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存旭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江苏 常州 213164)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产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并且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重视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重大优势[1]。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指引党和国家不断前进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经过艰辛的理论探索,取得了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文基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进而从战略定位、战略定力、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举措、战略保障等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予以探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以及我国各项事业发展起来后中国共产党所要走的道路、使命、奋斗目标等问题,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的历史性飞跃。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2]。这段话中的五个“是”,正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准定位。
1.从理论渊源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正是拯救苦难中国的良药,由此,马克思主义开始进入中国。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自此焕然一新。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1978年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形势下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
2.从理论品质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面临着国内外复杂的形势以及道路、使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锐意进取,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当代实际的紧密结合。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
3.从理论来源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
4.从理论宗旨上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打破了利益的藩篱,清除了改革的障碍,从而使国家不断强盛、民族不断振兴、人民不断富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基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目的而产生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总体战略的高度概括,我们可以从战略定位、战略定力、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举措、战略保障等方面予以探讨。
1.战略定位。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发展处在了新的历史方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战略坐标。党的十九大报告立足于这样一个历史方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国防、党建等方面对今后各项工作的基本方略做了具体的论述。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决定中心工作,我们党作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然根据时代的阶段性特征及时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科学的判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这一重大判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阶段性特征的深刻把握和科学应对,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战略起点的精准定位。这一重大判断既体现了历史的清醒,也体现了历史的自觉,还体现了历史的担当。“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表现为人民自身基本的生存需求或本能需求的物质需要,也表现为人民对社会安全、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等方面的社会需要,还表现为希冀得到尊重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要。也就是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人民对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需求。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则表现为很多方面依然相对落后甚至差距还比较大,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内容不平衡、群体不平衡客观存在,发展的相对低水平、不稳定、不持续状态客观存在。这无疑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种矛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实现新飞跃产生严重影响。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否意味着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根本变化?对于这个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两个“必须认识到”表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全局,因而,需要我们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发展、谋划发展。当然,这一矛盾的解决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为此,我们既要着眼于长远,又要立足于基本国情,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特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治国理政的基本主线,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藩篱,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共享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战略定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抵御住各种风险,能够在与其他政治力量的较量中勇立潮头,成为引领历史、引领时代的先锋,使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今天走向强起来,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始终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有了强大的战略定力,才能站得稳脚跟、担得起风险、把得住大局、看得清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完成新的历史使命,全党的战略自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战略自信是战略定力的基础。我们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充满自信、充满定力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未来中国的发展不应也不会重复西方国家走现代化的道路,这是“特色”二字的核心内涵。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一个更加开放、更加有担当、更加环保、更加自信的中国将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3.战略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这是基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也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当前,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践证明,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4.战略步骤。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之际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分两步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坚持和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的战略目标,是对40年来改革发展成果的历史回顾,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以及发展阶段的精准定位,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与时俱进、勇于担当的崇高品格。
5.战略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八个明确”,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从十四个方面阐释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方略。十四个方面的战略举措从实践的角度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了我们要干什么以及怎么干的问题。“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6.战略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将“四个伟大”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提出,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一个重大亮点,也是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四个伟大”明确了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全局工作的总框架、谋划事业的总坐标、推进工作的总抓手。“四个伟大”的前后关系不是随意排列的,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5],从历史纵深、时代发展、全局视野方面指明了加强党的建设的目标方向,对我们结合实际做好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我们立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胜利的战略保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就要敢于直面党存在的问题,树立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决心,不断提升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汇聚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力量,这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的战略保障[6]。
[1]杨邦荣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自信的主要着力点[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2,(5).
[2][3][4][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6]王世谊.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三个维度[N].学习时报,2012-12-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