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超
摘要:提出与物理概念相关的问题,对科学探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如果没有发现并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同时科学探究过程是围绕着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的,正是由于有了明确、具体的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使探究能沿着合理的假设一步一步走下去。问题是物理实验各个探究环节的核心。
关键词:初中物理; 探究实验 ;问题设计
随着教学理念的发展,物理教育不在局限于让学生知道和掌握物理知识技能,更要求在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经历物理知识的构建过程,物理探究式实验则受到关注,以验证实验为基础,向探究式实验转变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物理实验探究的关键是要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提出与物理概念相关的问题,问题的生成对探究才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发现并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问题是实验探究的核心,科學探究过程是围绕着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的,有了明确、具体的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使探究能沿着合理的假设一步一步走下去,从而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就如何做好物理教学中探究实验的问题设计,笔者浅谈一些见解与做法。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激发探究欲
1、从生活实际入手,提出问题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学习《压力和压强》一节时,教师通过课件创设情境,展示两个体重看起来差不多的女士在河边散步,穿高跟鞋的对湿地的压痕明显比穿平跟鞋的压痕深。教师提问:“对此,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获得新发现→用问题表达发现→形成科学问题。
获得新发现:高跟鞋比平跟鞋对湿地的压痕深
用问题表达发现:为什么高跟鞋的压痕比平跟鞋深?
形成科学问题:力对物体的破坏作用和受力面积有什么关系?
通过情境创设的手段,有效点燃学生质疑形成问题的热情. 又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原理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现一段照镜子的视频,在视频中,当人与镜子距离较远的时候,镜子中的像也会逐渐远离平面镜。通过这个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来引发学生思考:首先,平面镜成像大小情况与物大小情况之间的关系?其次,像位置处于平面镜具体哪个位置?在对上述观察的过程中,一些相对细心的学生会发现,物体逐渐远离平面镜的时候,像变小了,进而质疑,像大小是不是随着物体距离平面镜的远近而不断变化呢?针对现象,抓住学生的好奇,引导让学生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同时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2、从课堂小实验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在装满水的杯子上用一张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学生观察到水并不流出来,纸片也不下落。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么轻的纸片能托住杯中的水而不流下来?是什么支撑纸片,通过讨论分析只有空气,从而让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就能使他们对本节课的知识感兴趣、学生就想做一做,印象深刻、容易理解、记忆得牢固。实践证明,老师创造条件演示好实验,并针对实验现象,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时间得以延长。
3、从科学史料入手,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新课的引入最主要在于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无论采取何种形式,课题引入必须做到新颖别致,贴近学生,紧扣课题。如在讲授密度一节时,讲述阿基米德洗澡的故事,提出为什么阿基米德看到水往外溢出,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托起,忽然灵感一现知道如何来确定王冠是真是假的方法。适时适当应用史料,生动讲述科学家的“有趣故事”,也是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好方法。
二、启发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由于多种原因,学生在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上有相当大的困难。为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以多种策略,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思维活跃,萌发问题灵感。
1.向学生进行提出问题重要性的价值观教育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2.创设民主的、没有压力的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学习情境
传统教学中,物理问题几乎都是教师和教科书直接提出,学生很少有提出问题的机会。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例如让学生观察或操作一些富含物理问题的实验,讲一些物理学史或物理事件,展示一些问题情境丰富的音像资料。在引导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必马上告诉其中的问题所在,而只是提出探究任务与思考的方向,让学生发现矛盾与问题。其引导语往往不是“为什么……”,而是“你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问题?”“你发现这个过程有哪些变量?可能有什么规律?”“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探究什么?怎样探究?”“对于这个课题,谁还有什么好的主意?”“谁能对这件事提出一些新疑问与新看法?”等等。
3.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与讨论时间,发现与表述物理问题
学生很少提出问题,往往是因为教师怕花时间,怕完不成课堂任务,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如能多思必能多问。如在进行大气压强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大气对我们周围物体是否有压强?”然后做纸片托水杯的实验,这时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问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一名学生提出:“水杯不够深,杯再深些,纸片就托不住水了。”于是教师用量筒做上述实验,水仍不掉下。有的学生提出要求:用很长的量筒做实验试试看。教师不怕费时间,用1米长一端封口的玻璃管做此实验,水仍未流出,学生惊呼:大气的压强真大呀!然后教师提出:如果用密度特大的水银做实验就不同了,再介绍托里拆利实验,使学生经历了一次提出问题的探究过程。
三、设计问题链接,形成实验探究思路endprint
创设相对开放的有序的问题链,使学生感觉亲切,有话可说,并促成从最初的想法发展到较为完善的实验思路,明确这个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有序引导推理,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激发,并意识到学习活动的意义指向,使学习目标成为一种有力的探究动机。步步引向深入,严谨有序,使后续的探究活动变得水到渠成。
在讲授《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强弱的因素》一节时,在学生猜想与假设之前,老师先作引导:如果改变通过电磁铁的电流或者改变电磁铁的匝数,它的磁性强弱会改变吗?
学生相互议论:假设通过电磁铁的电流由1A增加到2A,电磁铁的磁性会怎样?
如果电磁铁的电流不变,线圈由100匝增加到200匝,它的磁性又会怎样?
推理得出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通过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将越强的假设之后,通过逻辑思维,很容易分析出实验需解决的问题有三个:怎样比较磁性强弱,怎样改变和测量电流,怎样改变线圈匝数。这时就可以发动学生来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怎样测量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学生A:看它能吸起多少根大头针或小铁钉。
学生B:看它能吸起多少铁屑(用天平称)。
学生C:看它对某一铁块的吸引力(用弹簧测力计把被电磁铁吸住的铁块拉开时弹簧计的读数)有多大。
怎样改变和测量通过电磁铁线圈的电流?
學生D: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线圈中的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大小。
学生E:用增减电池来改变线圈中的电流,用串联小灯泡的亮度来比较电流的大小。
怎样改变电磁铁线圈的匝数?
学生F:使用中间有抽头、能改变线圈匝数的现成电磁铁产品。
学生G:临时制作电磁铁线圈,边实验、边绕制。
通过系列的问题导学,让学生在问题讨论、分析中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同时理清了思路,弄清研究问题如何确定变量、怎样控制变量、如何进行操作等,使探究活动的方法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过程更科学。加深对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原则的理解。
总之,问题主导着物理实验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明确、具体的问题,使探究活动有明确的方向,使探究活动能沿着合理程序进行下去。通过设疑、质疑、解惑来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精心设计的问题去体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步骤,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喜,王彬.激活课堂,有效探究———初中物理“激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解读,物理教学探讨,2015.5
[2]阚晓华.初中物理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6.03:123
[3]王东峰.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年07期
[4]陈宏亮.初中物理实验高效教学的策略与实践[J];现代交际;2014年11期
[5]孙宜峰.优化实验教学 构建高效初中物理课堂[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年19期
(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城关初级中学 741300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