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共产党宣言》阐明的一般原理

2018-02-06 23:23陈文通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阶级资产阶级

陈文通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经济学教研部,北京100091)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制定的纲领,是系统阐明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也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最早的旨在变革资产阶级社会的宣言书。如果说《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那么,《宣言》则可以看作是这部百科全书的袖珍版;或者,也可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小百科”。在《宣言》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和“一个科学结论”,以及一系列重要观点,都作为雏形展现在世人面前了。后来的大量代表性论著,大都可以看作是《宣言》的进一步展开、充实、完善和发展。对于我们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宣言》是非常重要的永世传家宝。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之际,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再一次精读《宣言》和深入思考,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了便于读者正确领会和准确把握《宣言》阐明的一般原理和马克思的基本思想,这里尝试对《宣言》和各版序言的全部重要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其中,对《宣言》本身内容的概括归结为四个重大理论问题。

一、从序言中把握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和历史地位

在阅读《宣言》之前,认真仔细地阅读不同版本、不同年份的序言,是很有必要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从序言中我们可以领会和把握马克思的构成《序言》核心的基本思想——唯物主义历史观。同时,从序言中我们可以得到正确的指引和提示,有利于正确领会《宣言》的背景和内容;我们还可以看到与时俱进的某些内容,这是以序言的形式对《宣言》作的必要补充和修订(因为《宣言》本身作为历史文献已经不能进行修改了)。以下是对各篇序言重要内容、观点和提示的归纳,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1.《宣言》是表达工人阶级运动诉求的共产主义的宣言。1888年序言指出:当我们写这个《宣言》时,我们不能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宣言。而且,后来我们也没有想到要把这个名称抛弃。这是因为,在1847年,社会主义是中等阶级的运动,而共产主义则是工人阶级的运动。[1]256-257《宣言》针对当时的情况提出的理由是有说服力的。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没有确定的内涵,各个阶级和各个政治派别都可以利用,从而一直存在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个概念虽然不能将基于不同生产方式的社会共同体区别开来,但它是同社会共同体相联系的,它的基本内涵具有唯一性,核心是“共产”,即共同占有、共同生产和联合劳动。真正能够体现工人阶级政党和运动的本质属性的是共产主义。只有包含“共产”的社会主义,才是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才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工人阶级政党中,有的称之为“劳动党”,而不称为共产党,这是有意识地区别于共产党的,其目的在于扩大工人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正因为如此,它也就不能认为是完全意义的工人阶级政党。

2.《宣言》的历史是现代工人阶级运动历史的确切标志。1888年英文版序言说:《宣言》的历史反映着现代工人阶级运动的历史。[1]256这说明《共产党宣言》完全体现了工人阶级的要求。《宣言》不同文本和版本的发售是国际工人运动的晴雨表,从《宣言》的历史也可以看出国际工人组织经历的起伏和曲折。现在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学习和传播《宣言》的一般原理,应当成为坚持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一个重要标志。

3.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不同版本的序言一再强调由一个总的论断和两个结论构成的三个观点:(1)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2)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3)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1]257就内容来看,所谓“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这里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早期表述。不过,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并不限于上述三点,而且他们后来的多次表述并不完全相同。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历史科学在科学上具有很高的地位。恩格斯指出,它对历史学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和达尔文学说对生物学所起的作用相媲美。中国曾经在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胜利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现在又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进行着具有“否定之否定”意义的“第二次革命”,从而走上了一条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之所以多次犯“左”的错误或右的错误,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没有牢固地树立和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

4.《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1882年俄文版序言指出:“《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1]251这是《宣言》本身所没有的说法,可以说是对《宣言》基本任务的画龙点睛。“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也就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必然灭亡,同时就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必然胜利,共产主义必然成为现实。因此,这一说法也可以看作是以另一种方式所表达的《宣言》的下述论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284这就是所谓“两个不可避免”或“两个必然”。必然性就是规律性,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5.《宣言》阐述的“一般原理”是科学的和完全正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后来的序言中申明:“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1]248在这里,《宣言》所说的“一般原理”,指的是对人类社会、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趋势的规律性认识,也是对世界性的共产主义运动的规律性认识。不言而喻,这些“一般原理”是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理论依据和一般原则。所谓“整个说来”是就总体而言;“完全正确”是充分肯定。就是说,至少到1872年为止的25年中,进一步说,至少到1895年恩格斯去世前的48年中,其间所发生的变化丝毫没有影响《宣言》“一般原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说明《宣言》经受住了这一段历史的检验。至于后来一百多年的变化是否影响到这些一般原理的正确性,需要我们根据历史资料实事求是地作出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社会仍然处于第二阶段,国际社会处于支配地位的经济关系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既然是“一般原理”,体现的是规律性,那么,它的正确性就不会因为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将其用于指导实践的时候就是不能背离的。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要把构成“一般原理”的论述从《宣言》中梳理出来。

