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策略探究

2018-02-06 00:21丁更师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35期
关键词:个别辅导软件学科

丁更师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目标是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良教学效果,由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过渡。在学科整合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他们思维想象,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把握和运用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多媒体教学给了教师施展才能的无限空间,在神奇的电脑帮助下,教师可以任意创作、自由发挥,可谓“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笔者经过多年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探索、总结,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

1、信息技术丰富了学生的感情世界,弥补学生感性材料的不足,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的效果,弥补了学生由于知识经验不足而造成的对知识理解有困难的局限。让南方的孩子看到雪域高原的实景,北方的孩子看到南方鱼米之乡的美丽……生活中缺少的感性材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把远的拉近,把“生”的变“熟”,把“世界”搬上屏幕,这就是现在的课堂,就是学生多彩的学习内容。在画面、声音和优美的旋律中,学生的学习充满了乐趣,让学生获得了启发、受到熏陶,知识因此变得更加美丽。

2、信息技术通过“人机互动”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以充分实现。尊重学生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长和发展,“人机互动”让这种设想变成了现实。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与老师与同学即时沟通,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告诉别人,同时可以分享同学及老师的思考成果,拓展了思维,开阔了眼界,使学习走向开放,走向对话。同时,信息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信息容量。为学生搜集、比较、判断提供了更多的材料信息来源,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从此不再是神话。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改变着学生的未来。

3、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把教师从繁重的工作状态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与学生进行“无缝沟通”,把学生共性的问题用实景及时切换到屏幕上,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个性的问题教师与学生及时沟通得以解决。特别在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环节上,教师可以用知识的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更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有关变式题目,进行网上发布,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转化为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优势上进行合作。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几个阶段

1、信息技术演示化

这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也是目前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方式。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可以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的理论模型等。教师也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和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该层次的教学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较小,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必要时用一用。学生也只有听、看,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因此,仍是被动型的学习。

2.信息技术工具化

操作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个别辅导软件提供的交互方式也有所不同,体现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形成了不同模式的个别辅导软件,反映了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时的交互方式,包括操作和练习、对话、游戏、模拟、测试、问题解答等。在此层次,主要采取的教学策略有个别辅导式教学和个别化学习等,虽然教学仍是封闭的、以知识为中心的,但是学生有丰富的和优秀软件相接触的机会,对学生有较高的积极性,当学习遇到问题时可以向教师或其他学生请教。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在其遇到障碍或问题时,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最后的评价方式仍以测验为主。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而且做的每一题都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反馈,真正实现了个性化学习。

3、信息技术任务化

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课前首先提出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任务驱动”教学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确定问题:让学生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需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让学生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阐述,以补充、修正、加深对每一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否定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術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2]袁建敏,翟振宏,王玉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J].中小学电教,2004。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实验中学 730700)endprint

猜你喜欢
个别辅导软件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有趣的识花软件
“超学科”来啦
高效组织绘本教学的几点心得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丰富多彩的Android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