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珊
2017年10月9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H.Thaler)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委会表示,塞勒长期在经济学和心理学的交叉领域进行研究,让经济学“更人性化”。塞勒的理论挑战了“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性是复杂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假设有时是不存在的。他的实证研究和理论观点,推进行为经济学向更深层次发展,对经济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历史背景、塞勒行为经济学的理论综述、简要评价等几个方面,介绍行为经济学。
追溯亚当·斯密时期的经济学理论,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理性经济人”假设:做决策的经济主体总是理性的,并且追求利益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政府追求决策最优化。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下,各主体的理性行为使得市场达到均衡,均衡价格包含所有信息及选择偏好,成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自此,以“理性经济人”为基本假设的新古典经济学逐步演变成为一个用数学语言表达的、逻辑自洽的公理体系。
尽管新古典经济学在经济学理论中占有较高地位,帮助人类理解社会现象和经济行为,但是近年来,不断走向数理化、形式化、工具化,用抽象逻辑系统模拟现实经济运动,解释力和判断力逐步减弱,也因此受到批判。传统经济学理论忽视了人的千差万别,只用单一化、具体化的模型将人们的行为统一。20世纪80年代,以理查德·塞勒为首的学者对“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质疑。他们吸收心理学理论,提出“非理性人”概念。1994年,行为经济学正式创立。2002年,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和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行为经济学真正意义上首次获奖。此外,赫波特·西蒙(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阿克洛夫(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麦克法登(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席勒(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等也被学术界视为行为经济学家。伴随着经济学理论的深入发展,行为经济学相继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
正如颁奖词所说,“理查德·塞勒运用心理学假设对现实经济决策进行分析。通过探究有限理性、社会偏好以及自我控制的缺失,他演示出这些人类特性怎样系统性地影响个人决定及市场结果”。
塞勒的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心理账户。例如,赌徒下赌注时,通常会区分本金和赢来的钱,这是由于他内心的心理账户在起作用(Thaler& Johnson,1990)。心理账户意味着人们内心存在参考点,在消费和储蓄时会自我控制,为了实现目标对各种经济行为进行分类,以此简化交易决策。股票市场中,大多数人会以买入价为基准,来决定是否卖出股票。但事实上,由于投资者众多,股票价格的波动与每个人的卖出价或买入价并不直接相关。但是,投资者还是倾向于在股票盈利时卖出,在亏损时持有或继续观望,但这本身可能并不是完全理性的。
另外,由于心理参考点的存在,塞勒认为投资者往往对股市中的新冲击过度敏感,而忽视其他因素。塞勒发现(Shlomo & Thaler,1995)股价短期下跌往往会使投资者放弃长期的高回报率,从而选择投资于平均收益不高、收益波动较小的股票。同样的,投资者心态也会受到季节、月份、节日等的影响,这进一步解释了股市中随着时间变化出现的反常现象。
1985年,塞勒对垄断价格进行了分析。塞勒认为,人们的社会属性在于追求公平,垄断价格对消费者来说存在不公平、不合理性。反应到处于垄断地位的厂商,也会考虑消费者利益而非盲目标价。因此垄断商品的价格一般也会处于传统经济理论所预期范围内,以便消费者接受。另外,由于消费者对公平的追逐,由原材料成本上升导致的价格上涨更易于被接受;但产品需求量增加导致的厂商提价则难以被接受。同时,人们对公平的理解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经验的积累等而变化,逐渐达到市场公认的公平状态。
塞勒曾用“独裁者博弈游戏”研究人们对公平的追逐。“独裁者博弈”是由两名参与者(分别为响应者和提议者)组成的非零和博弈,其中,由于响应者没有否决权,提议者成为独裁者。塞勒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独裁者考虑两人的资源分配方式时,很少让自己得到所有资源,而响应者占有资源为零。这表明,人们在选择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也会追求公平,而非“理性经济人”假设中的追求全部资源。
缺乏自我控制、短视等行为偏差往往会导致人们的决策(决策效用)与政策制定者预估的结果(体验效用)相差甚远,因而关注二者的差别,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政策福利效果。将行为经济学纳入公共政策研究体系,也是塞勒的主要贡献之一。
2008年,塞勒与桑思坦合作出版《助推》一书,介绍了行为经济学对自我控制的理解。塞勒认为,人缺乏自我控制,只注重短期利益而缺乏长期规划。比如,大多数人在年初会制定工作计划,但经常难以实现;许多人以入不敷出的方式勉强维持高于自己能力的消费,但由于惰性和贪欲的存在,却不愿做出改变。塞勒认为,利用“助推”而非强制的方式,在超市里将水果、营养品放在更加显眼的位置供顾客挑选,比社区发放饮食营养小册子要有效得多。在“助推”理论的指导下,塞勒帮助包括英国、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建立助推小组,设计养老储蓄方案。近年来,美国推出“为明天储蓄更多”计划,要求美国人按照薪酬的固定百分比储蓄,并加入养老储蓄金,以防超出控制范围的刷卡行为,目前已有超过2500万美国人加入这一计划。而在此之前,联邦政府每年需要花费约1000亿美元补贴来支持这一计划,但这些补贴对储蓄率的影响非常小。
1985年,塞勒提出“输者赢者效应”(De Bondt & Thaler,1985),即投资者对表现较差的投资组合(输者)过分悲观,而对表现较好的投资组合(赢者)过分乐观,导致股价受投资者情绪及历史表现的影响,进而价格偏离价值。