6.必须正确对待《宣言》阐明的“一般原理”。序言一方面说,《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另一方面又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1]248-249对待和运用《宣言》提出的“一般原理”,必须同时注意两个方面。第一,在“一般原理”这个层次上,只要基本条件不变,就不存在“过时”的问题。绝不能对序言所说的具有特定内容的“过时”望文生义。序言讲到的“过时”涉及三点内容:(1)《宣言》对“国家机器”性质和作用的认识存在不足。后来巴黎公社的经验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达到自己的目的。”(2)对“社会主义”文献的批判只限于1847年以前,因而是不完全的。(3)关于如何对待反对党派(民主政党)的论述,由于这些党派自身已经发生变化而时过境迁。[1]248-249这里最有意义的是第一点。在1871年取得巴黎公社的经验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现存“国家机器”以及国家机器本身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认识到,无产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旧的)国家机器,而是必须将其彻底打碎;在从资本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的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国家政权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而专政的任务一旦完成,国家便失去政治性质,本来意义的国家将消亡。这个认识非常重要,是对一般原理认识的深化。但是,这三点内容都不影响《宣言》阐明的一般原理的正确性。那些以序言所说的“过时”为根据,对《宣言》阐明的一般原理提出怀疑,甚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出怀疑,绝不是科学态度。第二,不能把科学的一般原理当作生搬硬套的僵死教条。一般原理作为规律性的认识,其科学性在于指导实践。在一般原理和具体实践之间,需要有一定的中间环节和传导机制,对一般原理的运用必须有具体的对策措施。这些对策措施不仅因国家的差异和发展进程的不同而不同,而且也因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而不同。进一步说,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都是历史的,如果经济社会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适应于一定条件的“一般规律”也就不存在了。

7.经济社会条件不同于西欧的国家有可能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恩格斯在1882年序言中针对俄国的情况提出:《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但是在俄国,除了迅速盛行起来的资本主义狂热和刚开始发展的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外,大半土地仍归农民公共占有。那么试问:俄国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遭破坏的原始土地公共占有形式,是能够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占有形式呢?或者相反,它还必须先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那个瓦解过程呢?恩格斯说,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1]251后来,马克思在给俄国学者的复信中说:俄国公社之所以能够保留下来,是因为它具有不同于古代公社的某些特征,并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俄国公社具有生存和解体的二重性,因而有两种可能的选择和两种可能的结局。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如果条件具备,俄国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2]761-767恩格斯在批判民粹派社会主义时指出:俄国的公社存在了几百年,在它内部从来没有出现过要把它自己发展成高级的公有制形式的促进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丧失共产主义的性质,而变成互不依赖的土地占有者的公社。结论只能是,对俄国的公社的这样一种可能的改造的首创因素只能来自西方的工业无产阶级,而不是来自公社本身。西欧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以及与之俱来的以社会管理的生产代替资本主义生产,是俄国公社上升到同样的阶段所必需的先决条件。又说,当西欧各国人民的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和生产资料转归公有之后,那些刚刚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而仍然保全了氏族制度或氏族制度残余的国家,可以利用公有制的残余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民风尚作为强大的手段,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并避免我们在西欧开辟道路时所不得不经历的大部分苦难和斗争。但这方面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目前还是资本主义的西方作出榜样和积极支持。只有到那个时候,这些落后的国家才能开始这种缩短的发展过程。这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阶段的一切国家。[3]440-441由于俄国国内外条件的变化,特别是西欧并没有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后一种可能性没有成为现实。但尽管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仍然具有方法论意义。关于不同发展道路的思想,恩格斯后来还就“半文明国家”和殖民地国家指出了这种可能性。

8.应当正确评价1848年以来的工人运动和革命活动。恩格斯在1893年序言中指出:在1848年的革命中,巴黎工人作出了重大牺牲,在推翻政府的同时也抱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明确意图,工人已经认识到他们这个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对抗。然而,无论法国经济的进展或法国工人群众的精神的发展,都还没有达到可能实现社会改造的程度。因此,革命的果实最终必然被资本家阶级拿去。但是,1848年的战斗并不是白白进行的;从这次革命时期起直到今日的这45年(直至1893年),也不是白白过去的。[1]268-2691848年的革命虽然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但它毕竟为社会主义革命扫清了道路,为这个革命准备了基础。就是说,1848年以来45年的革命活动是有价值的。一般地说,不管工人阶级革命的条件是否成熟,革命的性质如何,革命的果实落在谁的手里,就“扫清道路”和“准备基础”来说,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都是有意义的。这个观点同样适合于在其他国家发生的一切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

9.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既是实行资产阶级统治的前提也是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前提。《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不仅是因为联合和团结起来力量大,而且正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所说的,共产主义运动是世界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真正的共产主义制度不可能在任何一块孤立的地域单独建立起来。1890年,恩格斯在序言中高兴地说:“全世界的无产者现在真正联合起来了。”[1]265但是,无产阶级的联合是有前提条件的。恩格斯在1892年和1893年的序言中指出:不恢复每个民族的独立和统一,那就既不可能有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也不可能有各民族为达到共同目的而必须实行和睦的与自觉的合作。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是实行资产阶级统治的前提,同时也是工人阶级国际合作(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前提。又指出:工人阶级的国际合作至关重要,而“国际合作”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欧洲各民族真诚的国际合作,只有当每个民族在自己家里完全自主的时候才能实现。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说:1848年的革命,在无产阶级的旗帜下,使无产阶级战士归根到底只做了资产阶级的工作。但是,这个“工作”并没有白做,那些镇压1848年革命的人(路易·波拿巴和俾斯麦等)违反自己的意志充当了这次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的遗嘱执行人,实现了意大利、德国和匈牙利的独立。[1]266-269所谓革命的“遗嘱”就是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这就为工人阶级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恩格斯关于“民族独立”的论述对于国际工人运动来说非常重要。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已经由历史证明过了。

