才政策、用好政策,修通人才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开展在职人才技能提升培训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工作;加强校企合作,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校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设计培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