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政相
(中共长沙市委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4)
党员干部是党治国理政的骨干力量,其家风既具一般家风传承性、多样性、辐射性特点,更具政治性、先进性、示范性特色,对党风、政风、民风产生重要影响。家风好,则私德彰、公德正、大德明,故政德立。习近平指出:“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1]“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2]家风实乃家长之风。党员干部在其家风形成和传承中理应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当前,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引领总体上是好的,但也要看到,仍存在不少现实困境,有必要在实际调查基础上深入研究。
为了解和掌握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实际情况,笔者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了两次一定规模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第一次调查于2013—2014年在湘、闽、辽、豫、陕、赣、内蒙古等7省(区)14个地区进行(文中简称调查A),收回有效卷3096份,被调查者中中共党员2547名,占82.27%。第二次调查于2016—2017年在上述地区进行(简称调查B),收回有效卷774份,被调查者中中共党员673名,占86.95%。以随机抽样法进行问卷,采用SPSS13.0统计。调查对象均以具有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基层干部和普通党员为主,涵盖不同地区、学历层次、年龄阶段和职业,故调查数据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较真实地反映基层党员和干部以及党外人士对该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3]
1.价值引领不力
习近平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指出:“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2]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庭或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文化风格,是其核心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并成为家庭或家族成员共同的文化基因、价值共识和精神家园。家风传承的核心是价值信仰。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4]党员干部应该是共产主义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党内主流价值信仰理应成为家风建设的根本价值导引,才能体现出党员干部家庭的精神气质和时代风貌。应该说,大多数党员干部在实践中践行共产主义信仰,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五年来,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也应该看到,部分党员干部践行共产主义信仰尚存在明显困境。(1)调查显示,多数党员干部感觉共产主义信仰更多是一种政治表态,较少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和工作开展,特别对干部的考核提拔影响甚微。(2)大部分党员干部虽践行着政治信仰,但不易把远大理想特别是革命导师关于未来社会的具体设想和崇高信仰相区别,而对政治信仰理解不易,纠结不已,有的甚至还疑虑重重,表现出明显的知行不太一致。(3)对党员干部信仰评价的标准欠缺。干部没出事时,在各种政治场合都自认为和被认为信仰坚定,一旦东窗事发,立马被评价为理想信念动摇、背叛政治信仰,对信仰是否坚定缺乏客观标准,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5]总之,家风建设中价值信仰较为混乱甚至信仰迷茫,凸显出价值导引资源严重不足。
2.示范引领不强
家庭文明建设中,家庭为“本”,家教为“术”,家风为“魂”。家族中某个人物出类拔萃而为其他家族成员所追慕,其懿行佳言为家人或族人效仿遂渐成家风,主要表现为独特而稳定的思想观念和情操、作风。“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6]38历代家风的载体主要是两种形式,一种是大家族的家规、家训,另一种是普通家庭父辈(或祖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7]故家风也称“门风”“父风”。党员干部往往是一族一家的翘楚,具有较高的威望和影响力,其德性人品堪当家风建设的标杆,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习近平曾在给父亲的拜寿信中写道:“爸爸平生一贯崇尚节俭,有时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您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样的好家风我辈将世代相传。”[8]669即古语所谓:“风成于上,俗化于下。”故党员干部按人道做人的德性即人品是家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引领性资源,能力实绩反而居次。干部德行与干部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持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成效明显。应该说,大部分党员干部德行是值得信赖的。同时也要看到,一段时间以来,因更多强调能力实绩提拔任用干部,导致以德为先的原则难以落实。调查B中,被调查者认为当前上级组织在任用干部时实际上看重干部的主要方面分别为:能力(占26.71%)、品德(占18.38%)、个人关系背景(占14.11)、政绩(占13.06%)、资历(占10.70%)、年龄(4.29%)、群众评价(占3.31%)、勤政(占3.23%)、廉洁(占3.14%)等,即实际上按以能为先德为次选拔使用干部。积淀下来,往往使部分干部德性修养不够,不论是工作中还是社会生活中,其人品不太为他人所看重。调查A中,被调查的科级以上党员干部认为自己所熟悉的党员干部中,人品上“绝大多数”值得钦佩的只占3.97%,“多数”的占22.25%,“约占半数”的占16.27%,“少数”的占41.78%,“极少数”的占15.72%,即近60%的党员干部的人品不太令人钦佩。相应地,普通党员及群众的评价分别为:4.26%、18.46%、17.48%、40.11%、19.61%。相差无几。这一情况在调查B中基本得到验证。调查B中,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干部队伍中越是圆滑世故越吃香的情况“多”的占13.31%,“比较多”的占63.70%,两项合计共77.01%;而认为“在困难面前敢于开拓,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者“多”和“比较多”的占32.04%,而“比较少”和“很少”的占63.96%。本来党员干部的人品德性在家风建设中应该起示范引领作用,但实际上这一资源仍显严重不足。
3.情感资源不足