二、深刻准确领会《宣言》阐明的 一般原理及现实意义

《宣言》的宗旨在于,共产党人通过《宣言》这种形式,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目的和意图,并以此来反驳关于所谓“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宣言》正文共四个部分,分别阐明:(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性质、历史地位、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及其特殊性;(2)作为无产阶级阶级组织的共产党的产生和性质,共产党人和无产者、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关系,共产党人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的关系,共产党人的基本理论和历史使命,驳斥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的责难和诽谤;(3)对形形色色的非科学社会主义文献的评论和批判,指出共产主义和非科学社会主义的质的区别;(4)共产党人对各种进步的反对党派或民主政党的态度,阐明二者之间的历史联系、共同点和最终目标的区别。《宣言》不同版本的序言(截止到1893年)一再强调指出:《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为此,我们必须搞清楚:第一,直到恩格斯晚年,《宣言》中仍然完全正确的“一般原理”包括哪些内容。第二,这些“完全正确”的一般原理,在恩格斯去世后120年的时间内,是否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考验,有没有已经“过时”的原理。第三,至今仍然“完全正确”的一般原理有什么现实的理论指导意义。为了便于系统把握《宣言》阐述的“一般原理”,这里将其概括为四大理论:(1)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阶级斗争史观;(2)剖析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3)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4)展望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理论。不过,《宣言》本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种概括只有相对合理的意义。

(一)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阶级斗争史观

这里主要说明,序言所说的“构成《宣言》的基本思想”在《宣言》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1.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论断已经包含在序言所说的“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中了,但鉴于它的极端重要性,在《宣言》的一般原理中有单独提出的必要。《宣言》第一章的第一句话就是:“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论断是《宣言》的基本出发点和总纲,是无产阶级政党和马克思主义借以产生和立足的现实基础和根本依据。如果这个论断被动摇或被否定了,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根基就被挖掉了。《宣言》就这个论断阐述了四个要点:(1)社会划分为不同的阶级和等级是过去各个时代的普遍现象。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阶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的多种多样的层次(阶层)。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2)阶级剥削是各个时代共有的事实。至今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而这种对立在各个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但是,不管阶级对立具有什么样的形式,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却是过去各个世纪所共有的事实。(3)阶级斗争推动着社会变革和历史前进。在阶级社会,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使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从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4)阶级和阶级斗争随着新的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1]272-273如何认识和对待阶级斗争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一定物质条件的产物,已经是历史事实和客观存在,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在阶级斗争中,被剥削阶级、被统治阶级总是要作出牺牲。但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在阶级对抗中作出的牺牲是同每个人的发展是一致的。马克思说:“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只有以牺牲个人的历史过程为代价。”[4]125中国走上新的发展道路,并不意味着已经走出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中国现在所要完成的仍然是人类社会第二阶段的任务;区别仅仅在于,中国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另一种方式完成这一任务。中国共产党绝不会消灭那些现在仍然是先进生产力承担者的生产方式和阶级。

2.《宣言》始终强调物质条件的决定性作用。《宣言》主要阐述了下述观点:(1)资产阶级的生存和统治是建立在一定条件的基础之上的。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而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1]284(2)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只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宣言》指出,在理论方面,共产党人胜过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285《宣言》还指出,无产阶级在普遍激动的时代、在推翻封建社会的时期直接实现自己阶级利益的最初尝试,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这是由于当时无产阶级本身还不够发展,由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还没具备,这些条件只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早期的无产阶级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革命文献,就其内容来说必然是反动的。这种文献倡导普遍的禁欲主义和粗陋的平均主义。[1]303(3)德国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源是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照搬法国社会主义的文献。法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是在居于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压迫下产生的,并且是同这种统治作斗争的文字表现。这种文献被搬到德国的时候,那里的资产阶级才刚刚开始进行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在这种文献从法国搬到德国的时候,法国的生活条件却没有同时搬过去。在德国的条件下,法国的文献完全失去了直接实践的意义,而只具有纯粹文献的形式。[1]298法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是以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以及相应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相当的政治制度为前提的,而这一切前提当时在德国正是尚待争取的。可见,德国的社会主义不过是这种批判的可怜的回声。[1]300物质条件对政治变革和社会变迁的最终决定性作用,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最基本的内容。这既是认识“两个不可避免”(“两个必然”)的理论基础,也是认识“两个决不会”的理论基础。

3.社会意识和精神生产决定于社会存在和物质生产。也就是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这实际上是把马克思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意识的关系——的科学认识运用到社会领域,上升到历史观这个高度。《宣言》阐明了三个要点:(1)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291资产阶级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他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他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他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1]289(2)思想的历史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而且,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1]292(3)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1]292这个观点告诉我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既不能落后于、也不能超前于现实的经济基础。先进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不在于抽象地说它多么高尚,而在于它同现实的经济基础相适应。中国的现实条件和发展道路决定了,中国现阶段处于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但是,由于中国仍然处于人类社会第二阶段,所有制关系和生产方式还必须同市场经济相适应,因此,还不可能完全消灭从现实经济基础上产生出来的非工人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甚至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意识形态残余。

我们从《宣言》中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之一就是,必须尊重和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对这一历史观最系统的表述见诸《〈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唯物史观不仅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作为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而且承认生产力、经济关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都是发展变化的,都包含着不断的自我革命和自我批判。每一个历史时代人类都只是完成该时代的历史任务,而每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又都是在原有的生产方式内部孕育和发展起来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历史的过程”。而“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个人只是这些关系的产物,是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1]10

(二)剖析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

如果说“构成《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唯物主义历史观,那么,整部《宣言》都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剖析之上的。能不能科学地、历史地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能不能正确认识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的关键。

1.资产阶级及其社会制度是合乎规律地产生的。《宣言》指出:(1)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1]274(2)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1]277(3)封建制度必然为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在这些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和生产形式不仅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而且已经在阻碍生产并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而且已经被炸毁了;取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1]277