塞勒运用经济学与心理学的方式,研究了消费者偏好、储蓄行为、反常行为、拍卖、赌博等现象产生的根源,极大地丰富了经济学理论。他曾经用拍卖的例子来解释“赢者诅咒”。在拍卖活动中,假设所有参与者对拍品价格的判断基本正确,并且他们的出价符合对拍品价值的预期,最终赢得拍品的是出价最高的人。但是,由于没有竞争者出价高于他,可能他是所有人中最“不理性”的一个,由于出价过高而受到“诅咒”。
塞勒曾利用股市数据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将股票市场过去3年涨幅排名前35的股票组成“赢者组合”,跌幅排名前35的股票组成“输者组合”,监测这两个组合的价格变化。研究发现,“输者组合”的涨幅在3年后远超“赢者组合”。该理论也可以解释为什么IPO一般需要折价发行,因为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只有价值被低估才能顺利认购。
1980年,塞勒吸收特沃斯基和卡内曼的“前景理论”,在学术论文中首提禀赋效应。塞勒认为,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沉没成本或机会成本不同,由于事物禀赋存在差异,且具有负面效应的选择在心理权衡时占有更高权重,因此人们倾向于“避害”而非“趋利”。另外,塞勒在《“错误”的行为》一书中对禀赋效应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解释:“与即将拥有的东西相比,人们更看重已经拥有的东西,害怕损失”。
禀赋效应与过度自信联系密切。塞勒认为世界上有70%的人认为自己的智商高于平均水平,这是过度自信的表现。在公司治理中,高管的过度自信会导致对不同禀赋的错误判断,并会对公司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如过度投资、大量并购等;在股市中,过度自信导致频繁交易、股票价格扭曲、波动性变大等。
传统的跨期选择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会均衡自己现在和将来的选择组合,从而达到利益最大化。塞勒(Loewen Stein & Thaler,1989)通过监测长期价格波动数据,发现在长期选择时,人们很难保持理性。例如,当面对一台便宜60元但每年电费高60元的空调时,选择结果通常因人而异。此外,塞勒发现,人的心理活动有两种,一种希望能够立即满足,而另一种则会权衡未来可能出现的选择(塞勒等,1974)。同样的,在金融市场投资领域,许多人相信股价随机游走,却选择在股票市场中进行主动投资,如分期波段式投资;股票的历史回报率虽然高于债券,但人们更乐意将退休金投资于收益率较低的债券。与传统经济理论强调人的“无差异化”不同,塞勒认为不同人的选择会受到生活经验、心理活动的影响,这也是人们时而“理性”时而“非理性”的原因。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人们会基于几十年的生命周期来规划消费和储蓄,以求效用最大化。塞勒发现,由于人们普遍缺乏耐心,往往会出现“短视”行为,如透支信用卡维持消费行为习惯,导致信用卡利率高于储蓄收益率的反常现象。另外,由于消费行为对当期收入的反应较敏感,不同时期的财富可能并不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即使是同样的财富水平,不同人的感受不同,从而导致完全不同的消费行为。这一理论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短期内贴现率常常高于利率的现象。
与传统经济学理论强调商品生产、注重效率、计算利益最大化不同,行为经济学将心理学与经济学融合,更加关注人的行为,强调人们认识世界的不全面性和缺陷性,把人们的行为看作是真实的、有差异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至今共颁发49次,表彰79人。而2017年是诺贝尔奖第一次单独颁发给行为经济学家,并表彰其在行为经济学理论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增长,行为经济学迎来了快速发展。许多学者认为,由于商品不断丰富,人们的价值取向影响商品销售,因而现代经济常常出现“非物质化”“个性化”现象。这些新的变化对传统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行为经济学则是对诸多理论的有力补充。另外,由于人们在决策时存在的不确定性,对事物的认识难以达到“理性经济人”假说中的完美计算,认识问题存在局限,即做出“有限理性”的选择。
行为经济学被认为是让经济学更有“人情味”的学科。从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委员会承认博弈理论,到2002年同时表彰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对经济理论的诸多贡献,再到如今正式将“行为经济学”纳入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词,经济学理论正经历着从“上帝人”到“动物人”的转变,注重人们的差异和个性化,尤其是人性存在的局限和不完善的地方。由于偏离理性的现象广泛存在于不同情景中,行为经济学得到广泛应用。在金融市场上,行为经济学运用模型消除异质性错误的经验效应、非理性套利等,可以减少偏离理性的行为,从而加强对结果的估计能力。
卡内曼(200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曾将自己的获奖归功于塞勒,称他是“首位将心理学引入经济学,开创了行为经济学”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201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曾说过“经济学领域正在发生一场重要革命,塞勒无疑是这场革命的中心人物”。目前,理论经济学研究仍依托于观测数据,但大数据方法经常导致研究结果与初始假设不相关、与模型预测不相符等,这为行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正如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53)提倡的:在评估经济模型时,应更多地考察实证预测的准确性,而非模型假设的合理性。随着理论经济学向经验科学发展,经济理论将更多地借鉴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式,利用经验证据分析结果。虽然多年来塞勒的研究在经济学界饱受争议,但他对传统理论更加关注人的呼吁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无论是从心理学的视角,还是从人的“有限理性”视角,塞勒实现了经济学对于“人”的研究,对各种经济现象不再拘泥于完美的理论假设和模型推导。虽然塞勒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理论贡献框架尚不完善,但其在现实应用过程中仍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