良好的家风要在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中产生,在言传身教的互动中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中潜行,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上形成默契,拳拳父母心,殷殷儿女情。《颜氏家训·教子》曰:“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浓浓亲情是家风形成和传承的基本条件。一些著名的传统家训形成过程中,族中人每每定期聚会,对照家规,畅谈感想,检查反省,交流情感,凝成共识,遂成风气。宋代宰相赵鼎《家训笔录》曰:“子孙所为不肖,败坏家风,仰主家者集诸位子弟堂前训饬,俾其改过,甚者影堂前庭训,再犯再庭训。”曾国藩赴京为官,难与家人团聚,则每日必做读书、写家书两件功课,坚持一辈子,以家书“言传”代替“身教”,终成一族家风。习近平强调:“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2]当前党员干部队伍中重视家庭而疏于家教者不在少数。(1)部分党员干部忙于工作而对家庭生活关注不够。改革开放40年,现代化建设加速推进,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国家面貌焕然一新,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摆脱了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阶段,党员干部功不可没。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特别是年轻干部既要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局面,又要开拓事业发展空间,平时更多地关注事业发展而疏于家庭建设。调查B显示,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周围的党员领导干部平时最关注的问题依次是:与上级领导人的关系(占24.93%)、个人的责任和业绩(占18.40%)、单位事业发展(占15.97%)、经济社会发展(占15.16%)、个人权力地位和利益(占10.27%)、本人及家庭生活质量(占7.61%)、人民群众利益(占7.53%)。家庭问题排在所调查的七个选项中的倒数第二位,仅高于对人民群众利益的关注。(2)部分党员干部工作之余忙于应酬,与家人团聚不足。调查B显示,即使在十八大强力肃风正纪以后,被调查者认为在自己所熟悉的党员领导干部中,工作之余忙于应酬的人“多”的占3.49%,“比较多”的占47.93%,两项合计达51.42%,“比较少”的占36.30%,“很少”的占5.81%。应该说与十八大前的状况相比较已有很大改善。2011年前后的调查数据分别为:29.47%、50.82%、9.31%、1.59%。注该调查于2011年前后在湘、辽、桂、鄂、津、鲁、赣、皖、沪、粤、甘、青、新、豫等14省(市、区)18个地区进行,收回有效卷9368 份,被调查者中中共党员6522名,占69.62% 。调查方法与本文中的两项调查相同。正如一位市直部门的处级正职领导干部所说,十八大前每周要尽很大努力才能在家里陪老婆孩子吃顿晚餐,现在基本上可以轻松地陪上两三个晚餐了。当然,应酬量与实权量正相关。(3)部分党员干部家庭情感存在隐患。我们党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绩斐然。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仅2018年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30.2万件,处分24万人(其中党纪处分20.1万人),其中省部级及以上干部28人,厅局级干部1500余人,县处级干部1万人,乡科级干部3.7万人。[9]从近几年所通报的典型案例看,“道德败坏、生活腐化、与他人保持不正当两性关系、通奸”等基本成为被查处官员的标配。我们知道,先有夫妻,后有子女,才有家风建设。如果夫妻一方不忠,将对双方感情带来不可弥补的巨大伤害,夫妻不和,精神痛苦,谈不上家庭幸福,更谈不上家风建设。所以,一些党员干部平时对家庭建设顾及不多,上班忙于工作,下班忙于应酬,聚少离多,既增大了情感风险,又减少了亲情互动,家风建设情感资源严重不足。一些官员人到中老年,功成名就,顿感对家人特别是对子女有所亏欠和愧疚,出于补偿心理,利用权力谋取不正当利益,从而坠入万劫不复的腐败深渊不可自拔。
党员干部在建设良好家风中要发挥好核心引领作用,应自觉践行共产主义信仰,传承优秀道德传统,推进家庭伦理建设,以增强家风建设的内动力。同时,各级组织也要将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状况纳入地方政治生态考核范围,并把干部家风建设状况作为其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以增强家风建设的外动力。
1.推进共产主义信仰践行机制建设
十九大报告要求党员“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实际上就是要坚守共产主义信仰。信仰本然性地是一种价值形态,而且在价值观念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10]80十九大党章中的“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即指实现作为政治信仰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这种以共产主义为终极追求的核心价值在不同历史阶段也将呈现出多样的价值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应突显正义、担当、仁爱的价值追求,并成为共产党人的行动准则及精神生活模式。政治信仰的精神底蕴或说最高境界是“正义”,党的事业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正义的事业,正义的事业是战无不胜的。敢于担当,是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是坚守信仰的突出标志。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特别需要共产党人弘扬担当精神。党带领人民逐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最大的历史担当。仁爱是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共产主义信仰处于政治信仰的最高环节,追求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体现人间大爱和终极关怀。党从来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是对人民最大的仁爱。[5]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九十六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现实性超越性相统一的共产主义信仰,既以动机的形式支配着人类的行为实践,指导着我们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更具超现实的理想性,导引我们趋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为实现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而奋斗。信仰必须践行,践行必有机制,将坚定信仰落实到信仰者的日常工作生活层面。江苏洪泽县2015年以来在家风家训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中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家风促进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径。该县探索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其成功经验证明,“传承好家训,建设好家风”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践行工作“接地气”、贴百姓、进生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11]由此,我们可以初步构建党员干部践行共产主义信仰的三层次运行模式。以党员及干部践行共产主义信仰为表率,推进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千家万户家风建设;党员干部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建设良好家风,以党员家风引领全社会家风建设,进而淳化民风,推进党风、政风建设,从而构建起共产主义信仰多层次良性循环互动运行机制。