2.资本主义制度既有一切剥削制度的共同本质又有不同特点。《宣言》指出:(1)资产阶级社会仍然是阶级对立的社会形式。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而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1]273(2)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权是服务于资产阶级的。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1]274(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其不同于以往的突出特点。主要是:资产阶级制度是以反对封建和宗法关系的面目出现的。在这里,充斥着纯粹的金钱关系(交易关系、贿赂),普遍的雇佣关系(劳动和所有权分离),兵营式的专制的工厂制度,赤裸裸的剥削关系,以营利(资本增殖)为最终目的,生产的不断变革,社会再生产的普遍联系和世界性质,城市对乡村的统治,生产要素和政治统治的集中,落后国家从属于先进国家,等。[1]274-277(4)资产阶级时代的阶级关系有不同于以往社会的特点。资产阶级社会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273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是资本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是资本对劳动的统治。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历史的形式。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的一种对立的形式,是对立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最高最后形式;另一方面,只有这种生产方式才能够为共产主义社会创造出一切必要的条件。后来,马克思在他的巨著《资本论》中作了更加系统、全面和深入的考察。那里指出: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从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剥削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两个特征:一是在商品生产普遍化的基础上形成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二是生产的直接目的是剩余价值。这种特殊性既体现了历史的进步性,也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尖锐性。消灭阶级的条件——物的条件和人的条件——就是在资产阶级社会中创造出来的。

3.资产阶级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宣言》指出:(1)资产阶级破坏和摧毁了一切陈旧的关系和剥削方式。(2)资产阶级完成了中世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创造了空前的人间奇迹。(3)资产阶级为了生存而不断变革劳动资料、生产关系和陈旧观念。(4)资产阶级通过开拓世界市场使各国经济具有世界性质,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造世界。(5)资产阶级使农村从属于城市、落后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农业民族从属于工业民族、东方从属于西方。这是一种双重的关系:领导关系和剥削关系。(6)资产阶级实现了生产集中、财产集聚、政治集中和民族统一。这一切都是资本的要求和资本竞争的结果。(7)资产阶级创造了过去一切世代无可比拟的巨大的生产力。[1]274-277总之,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不仅是空前巨大的,而且是革命性的、开创性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说,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必经之点”,是“必须经过”的。也就是说,是不可跨越的。过去,在不少人的眼里,资本主义天然是一种罪恶,而看不到它的“革命作用”。这是一种片面性,是历史唯心主义。直到现在,就总体而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仍然是现阶段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而现阶段世界经济的纽带主要是资本,经济的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本的全球化;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造世界的历史任务还没有最终完成。对这一点,共产党人必须有十分清醒的头脑。

4.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对立物存在和发展的。《宣言》指出:(1)无产阶级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产生出来的。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不能驾驭的生产力);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2)无产阶级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而发展。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1]278-279这不仅是“资本的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且也是劳动和所有权进一步分离的结果。(3)无产阶级随着资本竞争和阶级分化而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地从居民的所有阶级中得到补充。以前的中间等级的下层(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或者是因为他们的小资本经不起较大资本家的竞争;或者是因为他们的手艺在新的生产方法面前变得不值钱了,于是都纷纷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了。[1]280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总的趋势是,资本和生产趋于集中,技术构成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不仅小农和小生产者趋于破产,而且,资产阶级本身也在不断优胜劣汰和分化。结果就是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诚然,白领工人和工人贵族的增加改变了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但并没有改变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本身。

5.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雇佣工人只是资本增殖的工具。《宣言》指出:(1)现代工人阶级的生存完全有利于资本。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工人的劳动力像其他任何货物一样也是一种商品。就是说,在劳动和资本所有权分离的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只是为增殖资本而生存,而且不能不受到资本竞争和市场波动的影响。(2)雇佣工人不过是机器的附属品。由于采用机器生产和分工,无产者的劳动已经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3)在实行专制制度的工厂中雇佣工人受到资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奴役。在工业资本家的大工厂里,工人群众就像士兵一样被组织起来,工人是产业军的普通士兵。在这种工厂制度中,工人不仅仅是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奴隶,而且受机器、监工、经营工厂的资产者本人的奴役。这种专制制度更可鄙、可恨和可恶的是,公开地把营利宣布为自己的最终目的。此外,在那个时代,一方面,现代工业越发达,男工也就越受到女工和童工的排挤;另一方面,当工人领到工资走出工厂的时候,马上又受到资产阶级中另一部分人(房东、小店主、当铺老板等等)的勒索和盘剥。[1]278-280随着生产的技术构成和资本有机构成的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越来越取代了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雇佣工人的工资水平和生活水平也绝对地提高了,在西方发达国家,上述状况已经不多见了;但是,在那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较晚的后发展国家,就不是新鲜事了。即使在中国的一些工厂中和建筑工地上也是如此——安全事故频发,机器伤残,缺乏劳动保护,使用未成年工人,富士康式的“兵营”,等等。总体而言,不仅雇佣工人作为资本增殖工具的地位没有改变,而且剥削率(剩余价值率)反而更高了。

6.资产阶级观念是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产物。《宣言》指出:(1)资产阶级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资产阶级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2)资产阶级的利己观念,使他们把自己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从历史的、在生产过程中是暂时的关系,变成永恒的自然规律和理性规律。(3)这种利己观念是资产阶级和一切灭亡了的统治阶级所共有的。[1]289以上所说,不过是唯物史观阐明的一般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表现。这里所说的“利己观念”,既不是基于人的自然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自私本性”,也不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社会产品和获得个人利益的愿望,而是,力图凭借对生产的物质条件(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垄断权,强迫和支配他人劳动,无偿占有他人提供的剩余劳动。

7.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狭窄性质使它面临行将灭亡的命运。(1)由生产过剩的瘟疫导致的周期性重复的商业危机,使很大一部分制成品和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这就表明,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以及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已经不能再支配它自己创造的生产力了。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2)同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运动相类似,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生产力、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1]278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作为对立的形式,是历史的,而不是永恒的。它必然经历由兴到衰、对生产力由适应到不适应的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样是从旧社会内部孕育发展起来的,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它有不同于以往生产方式的两个特征:第一,商品生产普遍化,劳动和所有权相分离(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和职能的分离成为这个社会的普遍现象),劳动力成为商品,生产资料采取资本的形式,劳动采取雇佣劳动的形式,形成物支配人的关系,社会生产由盲目的自然规律(价值规律)调节;第二,生产的直接目的是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历史的生产方式,既要承认它发挥了非常革命的作用和具有巨大的历史功绩,又要看到它包含的固有的基本矛盾、内在限制和历史局限性,它必须完成但也只完成人类社会第二阶段(物的依赖关系阶段)的任务。在政治经济学中,阶级关系的实质是社会成员在对立的生产方式中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表现。无产阶级、工人阶级、雇佣劳动者阶级是同一个阶级的不同表达方式。“无产阶级”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劳动者失去了生产的物质条件,而不是指没有供劳动力再生产的生活资料;“雇佣劳动者阶级”强调的是劳动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劳动者只能出卖劳动力,劳动只能采取雇佣劳动的形式;“工人阶级”又称“劳动阶级”,强调的是同资本家(企业主、雇主)阶级相对立的性质,工人阶级是劳动者,而资产阶级是非劳动者。单纯从事工业生产、执行工业劳动的职能,和阶级的划分没有关系。

(三)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共产党宣言》作为共产党人的宣言、共产主义的宣言,同时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宣言。无产阶级革命的起因、基础和前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当这种生产方式成为生产力的桎梏时,必然引起生产力反对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社会革命,这就是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有组织的运动,是在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的指导下和组织下进行的,具有世界性质。

1.无产阶级和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宣言》指出:第一阶段,分散地同封建制度的残余作斗争。这时候,无产者不是同自己的敌人(资产者)作斗争,而是同自己的敌人的敌人作斗争,即同专制君主制的残余、地主、非工业资产阶级和小资产者作斗争。因此,整个历史运动都集中在资产阶级手里;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是资产阶级的胜利。第二阶段,工人阶级的斗争已经具有反抗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性质。但他们斗争的真正成果并不是直接取得的成功,而是工人的越来越扩大的联合。他们把许多性质相同的地方性的斗争汇合成全国性的斗争,汇合成阶级斗争。而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为夺取政治权力而斗争)。第三阶段,无产阶级开始组织成为阶级并进而组织成为政党。无产阶级利用资产阶级内部的分裂发展壮大自己。旧社会内部的所有冲突在许多方面都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发展。工业的进步把统治阶级的整批成员抛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去。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整个旧社会内部的瓦解过程中,统治阶级中的一小部分人开始脱离统治阶级而归附于革命的、掌握着未来的阶级。特别是一部分能够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这一水平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也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1]280-282上述三个阶段说明,无产阶级是随着资本和资产阶级的发展以及内在矛盾的深化而发展的;只有在反对封建专制残余的任务完成以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任务才会提到日程上来;无产阶级政党的形成是无产阶级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重大变化。

2.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宣言》指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只有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除了无产阶级之外,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而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也是作为资本的对立面出现的)。这就是说,“革命性”的有无和强弱不是由单纯的觉悟水平决定的,而是由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的。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阶级中,中间等级(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小资产阶级)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因为他们力图使历史的车轮倒转。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这个中间等级的生存而不至于灭亡。他们反对资产阶级,但并不反对私有制本身。如果说他们有可能是“革命”的,那是鉴于他们(破产后)行将转入无产阶级的队伍。但这样一来,他们就不再是维护他们目前的利益,而是维护他们将来的利益;而且,他们就将离开自己原来的立场,而站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流氓无产阶级是旧社会最下层中消极的腐化的部分,虽然他们在一些地方也被卷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里来,但是他们的整个生活状况决定了,他们更甘心于被人收买而去干反动的勾当。无产阶级则不同。第一,无产阶级必须摧毁保护私有财产的全部现存占有方式和经济制度。无产阶级在旧社会的生活条件已经被消灭了,无产者是没有财产的。与此相联系,无产阶级和妻子儿女的关系同资产阶级的家庭关系没有共同之处。现代的工业劳动和资本压迫使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无产者和过去争得统治地位的一切阶级不同,他们只有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无产者没有什么东西必须加以保护;相反,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第二,无产阶级运动必须炸毁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上层建筑。过去的一切运动(包括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的阶级斗争)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要想抬起头挺起胸,就必须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在无产阶级看来,现存的法律、道德、宗教等等全都是体现资产阶级利益的偏见。第三,无产阶级必须首先以暴力革命推翻本国的资产阶级。就形式来说,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虽然就内容来说具有国际性质或世界性质),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首先应该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因此,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并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现存社会内部或多或少隐蔽着的国内战争,必然爆发为公开的革命,因此,在这种革命中,无产阶级将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1]282-284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启示是:第一,“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这个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这是阶级分析中的最重要之点。第二,在当今世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仍然存在,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远没有最终完成。所谓“西方国家的无产阶级已经成为有产阶级”“中国的阶级已经消灭”的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也包含理论上的误解。就前者来说,把生活水平比较高的无产阶级和有产阶级混为一谈了;“有产”还是“无产”指的是生产的物质条件,是资本,而不是消费基金。就后者来说,他们不懂得,阶级是不可能以超经济的手段消灭的(像20世纪50年代那样),而是由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消灭的。在改革中由于私有制以及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充分发展,被超经济手段消灭、被超阶段的关系掩盖的阶级又表现出来了。不过,《宣言》中所说“无产阶级在旧社会的生活条件已经被消灭了”这个判断,只能看作是资产阶级社会前期(特别是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现象。第三,马克思基于经济关系的阶级分析方法是科学的。阶级本身不是依照人们的政治态度和意识形态区分的,而是依照人们在现实生产方式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区分的。这个方法同样适合于我国的现阶段。单纯和主要从政治观点和价值观方面区分阶级是不科学的。第四,暴力革命从来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暴力革命不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蓄意制造出来的,而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和国内战争发展的结果,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施加暴力的结果。《宣言》强调暴力革命的不可避免性质在当时是有充分理由的。在当时,国内阶级矛盾(包括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导致了国内战争,并由隐蔽的形式转变为公开的革命形式——暴力革命的形式。但尽管如此,德国杜林的所谓“暴力论”是错误的,是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背离的。暴力归根到底仅仅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助产婆,暴力本身不会产生新的社会制度。从理论上讲,暴力革命并非不可避免,革命的和平方式并非没有可能。“暴力革命”是否必要,取决于社会现状和革命的条件,而不应当成为教条。一概拒绝暴力和偏执地崇尚暴力都是不正确的。