2.传承兴家美德
习近平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有学者认为,传统中的“传统”并非时间概念,而是从过去延续到现在以至未来,代代相传的、发展中的文化形态。党员干部提升个人修养,引领家风建设,必须传承丰富的传统美德。
(1)坚守养家之德。传统核心道德观是“仁、义、礼、智、信”,其外在表现是“温、良、恭、俭、让”,具体化为“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毛泽东主席曾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传统社会相去已远,但传统道德愈久弥新,历经几千年积淀的思想精华已成为做人做事兴业旺家的无穷智慧。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2]
(2)坚守运家之道。家有家道。循道而作,齐家之道;悖逆而行,家道衰败。古语云:老人无德,一家灾殃;子女不孝,没有福报;男人无志,家道不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袁采《袁氏世范》提倡家庭成员平等,可保持各自性格特点,但即便是家中长辈,也要以德服人,即家中的平等是权利上平等、享受上平等,而本分上、礼节上非平等关系。家风建设,以各安本分为先。如老人道强调老人要福德具足,温和厚道无火气,少唠叨,不说家人长短,带头缘起一家相互看好处,教育子孙懂得知恩、感恩、报恩。夫妻道强调夫妻要了解对方本分,启蒙对方发挥和完善本分,要相互补漏,而不是相互埋怨,给予对方快乐而不是烦恼,相互成全,相互理解对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3)坚守兴家之智。传统家文化中兴家智慧极其丰富,择其要而读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而行之,对家风建设帮助极大。其一,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家规、家训、家风文化,比较著名的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袁采的《袁氏世范》、朱柏庐的《朱子治家格言》、郑义门的《郑氏规范》、张英的《聪训斋语》、赵鼎的《家训笔录》、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和《弟子规》等。熟读之,择其善者而从之,为党员干部提供丰富的兴家智慧。其二,遵循家庭成员相处之道。《孟子·离娄上》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被称为“遗圣”的清末老人王凤仪认为,家庭成员相处,要多找对方的好处,认自己的不是,不抱屈,少怨人。成员之间不是竞争,是一生的合作,不是索取而是付出,多为对方带来快乐。其三,正确认识德、财与兴家的关系。《礼记·大学篇》云:“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富利于兴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走向全面小康的现代人合法追求家庭财富积累是理所当然的。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就要行善助人,回馈社会,厚德以载物。林则徐有云:“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3.强化家庭伦理建设
近年所通报的大量违纪违法案例表明,生活作风和对家庭及配偶不忠等问题已成问题官员标配,这从侧面反映出加强家庭伦理建设极其紧迫。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发展,我国已处于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的多历史跨度和多文明因素交织的时代,文化形态仍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变迁和转型中,作为“私德”领域的家庭伦理也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传统家庭伦理式微,现代家庭伦理尚未形成,多种伦理评价体系并存,家庭伦理的局限性导致家庭问题层出不穷。当前,我们要扬弃和光大根植于传统农耕文明而具有家庭本位、等级差序的人伦格局和家国一体鲜明特色的传统家庭伦理,[12]返璞归真,“传统家庭伦理中又必然积淀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蕴含着具有普适性的一般人伦关系的意蕴。传统家庭伦理蕴含着人类对家庭生活、家庭关系的认识,揭示了人类一般应有的血缘亲情和家庭中的道德关系,提供了一些最基本的家庭道德观念;这些观念对于协调家庭关系、增强家庭凝聚力、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其中有一些内容至今仍然具有价值,并已渗透到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13]
《易经》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先贤由此建构了处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关系的十种道德规范,即做人的基本准则“五伦十义”,并将其提到人兽之别的高度。“五伦”即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前三伦和后两伦分别处理家庭关系及社会关系。行五伦的基本准则为“十义”,即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君敬臣忠、朋实友信。
传统家庭伦理源于夫妇,但核心是孝道。《论语·学而》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谓“移孝作忠”“忠臣出于孝门”,入则孝敬父母,出则效忠国家。这对于当前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同时也要看到,虽然我们党历来重视家风建设,但目前党内主要是倡导,尚缺乏操作性的制度规定。《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将“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确定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136条甚至规定:“党员领导干部不重视家风建设,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失管失教,造成不良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但如何鉴定,尚少明文规定。各地在探索政治生态考核问题时尚未涉及家风问题。同时,在对党员干部评价、考核、任用等环节都尚未引入家风建设问题。鉴于党员干部家风建设的特殊性,故应将其私德状况及家风建设状况纳入地方政治生态考核范围,并作为其个人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以增强其推进家风建设的外部动力。