3.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之所以如此,《宣言》就当时的情况指出:(1)资产阶级的存在已经不再同这个社会相容了。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但是,为了有可能压迫一个阶级,就必须保证这个阶级至少有能够勉强维持它的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历史上阶级地位的变化——从农奴到公社社员,从小资产者到资产者——都莫不如此。但是,现代工人的地位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由此可见,资产阶级再也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了,再也不能把自己阶级的生存条件当作支配一切的规律强加于社会了。既然如此,那么,社会再不能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生活下去了,资产阶级的存在不再同社会相容了。(2)资产阶级借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已经被无产阶级挖掉了。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而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结论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284这就是“两个不可避免”,或所谓“两个必然”。应当说,“两个不可避免”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但《宣言》当时提出的理由并不是十分充分的。《宣言》提供的理论依据主要是,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也容纳不下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具体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而这个“冲突”指的主要是生产力的人的要素不可持续;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了自己的对立面和掘墓人——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在这里,第一,所谓“不能维持工人奴隶般的生产条件”或“现代工人的地位降低到本阶级的生产条件以下”的判断,只适合于一定的阶段,而不是工人阶级状况一直持续的常态。诚然,工人阶级(尤其是从事简单劳动的工人阶级)的地位仍然是低下的,即使在发达国家,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和相对贫困仍然存在,而且比以往更加严重——这也是发达国家一部分工人阶级参与针对资本本身的“反全球化”运动的重要原因;但绝对贫困(“赤贫”)已经基本上不存在了。第二,就目前来说,世界工人阶级的联合程度是很有限度的,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工会和“劳联”,而且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如何从理论上说明“两个不可避免”是一个重大问题。应当说,“两个不可避免”的根本原因,主要不在于工人阶级绝对贫困的程度,而主要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基本矛盾和内在限制。关于这个问题,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作了具有充分理论说服力的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目的(生产剩余价值)和实现手段(发展生产力)的矛盾;资本的过度积累和生产力的无限扩张同由分配方式决定的工人阶级消费能力低下的矛盾;资本以价值形式为基础同创造价值的活劳动降低到微不足道地步的矛盾;等等。生产相对过剩、平均利润率下降不过是基本矛盾和内在限制的外在表现。至于“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引起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经济紊乱(这是恩格斯强调的),并不是最基本的矛盾,也不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关键因素。其实,无政府状态(独立决策、自主经营、对阵博弈、排除异己)正是单个资本独立运动的形式。无政府状态导致的市场供求失衡,可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不断地得以恢复;而它导致的资本竞争、经济分化、优胜劣汰,则是资本本身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4.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285就是说,共产党人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自然没有不同于其他工人政党的特殊利益。但是,共产党人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站得最高,看得更远;立足当前,展望未来。因此,它必然突出强调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共同利益、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关于这一点,中国共产党的先辈们做到了,现在真正的共产党人同样应该做得到。那些把“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视为人的本性的共产党员,那些把经济发展的动力完全归结为个人利益(包括资本增殖利益)的共产党员,那些以谋取私利(升官发财)为入党动机的共产党员,根本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5.共产党人的基本理论原理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是一样的,这就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不过是现在的阶级斗争、眼前历史运动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理论不过是对现实关系的抽象)。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和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285-286顾名思义,“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核心内涵是“共产”(共同生产);而私有制和“共产”是对立的,因此,“消灭私有制”是共产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不过,在现代社会,无产阶级要消灭的私有制,不是抽象一般的所有制,不是已经被资产阶级消灭的小私有制,而是资产阶级所有制;而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不过是为消灭私有制提供政治前提。这是《宣言》阐明的“一般原理”中头等重要的原理,是不能含糊、不容怀疑的。但是,把“消灭私有制”作为共产党人的理论核心,同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现阶段能不能消灭私有制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能因为《宣言》讲了“消灭私有制”,中国现在就要消灭私有制;也不要因为中国现在不能消灭私有制,就否定共产党人“消灭私有制”这一理论的正确性。私有制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产生的,而且持续的时间很长。讲消灭资产阶级所有制是有条件的,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为前提的。中国虽然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远没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现阶段还不完全具备“消灭私有制”这样的条件,适度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仍然要坚定不移。但是,绝不能因此而否定“消灭私有制”这个基本理论原理。中国共产党人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最终消灭私有制创造物质条件的。

6.消灭私有制的实质是消灭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宣言》在驳斥资产阶级各种责难的同时,对“消灭私有制”的涵义作了说明和注释:(1)消灭私有制的实质在于消灭财产的阶级性质。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这里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2)消灭私有制在于消灭对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共产党人决不打算消灭供直接生命再生产用的劳动产品的个人占有,这种占有并不会留下任何剩余的东西使人们有可能支配别人的劳动。我们要消灭的只是这种占有的可怜的性质,在这种占有下,工人仅仅为增殖资本而活着。(3)消灭私有制在于改变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社会属性和职能。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物支配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劳动支配过去(人支配物)。(4)消灭私有制意味着消灭资本(资产者)的个性和自由。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无产阶级正是要消灭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5)消灭私有制在于剥夺利用对社会产品的占有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共产党人要消灭那种以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没有财产为必要条件的所有制。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1]286-288可见,消灭资产阶级所有制的本质是消灭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消灭劳动和所有权的分离,消灭凭借资本所有权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7.从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中产生的家庭和两性关系将随之消失。《宣言》指出:家庭关系和教育都是由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的。(1)现代资产阶级的家庭是建立在资本和私人发财上面的。这种家庭只是在资产阶级那里才以充分发展的形式存在着,而无产者的被迫独居和公开的卖淫则是它的补充。就是说,资产阶级社会的“家庭”不再是过去时代的家庭,它不过是资本关系在社会关系上的一种存在形式。(2)资产阶级的教育同样是由社会即由资产阶级进行教育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3)无产者的一切家庭联系越是由于大工业的发展而被破坏,他们的子女越是由于这种发展而被变成单纯的商品和劳动工具。(4)随着现在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消灭,从这种关系中产生的公妻制,即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卖淫,也就消失了。[1]289-291如果说资产阶级社会存在着社会生产、社会成员、社会生活的两极分化,那么,社会关系、家庭关系、教育和意识形态领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两极分化——家庭、文化、教育差不多成了资产者的专利,而且内容仅仅适合于资产者的要求。可见,家庭和教育都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社会关系;而所谓“消灭家庭”和“消灭社会教育”,本质上是消灭资产阶级的家庭关系和社会教育借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在未来社会,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同独立的(自然经济的、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的)经济主体相联系的“家庭”关系不存在了,由对立的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教育也不存在了,二者都将建立在自由人联合体的基础之上。在中国的现阶段,谈论这种“消灭”还为时尚早,但必须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框架内,努力解决由私有制和资本关系导致的候鸟式的“农民工”、农村“留守儿童”、失学辍学、教育不公、夫妻分居、卖淫嫖娼之类的社会问题。

8.各国无产阶级的联合行动是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针对资产阶级责备共产党人要“取消祖国,取消民族”,《宣言》的回答是:“工人没有祖国。”[1]291这是因为,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进一步说,无产阶级的统治将使这种隔绝和对立更快地消失。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工人没有祖国”,不是说工人阶级没有自己世世代代生存繁衍的故土,不是说他们不热爱自己的祖国,而是:第一,生产和消费的世界性质已经打破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第二,工人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甚至移民外国;第三,在资产者和无产者对立的社会中,阶级关系超越了故国情结和民族情感;第四,共产主义运动是世界性的,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是崇高目标。这里着重强调的是,无产阶级要求得解放,必须联合行动,必须打破狭隘的民族界限。

9.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宣言》指出:至今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而这种对立在各个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但是,不管阶级对立具有什么样的形式,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却是过去各个世纪所共有的事实。因此,毫不奇怪,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但总是在某些共同的形式中运动的;这些形式,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因此,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292-293就是说,共产主义革命不仅仅要同资产阶级所有制彻底决裂,而且要同私有制本身彻底决裂;不仅仅要同资产阶级观念彻底决裂,而且要同一切陈旧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这里所说的“传统观念”,是在以往一切阶级对立基础上形成的观念或意识,表现在宗教、道德、哲学、政治、法等等方面,而且成为万变不离其宗的一般形式,其共同的经济基础就是私有制、阶级对立和剥削关系。“传统观念”的核心是“利己观念”——无偿占有观念,是资产阶级和一切灭亡了的统治阶级所共有的。所有以私有制和阶级对立为基础的传统观念都是同共产主义不相容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切传统观念的最高形式和集大成,但又有其时代的特点。例如: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不过表明自由竞争在信仰领域占统治地位罢了;所谓“永恒真理”——自由、正义等等——都不过是力图把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说成是“一般”意识形态。我们现在倡导的“公平、正义”,是同私有财产的存在和市场经济关系相适应的,表面上是超时代、超阶级的,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时代的意识形态。共产主义革命的口号是“两个决裂”。另外,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可以实现了,但不会存在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意识形态多元化”问题。许多“传统观念”在中国现阶段之所以仍然盛行,那不过是因为,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还没有建立起来。

10.确立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主张和共产党人的政治纲领。《宣言》指出:(1)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2)在此基础上,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剥夺剥夺者),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3)为了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首先必须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强制性的干涉,采取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作为变革全部生产方式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把资本、地产、财政、金融和生产的物质条件都收归国有。同时,要变革资产阶级的教育制度,实现教育同物质生产相结合;促进工农结合和消灭城乡对立。(4)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巨大的全国联合体)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无产阶级将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与此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93-294这就是自由人联合体,社会共同体。以上所说,就是后来马克思所说的“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其中,最重要的是:夺取政治权力,剥夺剥夺者,变革生产方式,消除体脑劳动的对立和社会分工,消灭城乡对立,消灭阶级,建立全国性的自由人联合体。这些政治主张和政治纲领都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对于那些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后发展国家来说,这些政治纲领和基本措施是不能简单照搬的;完成上述任务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不仅需要有若干中间环节,而且需要以完成第二阶段的历史任务为前提。

11.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只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宣言》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经验和评论空想社会主义体系时指出:无产阶级在普遍激动的时代、在推翻封建社会的时期直接实现自己阶级利益的最初尝试,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这是由于当时无产阶级本身还不够发展,由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还没具备,这些条件只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空想社会主义者或共产主义体系的发明家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种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在他们那里,社会的活动要由他们个人的发明活动来代替,解放的历史条件要由幻想的条件来代替,无产阶级的逐步组织成为阶级要由一种特意设计出来的社会组织来代替。在他们看来,今后的世界历史不过是宣传和实施他们的社会计划。[1]303《宣言》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只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的论断和理论原理十分重要。就人类社会总体来说,不可能跳过资产阶级时代,由封建社会、半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在一定的特殊条件下,后发展国家有可能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但绝不可能违背或者改变这个原理,有可能改变的只是完成“资产阶级时代”历史任务的具体形式。

(四)展望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理论

《共产党宣言》也是《共产主义宣言》。但是在当时,无论就现实可能性来说,还是就共产党人最迫切的任务来说,都不可能规划出共产主义社会的蓝图。不过,我们仍然可以从共产主义革命的目标和必然结果中,从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直接对立物中,粗略地看到未来社会的景象和特征。

1.共产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在前述《宣言》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中,已经包含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粗略目标和理论蓝图。那里提到:共产党人的基本理论原理是消灭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即消灭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两个彻底决裂”)。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随着强制性干涉措施的落实,便夺取了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于是,在发展进程中,阶级差别便会消失,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巨大的全国联合体”)的手里。这时候,公共权力就会失去政治性质。当无产阶级以统治阶级的资格消灭旧的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自由人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94这样的“联合体”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上的组织形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现实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之上的;从理论上来讲,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的必然结论。因此,科学共产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有质的区别。但是,《宣言》不可能为未来社会绘制详细的蓝图。我们只是应当认识到,共产主义社会这种社会形态是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直接对立物出现的,是一种史无前例的全新社会。因此,可以预言的基本关系和主要特征必然是:以社会所有和共同占有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共同生产和联合劳动代替资本和雇佣劳动;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代替以资本增殖为目的;以无阶级社会代替阶级社会;以自由人联合体代替物的依赖关系社会;以(克服阶级偏见和历史局限性的)科学观念代替一切旧的传统观念。这里附带指出,一般地说,在阶级社会,生产的目的是增加剥削阶级、统治阶级的财富(具体的或者抽象的),以及建立在财富基础上的本阶级的享乐。在资产阶级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是剩余价值(既不是使用价值,也不是交换价值,甚至也不是为了消费——以消费为目的,资本就不再是资本);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不仅不是以剩余价值为目的,而且也不是以交换价值为目的,不是单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而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这本身就包含着把增加自由时间作为目的。我们决不能以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实践推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一定是没有阶级、没有两极分化、没有贫困的社会;但是,没有阶级、没有两极分化不是共产主义社会所独有的;消除贫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是,在科学的生产力基础上,消灭阶级对立,摆脱一切形式的依赖关系,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2.共产主义社会可预见的其他经济社会关系特征。《宣言》指出:(1)活劳动和积累劳动(物化劳动)的性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过去劳动、物化劳动)支配现在(活劳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劳动)支配过去(劳动)。[1]287也就是说,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物支配(统治)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人支配(利用)物。两种经济制度的本质差别是剩余劳动由谁支配,服务于什么目的。(2)共产主义社会将消灭作为资本的前提和基础的商品交换。共产主义要消灭买卖、消灭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本身。[1]288资本、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建立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价值形式、货币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在简单商品生产中,资本采取古老的形式(高利贷资本和商人资本),不处于支配地位;但商品生产的普遍化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因此,消灭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消灭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现阶段采取市场经济形式,丝毫不意味着,共产主义社会可以建立在商品交换的基础上。(3)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1]288社会成员占有作为生活消费资料的产品,是生存、享受和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不仅不剥夺这种占有和权力,而且最大限度地保障这种权力。共产主义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这种“权力”来自对生产的物质条件(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垄断和占有——这种垄断和占有导致劳动和所有权的分离,导致雇佣劳动。

3.共产主义的崇高目标也体现在同其他党派或社会主义的区别上。按照《宣言》的论述,共产党人同其他党派或社会主义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不同的方面:(1)共产党人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的关系。二者既存在当前目标的一致性,也存在长远目标的差别。共产党人着眼于“两个最彻底的决裂”、彻底消灭阶级本身和工人阶级的解放。[1]285(2)共产党人和其他反对党派或民主政党的关系。二者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共产党人的目标不仅仅是崇尚民主和反对封建专制,更重要的是变革资产阶级制度本身。[1]307(3)科学共产主义和形形色色的非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二者有质的区别。共产党人不是从非无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的,不是社会改良主义者,更不是开历史倒车。[1]295-305

[责任编辑郭彦英]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阶级资产阶级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还原真实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
俄国资产阶级军事改革家——米柳京
阶级不消灭 我们就要贴“阶级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